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中國武將第一人陳慶之 他用七千白袍軍掃天下 拿下了30萬敵軍

中國武將第一人陳慶之 他用七千白袍軍掃天下 拿下了30萬敵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陳慶之三個字,喜歡中國古代史,特別是武將史的人肯定會將之奉爲武將之神,甚至是中國武將第一人。然而他卻確實不辜負武神的稱謂,怎麼說呢?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爲梁武帝蕭衍隨從。天監元年(502年),陳慶之被任命爲主書。大通元年(527年),44歲的陳慶之初次帶兵,戰渦陽取得大勝。中大通元年(529年),陳慶之攻北魏,孤軍深入,後援無繼,在北魏軍反擊下,失敗而返。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諡號“武”。長子陳昭繼承他的職位。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衆心的儒將。

中國武將第一人陳慶之 他用七千白袍軍掃天下 拿下了30萬敵軍

我們都知道戚繼光的戚家軍以3000-4000的人數在其南北征戰期間拿下了近十餘萬的斬首,這還是歸功於戚繼光的兵法以及戚家軍成爲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專業的火槍隊,也就是說得兵器之利。但是陳慶之的白袍軍就這樣在純冷兵器時代以7000的人數拿下了共計30萬的敵軍,14個月內連下北魏32城,大小共計47戰無一敗績。更是有童謠: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甚至連毛主席看罷南史陳慶之傳的時候都說:

“再讀此傳,爲之神往”

也就是說從種種記載來看,這個讀書人出身,且“射之不穿札,馬非所便”(既“手無縛雞之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的白袍將軍陳慶之,不僅他的軍隊是神,連他自己本人都是一名無可爭議的神將。梁武帝蕭衍曾經對陳慶之評價道: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所以我們首先就可以推測陳慶之最多也就出身普通的讀書人家,之後成爲蕭衍的隨從,應該從事的還是研墨,擬書等文字性工作。之後,在天監元年(既公元502年),齊和帝在重重壓力之下禪讓給蕭衍,南樑建立,陳慶之同時被封爲主書(主文書之官),從名字看就是一個十足十的文官了。而直到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失敗,求助於南樑,梁武帝才令陳慶之爲威武將軍,統領樑軍,這是他在生命裏已經41歲時候的第一次領兵。

有很多人說陳慶之早年不得重用,但是人家是一個文官,而且南樑一成立就成爲了文書主官,蕭衍可以說對陳慶之這早年隨從已經非常看重了。只是奈何人家並非武將,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蕭衍纔不得不將兵權交給自己真正信的過的人身上,只是此刻是否會帶兵且都已經是次要了,畢竟下面還有武將。而事實同樣也證明,蕭衍這次的眼光不僅是準,簡直是打了燈籠找到一個掛逼。

中國武將第一人陳慶之 他用七千白袍軍掃天下 拿下了30萬敵軍 第2張

於是,陳慶之先以2000人克北魏安豐王元延明20000兵馬,或許根本不能說克,在《梁書》上用了四個字來形容陳慶之這掛有多牛。

“陳慶之進逼其壘,魏軍一鼓便潰”。

看清楚,是“一鼓便潰”。接着還是公元525年六月,樑軍遇到北魏軍的伏擊,損失十之八九,只有(陳)“慶之斬關夜退,所轄部隊全部生還”。第二年,到了南樑報仇的時候了,“領兵打仗”?對於陳慶之來說,So easy,到十一月時,陳慶之已經攻下了52座城池了。此役之後,陳慶之被賜東宮直擱,封關中候,正式成爲了南樑大將,也正式開始了其後半生開掛般的戎馬生涯。之後更是徵洛陽,伐北魏,攻東魏,7000白袍軍更是成爲民間神話,直至公元539年去世,梁武帝賜諡號“武”,可謂光宗耀祖。

但是我們前文也說了,面對“一鼓便潰”,”全部生還”等詞,如果發生在本身就武將出身的岳飛,祖大壽等人尚有還可言,但是文官出身的陳慶之卻着實令人匪夷所思,可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正所謂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神的話,那就一定是這段傳說有錯了。

我們從描述陳慶之最多的《南史·陳慶之傳》和《梁書·陳慶之傳》中可以看出,在陳慶之與北魏交手期間,北魏已然是內外交困,北魏權臣,第一武將爾朱榮正在大肆屠殺北魏皇室,北海王元顥卻又忙於宿勤明達、葛榮等人的起義,整個北魏可以說沒有一片生土,最後纔不得不求助於南樑,纔有了“陳慶之伐北魏”的事,且未與北魏精銳之師正面交鋒過。也就是說恰如當初滿清八旗南下大明,只要一過山海關,面對被農民起義掏空的中原王朝,已然整個天下都是囊中之物了。況且所以陳慶之神則神,卻並真正史書中的這麼神,存在着數字誇大的嫌疑,當然這在古代史書中都是常事了,畢竟有句話叫做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嘛。

等等,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沒錯,《梁書》、《南史》皆南朝史,之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同樣也以南朝史爲正統,所以陳慶之纔會被後來的歷史書寫者越寫越神。但是在北朝的《魏書》中,就記載着陳慶之的多次敗績和無用之功。《魏書.島夷蕭衍傳》中就有:

“永安二年夏,遂入洛陽,車駕還討,破走之。唯慶之一身走免,自餘部衆皆見俘執。”

再與《梁書》一對比,自然是破綻頗多。當然了,陳慶之雖是文官出身武將,但是在南樑建立之初,其軍事才能和軍功不容否認,可卻也並沒有被傳的這般神乎其神,其中厲害關係,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事了。

畢竟一般這種兩朝兩代史,多數都是你誇你的,我美我自己。

中國武將第一人陳慶之 他用七千白袍軍掃天下 拿下了30萬敵軍 第3張

那麼陳慶之常勝的因素是什麼呢?

