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對於劉備來說 劉備真的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嗎

對於劉備來說 劉備真的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夷陵之戰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劉備究竟該不該發動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爆發於公元221年,是三國時期蜀漢與東吳爲爭奪荊州進行的一次正面交鋒。戰爭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發起的,最終的結果卻以他的慘敗而告終。經此一役,蜀漢元氣大傷,劉備徹底失去了收復荊南三郡的可能,復興漢室、一統天下的宏願也變得更加虛無縹緲。

後世對於劉備是否應該發動夷陵之戰衆說紛紜,也誕生出很多類似於“假如沒有夷陵之戰蜀漢能否一統天下”的假說。其實在筆者看來,夷陵之戰是歷史大勢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發生不會不以劉備的個人意願爲轉移。換句簡單的話說,站在戰爭的岔路口,劉備他沒得選擇。細說之前讓我們先從頭捋一下這場改變三國格局的國運之戰。

生逢亂世木難支,回首山河已是秋

夷陵之戰的導火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19年關羽對曹魏開啓的北伐。這一年,關羽雄踞荊州,劉備遠在益州。前者在未能與後者形成緊密呼應的情況下貿然對曹魏發動了攻勢。同年十二月荊州軍團在短暫的“威震華夏”後就迎來了全線潰敗,關羽父子被東吳俘虜斬首。

在關羽北伐之前,劉備已經遣孟達攻取了上庸三郡,蜀漢的勢力達到了歷史巔峯,劉備似乎一度擁有了問鼎天下的可能。但丟失荊州後,劉備留在荊州的輔政班底如關平、周倉、王累等皆戰死,糜芳、博士仁、潘浚等皆投降。至此荊州三郡完全易手,五萬兵團軍全軍覆沒。這對於剛剛走上巔峯的劉備集團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事情到此遠未結束,丟失荊州引發了一系列的後續連鎖,包括孟達降曹、張飛身死等事件持續削弱蜀漢實力。直到公元221年劉備賭上國祚發動了東征,在夷陵迎來了與東吳的最終決戰。

對於劉備來說 劉備真的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嗎

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弱未敢棄漢祚

梳理完這條時間線,我們會發現,蜀漢在發動夷陵之戰前,最大的損耗是失去了荊州。這裏多說一句,荊州可以算是蜀漢的核心利益,而關羽不是。這塊土地對於劉備集團的意義極爲重要,把它說成是蜀漢的國運一點都不誇張。

首先,荊州是劉備的龍興之地,前半生漂泊無依的皇叔是從來到荊州後才完成了質變。他用盡後半輩子所有的力氣收服了荊州士族,由此纔得到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兵源和物產。所以荊州之於劉備,就像江南之於歷代封建王朝,是丟不起的。更重要的是,劉備剛入主益州不久,和益州當地的門閥士族還沒有完全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甚至還存在不小的嫌隙,在這種情況下荊州就是劉備唯一的轉圜。

其次,荊州是當時天下版圖中的戰略要衝,對於蜀漢這個力量薄弱的小朝廷尤爲重要。彼時蜀漢雖然已取得益州,但無可奈何益州地勢天險,大軍和糧草的運輸成本太高。憑益州守成尚可,取天下實在困難。早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闡明瞭荊州的重要性,在例如像劉備這種對於北伐復漢抱有畢生熱情的“蜀漢一代”眼中,荊州是進擊中原的不二中心。所以失去荊州的代價是一個政治家所無法承受的。

對於劉備來說 劉備真的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嗎 第2張

綜上所述,劉備爲奪回荊州而發動的夷陵之戰,起碼在戰略動機上是合理的。這位征戰一生的老辣軍閥何嘗不知此刻的蜀漢有多麼的艱難。荊州丟失後,吳蜀兩國的國力體量已經不在一個層面上,伐吳要擔負很大的實際風險。但作爲蜀漢皇帝,無論他是否願意,這一仗他都不得不打。下面就讓我們細述一下究竟都是誰裹挾住了皇叔的意願,逼他走出了這步不得已而爲之的險棋。

一.蜀漢內部主戰派過於強硬,間接影響國策。

縱觀劉備的奮鬥史,他所創立的集團大致分爲三個派系,即最早追隨劉備的原從派,如關羽、張飛等;主政荊州時形成的荊州派,如黃忠、馬謖等;還有取代劉璋佔據益州後形成的益州派,如李嚴、吳懿等。夷陵之戰剛好處於三大派系力量此消彼長的交接點:元從派因爲關羽、張飛的隕落幾乎名存實亡。益州派因爲剛剛歸降劉備還未受到太多重用。所以此時蜀漢朝廷的絕對話語權幾乎都掌握在荊州派的手中。不奪回荊州,你問問這些本土人答不答應。

