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用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砸傷日軍數千人?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用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砸傷日軍數千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

拂曉,一聲號炮響起,平壤之戰開始。站在西城城牆上的小西行長,嚴陣以待,等待着明軍的進攻。然而,令他不解的是,號炮聲響過之後,明軍既不向前衝,也不架設雲梯,而是兩兩一組,在原地架設起一種很奇特的裝置。

小西行長還沒明白過來是怎麼一回事,就聽見一聲震耳欲聾的炸雷在耳畔響起。隨後,他看見明軍陣地上萬炮齊發,無數石塊、鉛彈從天而降,砸在西城的城牆上,砸在日軍的身體上。日軍毫無堤防,當下就被砸死砸傷多人,小西行長也被擊傷。

在包紮傷口期間,小西行長痛苦的說道:“明軍使用的是‘大筒’。”小西行長口中的“大筒”,就是我們常說的“大炮”。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用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砸傷日軍數千人?

不錯,明軍使用的正是這一武器。但確切的說,它不能被稱爲大炮,而應該是手炮或者火箭筒之類的,它當時的真實名字叫“弗郎機”。

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下,大明的弗郎機。

來源

公元1522年,明嘉靖元年,海道副使汪鋐在海上大敗葡萄牙船隊。戰後,他跳上對方遺棄的戰船,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的火器,經過琢磨,他發現這些火器的威力極大,很值得推廣。於是,他將此物上交朝廷,並建議仿造。

由於在明代,從外國來的人大都被稱爲“弗郎機人”,因此,外來的火器,就被統稱爲“弗郎機”,這便是弗郎機炮的來源。

型號

經過研究,嘉靖二年,即1523年,明軍在南京成功仿造出第一門弗郎機炮,並取名“大將軍”。後經數次改進,製成大樣弗郎機、小樣弗郎機及馬上弗郎機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

大樣弗郎機,全長兩米,重300公斤,前有準星,後有照門,支在炮架上,可以上下左右轉動。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用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砸傷日軍數千人? 第2張

小樣弗郎機,全長九十釐米,炮身帶有鋼環,可供隨身攜帶,到了地方把炮筒往地上一架,瞄準了就能打,相當於後來的火箭筒。平壤之戰,明軍用的就是這種型號的弗郎機。

馬上弗郎機,全長七十釐米,可供騎兵在快速移動時使用,具有很強的震懾力。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用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砸傷日軍數千人? 第3張

整體結構

外部形狀:弗郎機,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片包裹,並加以防止炸裂的鐵箍。

內部結構:弗郎機,由炮管、炮腹、子炮三部分組成。爲了實現快速連續發射,明軍設計了子母銃,其原理相當於後來的火箭筒,母銃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銃就是炮彈(口徑小於母銃)。在打仗之前,先將鐵砂、石塊、鉛彈、火藥依次填入子銃,等到了地方,把子銃往母銃裏面一放,一拉線發射出去,緊接着再填入第二個、第三個早已制好的子銃。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快速連發了。

弗郎機詳解圖,A爲子銃,B爲鐵砂,C爲石塊,D爲鉛彈

弗郎機的四大優點

第一,射速快。以“大將軍”爲例,假設配備三門子銃,第一門子銃填入母銃,射畢取出,再填入第二門、第三門。根據實操演練,射完三門子銃,總共用時不超過20秒。

第二,散熱快。由於炮筒前後相通,炮管較薄,因此易於散熱。不僅提高了連續射擊的能力,而且還減少了火藥的自然可能性,可謂是一舉兩得。

第三,子銃的容量確定。容量決定了火藥的填裝量,因此不會發生因過量填充而導致的炸膛事故。

第四,子銃爲鐵鑄,可以承擔一部分火藥壓力,使母銃的壽命增長。此外,即使子銃損壞了,但也不影響母銃的射擊能力。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用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砸傷日軍數千人? 第4張

弗郎機的缺點

弗郎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射程不夠遠。因爲,它的子銃與母銃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公差,容易造成火藥氣體泄露。

布衣曰

總體來說,弗郎機的性能是超前的,與後來的紅衣大炮相輔相成。但到了清朝,軍隊對火器一味求遠,重大炮而輕弗郎機,以至於到了十八世紀,清朝的軍隊裏再也沒有弗郎機了。面對如此命運,我們也只能唏噓不已。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