《梁書.陳慶之傳》說,“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看上去,陳慶之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物,不穿CK內褲也不唱KTV,他甚至沒有好武藝,射箭不能穿信紙,騎馬也非所長。那麼,他何以成爲一代名將?只是運氣好麼?

陳慶之北伐初期麾下僅7000人,洛陽之後擴充到約1萬人,卻以少抗多,百戰難殆,不能說只是運氣。事實上,寒士出身且不善騎射的陳慶之,自有其取勝關鍵。

文初已經說了,關於陳慶之打仗的記載基本是**,沒有過程細節,很難從中看出其取勝因素。不過沒關係,我們還有“側面考據法”。

頭一個因素是“仁”,也即收服人心。《梁書.陳慶之傳》說他“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這簡單八個字,卻大有挖掘的空間。

先扯扯南朝兵士的身份。事實上,南北朝時代北強南弱的局勢,和魏晉以來南朝兵士身份的日益低落分不開。南朝兵士家,又稱“兵戶”,世代佃耕政府的土地,身份也世襲相承,其戶籍與民戶的戶籍分開,不屬於郡縣,而屬於營部,稱作“兵籍”。由於世代承擔沉重的兵役,其生活非常困苦,身份也日益低落。在樑武詔書中,甚至以兵士與奴婢並列(《梁書.武帝紀》天監十七年)。這種情況下,兵戶流亡的人自然不在少數。因此,到了樑武末年,甚至出現了“發召兵士,皆須鎖械;不爾,便即逃散”(《魏書.島夷蕭衍傳》)的惡況。可想而知,這種要靠手銬才能拉到戰場來的兵士,其士氣與戰鬥力將有多糟糕!

回頭看,陳慶之卻相當“善撫軍士”,也許是用溫言好語,也許是用物質刺激,總之能“得其死力”。在南北朝203年亂世裏,民如草芥,兵若木屑,很容易就一鬨而散。而陳慶之獨能“得其死力”,那麼他以7000死士擊潰數萬散沙樣的敵人,也就不足爲奇。

第二個因素是“狠”,也即血腥鐵腕。光靠“仁”是不夠的,人都賤格,要有蘿蔔哄,還要有大棒抽。

陳慶之北伐在滎陽遭遇楊昱抵抗,死了幾百個弟兄。楊昱被擒後,向元顥下耙蛋,說:“但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負病黃泉,求乞小弟一命”。於是元顥沒殺他。但陳慶之不幹了,與胡光等300餘人伏在元顥帳前,說:“陛下渡江三千里,無遺鏃之費。昨日一朝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元顥依舊不肯殺楊昱,但“自此之外,任卿等所請”。於是陳慶之斬楊昱手下將領37人,且“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 (《魏書.楊昱傳》)

中國武將第一人陳慶之 他用七千白袍軍掃天下 拿下了30萬敵軍 第4張

這個史實可以說明兩點,一是慶之確爲狠角色(“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二是慶之很有組織能力(發動300多人去給一把手請願)。可以想像,自己的兵士若違反軍令,陳慶之將是何等鐵面,又會施加何等鐵腕。

寬嚴相濟之外,還有第三個因素,夠“胡”。

從技術角度來講,在冷兵器時代,得馬背者得天下。因此,南朝步兵爲主的軍隊,相對北方騎兵爲主的軍隊天然就處於劣勢。陳慶之很清楚這點,所以他推崇“胡文化”。而當南北朝時期,除開“戰鬥文化”,“胡”還有個鳥文化啊。

《洛陽迦藍記》卷二記載了一個有點北朝阿Q主義的故事,大意是陳慶之與北人鬥嘴鬥智都輸了,於是服了“胡文化”,南歸後“羽儀服式,悉如魏法”,且帶動“江表士庶,競相模楷,褒衣博帶,被及秣陵”。 當然,陳慶之愛好並且推廣“胡文化”,決非因爲鬥嘴吃了敗仗,而是出於提升軍隊戰鬥力的考慮。《洛陽迦藍記》這個段子多半乃北人杜撰,但其指向卻沒錯。事實上,陳慶之的兒子陳暄,在樑文帝時就着胡服出現在朝會大典上,就是受陳慶之“欽重北人”的影響。只不過陳慶之所欽重的,並非北人的禮俗形式——那僅是個外殼——而是其戰爭技術,這纔是核心。

要之,只因夠“仁”,夠“狠”,夠“胡”,陳慶之始能大大增強其部曲之凝聚力、戰鬥力,一掃南朝傳統軍隊之頹氣,從而百戰不殆。

終陳慶之一生,未能真正成爲蕭樑的核心主帥。他死去不久,曾爲其擊敗的侯景,以八千人渡江,大亂蕭樑。樑朝之元氣,至此行將斫喪。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