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歷史上鬆錦之戰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歷史上鬆錦之戰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鬆錦之戰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當年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壽舉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京師大震,王樸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開庭審訊。御史郝晉發言:“六鎮罪同,皆宜死。”“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覆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爲事官。”

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樸。職方郎中張若麒被彈劾下獄,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給予削籍的處分。吳三桂受到降級處分,鎮守寧遠。鬆錦大戰標榜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從此,明朝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而此時清兵則加強了對明朝的軍事壓力,錦州落入滿清之手後,取代了義州成爲清兵伐明的前進基地,清兵採取更番駐防的辦法在錦州前線屯駐兵力,並且徵調朝鮮兵駐防,力圖把錦州打造爲蠶食明朝領土的前進基地。

歷史上鬆錦之戰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面對清朝的步步緊逼,明人的危機感十分強烈。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遼東巡撫黎玉田題本稱,“全寧僅馬步四萬餘,瘦弱馬匹數千餘”,“堪戰馬兵僅三千”,且“分守於新舊十二城”,其餘將士不過寥若晨星,面對“鑄火造藥百倍於我”,且虎視眈眈的清兵,如果不增派兵力,加強防守,後果不堪設想。

可見,在鬆錦之戰後,明朝用於遼東抗清前線的正面兵力十分單薄,無法滿足對抗滿清主力部隊的需要,如果清兵進一步發動進攻,明軍則無法做出有效應對。錦州正面的清兵防禦森嚴,明軍是無法突破的。對於清兵佔據錦州,蠢蠢欲動,明朝幾乎毫無對策,因爲此時的明朝內部已經千瘡百孔,由於李自成農民軍進展神速,關內大批明軍主力不得不聚集在河南周圍圍剿農民軍,遼東防線雖然吃緊,但並沒有獲得明朝大批援軍,因此只能維持消極防禦狀態

軍隊狀況

在軍隊方面,明廷並非不知遼東前線的軍隊實力寡弱,對此明朝當局也做了一定的補救措施,他們令遼東鎮自己募兵訓練,新募兵額爲三千人,負責人爲遼東分練總兵黃詩。此人專門負責募集新兵補充遼東前線的損失,他在題本中稱因爲遼東前線連年用兵,“流離兵焚之餘,雖經幾番勾補招募難全”,表示交給他的募兵三千的任務很難足額完成,在短期內只能逐漸募集,逐漸訓練。

明軍實力嚴重被削弱,不僅兵力存在嚴重的缺額,且戰馬和大炮的數量十分匱乏,該年二月,黎玉田稱寧遠只有西洋紅衣大炮十餘位,而到了黃詩題本的六月期間,紅衣大炮的數量也未增加,只有火力遜於紅衣大炮的光明滅虜炮一百位,且募集的新軍一切裝備都沒有到位,所以黃詩要求朝廷發“大炮二百位,三眼槍六百杆、盔甲一千頂副、大弓一千張、大箭一萬隻、腰刀一千把”,用以教練、裝備新兵。

由於史料缺乏,明廷是否採納了他的建議不得而知。從之後的史料來看,明廷並沒有大規模增派兵力,順治元年(1644年)山海關之戰時,吳三桂的兵力不過數萬人之數,茲可證明遼鎮軍兵並沒有獲得補充。

清兵蠶食

歷史上鬆錦之戰帶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2張

鬆錦淪陷後,明清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明朝固然一敗塗地,但做爲勝利者的清朝方面的損失也很大,一時雙方都無法展開大規模攻勢。雖然如此,小規模衝突卻不斷髮生。這說明清兵對佔據全遼勢在必得,且也擁有了攻佔中原,取代大明王朝的野心,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和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曾發動兩次對寧遠等地的攻擊,並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派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率軍攻佔中後所、前屯衛等地,這次清兵的目的是“往徵寧遠”,這次行動清兵調動了紅衣大炮和其他火器,可見是有準備而來。九月二十三日,清兵大部隊抵達中後所,“二十四日薄暮,移軍城北,以雲梯挨牌及紅衣炮急攻之”。到了二十五日,中後所就被清兵攻佔。二十八日,前屯衛被攻佔。根據《清實錄》中的記載,清兵的戰果十分豐碩,中後所明軍被殺四千五百人,前屯衛明軍被殺四千餘人,此外還有不少俘虜,可能有所誇張。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等戰死,損失慘重。

清兵利用紅衣大炮接連攻陷中前所和前屯衛,沙河衛和中前所被明人所放棄。但清兵此次進攻的最終目的在於攻佔寧遠,在寧遠城外最後卻遭到明軍吳三桂沉重打擊,被迫撤退對寧遠的包圍。根據明方的塘報來看,該年十月初八日,清兵六萬餘逼近寧遠城下,“擁載大炮,排山倒海而來”,可謂氣勢洶洶,清兵“不知我陣內有炮,蜂擁直前”,明軍“伺其漸近”而發射紅衣大炮,清兵則“驚魂拉屍,踉蹌望老營奔回,嚎哭一夜,至次日卯時分,盡皆開營向東北遁去”。

朝鮮史料《沈館錄》也印證了明軍在此戰中英勇抵抗:中後所、前屯衛兩城將陷之際,城中公私家舍一齊放火,無論男女,各自燒死,資糧機械,亦皆燒盡。分叱不喻,沙河衛段收入於寧遠,中前所段收入山海關,舉皆稱守城清野之,故欲進欲留,軍無見糧,且孔耿二將以前鋒傷損,其軍兵有倍於清人,以此速還,以爲修養進去之計。由此可見,明軍奮勇作戰和清兵損失之情況。此戰之後,清兵沒有發動對寧遠的大規模進攻。但是,當時關外的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已爲清兵攻佔,寧遠孤懸關外二百里,難於固守,所以從長遠來看,明朝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勢在必行。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