其實在丟失荊州之前,蜀漢大軍取得了一連串的輝煌勝利:先是反客爲主拿下劉璋經營兩代的益州,實力大增。而後又在漢中之戰重創曹軍,斬首上將夏侯淵。繼而揮師東進,一口氣吃下上庸三郡。所以即便關羽兵敗,此時遠在益州的漢軍也可謂士氣高昂,軍威鼎盛,這給了蜀漢軍方強硬的資本。反觀東吳,此時周瑜、呂蒙和魯肅都相繼離世,陸遜並未展露頭角,一副後繼乏人的姿態。

這些因素都促成了蜀漢朝野對於背信棄義的東吳形成了強烈的主戰慾望,而作爲君主的劉備自然無法忽視這些聲音,甚至要對這股呼聲做出妥協,因爲在帝王心中朝廷內部的團結穩定自然高於一切。千年之後也有一個叫蔣公的攔着喪家之人去收復失地,結果在西安直接讓人家給逼宮了。雖然物是人非,但道理是一樣的。

對於劉備來說 劉備真的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嗎 第3張

二.魏吳暗中觀察,蜀漢不能露怯。

還有一個重要的推力,那就是曹魏。在曹魏眼中,無論是東吳還是西蜀,都不該活。不可否認吳蜀相爭對曹魏最有利。但很多人忽略了吳蜀不爭,對蜀漢最有害。戰爭爆發後曹魏一直秉持着誰勢弱他就去咬誰一口的原則,力圖將三國變爲兩國。所以此刻的沉默就代表着氣虛,如果丟失荊州後蜀漢默不作聲,曹魏就會判斷蜀漢已經勢衰怯戰,他們就會妄圖奪回漢中,從北面賦予壓力。同理,在東吳眼中,如果連丟失荊州蜀漢都可以忍耐,那麼這個政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也不配爲盟友。那麼在他滅亡之前,東吳就要爭取利益最大化,於是東吳繼續西進蠶食蜀漢的可能性就變得很大。

所以,蜀漢所面臨的“國際局勢”讓它無法不對丟失荊州做出反應。當隱忍和韜光有可能會引發更加微妙的惡劣效應時,“以戰止戰”就變成了近乎唯一的選擇。

三.劉備的政治抱負成爲了傾斜戰爭天秤的最後一根稻草。

除去必戰不可的內因和外因,最後一個能裹挾劉備意願的人竟也是他自己。《三國志》作爲三國時期唯一的官方史料對劉備有着極高的評價:“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試想一個如漢高祖劉邦一樣的人物,心中必定存有海闊山高的志向。英雄向來不懼怕失敗,但絕不甘心平庸。從27歲涿郡起兵開始,劉備就已經把他的人生全部獻給了光復漢室的宏願,在數次血雨腥風的人生沉浮中追逐一統中原的夢想。無可奈何光陰似箭,轉瞬他就到了花甲之齡。不管當初的那一腔熱血是否還在,他都必須逼迫自己抖擻精神,在有生之年爲這個國家、爲自己的後人做出些安排了。

在劉備眼裏,本就不存在什麼孫劉聯盟,他要的是整個天下。劉備是英雄,但他從來不是君子。憑本事借來的荊州,在劉備心中從來沒有奉還二字。不僅不會還,等到他平定雍涼,權衡攻取長安的利弊之後,甚至會調轉槍頭,先行吞掉吳國,以此來增加蜀漢體量,做與北邊的曹魏長期劃江抗衡的準備。唯有此,方可以最小的代價興復漢室。關羽丟掉的荊州必須趁着孫權立足未穩把它奪回來,不然假以時年荊州被孫權經營的固若金湯,再想取回就難上加難了。

所以,聯盟不如合體。爲了興復漢室,延續漢家國祚,不妨就利用這個出師有名的機會先行滅掉東吳,也算劉備在有生之年爲後繼人做最後一搏吧。

對於劉備來說 劉備真的不應該發動夷陵之戰嗎 第4張

如此看來,當荊州之敗已成定局時,發動夷陵之戰也就成爲了劉備唯一的選擇。這個決定於內於外皆可利國,於情於理都不爲過。但劉備唯一的錯誤,就是讓自己的大軍輸太慘了。前面說過,吳蜀相爭本身就是不同體量之間的鬥法,蜀國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但當權者完全有機會將失敗的籌碼降至最低,可劉老闆恰恰豪賭上了蜀漢的所有。或許在那個旌旗獵獵的黃昏,當大軍浩浩蕩蕩從成都出發的一瞬間,他也恍惚的憧憬過勝利,並暗暗下了一個不該下的決心吧。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