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電視劇中的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別再給騙了

電視劇中的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別再給騙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若提起“丞相”這個詞,相信大家腦海中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臣。如果再提起“宰相”這個詞,恐怕大家腦海中浮現出的詞彙依舊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既然“丞相”與“宰相”都是指那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元老重臣,那麼二者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電視劇中的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別再給騙了

區別一、丞相爲官職,宰相爲習慣用語

關於“宰相”與“丞相”,大家往往都誤以爲它們是一個相同概念。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丞相與宰相併不是一個對等的概念。因爲在中國的歷史中,丞相是一個明確的官職名稱,而宰相則是對輔佐君王處理政務者的一種習慣性稱呼,並非一個官職或官位。

丞相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紛紛設置相國之職,輔佐國君處理國政。不過,這個相國和今日所講的丞相併不是一個官職。丞相本是指協助相國處理政務的官職,是相國的副手。到戰國後期,丞相逐漸侵奪了相國的權力,丞相正式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

秦朝統一六國後,依舊設置丞相一職,輔佐皇帝處理政務。西漢建立後,承襲秦代的制度依舊設置丞相,命其輔佐皇帝,如漢初之蕭何、曹參等人就曾官拜丞相。正因丞相位高權重的特性,也就奠定其在人們心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不過,丞相作爲官職並非如常人想象的一直出現在歷史中。西漢哀帝時,延襲了三百餘年的丞相之名就被改爲了“司徒”,自此之後,除蜀漢與曹操掌權時曾短暫設過丞相,丞相之職幾乎就在歷史中消失。直到唐代設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纔再次在歷史中出現,並延續至明太祖廢除丞相爲止。



宰相這一名稱的出現於丞相幾乎相同,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著作《莊子》中就以有了對宰相的記載,《呂氏春秋》中更是直言:“如果上天要降災禍於國君,宰相可以代替國君受過。”

只不過宰相不同於丞相,它並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一個習慣性的稱呼。“宰”其意指主宰、管理之意;“相”本意爲相禮與人,但也有輔佐之意。是故,將“宰”“相”二字連用,用於指代那些輔佐君王處理朝政的臣子,如丞相、尚書令、同平章事等。

區別二、丞相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祝總斌先生曾經對中國宰相的性質作出過精闢的定義,他認爲在中國歷史上只要一個官吏擁有了以下幾項權力,就可以被稱之爲“宰相”。1、必須擁有能夠和皇帝商量政務的“議政權”;2、擁有“執行權”,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這兩項權力缺一不可,只要缺少了一項就不能被稱爲宰相。

因此,按照祝先生的標準來看,漢代的丞相作爲三公之首,不僅能同皇帝商量軍國大事,還能監督百官(九卿)處理政務,作爲宰相也就理所因當。



電視劇中的丞相和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別再給騙了 第2張

然而,中國歷史上並非只有丞相這一個官職可以被稱之爲“宰相”。其實,魏晉南北朝時代尚書省(或稱尚書檯)的長官尚書令(有時會是尚書左僕射);唐代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宋代的同平章事均可被稱爲“宰相”。明代的內閣首輔與清代的軍機大臣雖然也是位高權重,但是按照祝先生的標準,他們沒能同時擁有“執行權”與“議政權”,無法被稱爲宰相。

是故,丞相與宰相併不是一個對等的概念。只要擔任丞相基本都可被稱爲“宰相”,但並不是只有丞相可以被稱爲宰相,在中國歷史的不同階段,均有不同的官職可被稱爲宰相。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