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智商上總結,曹操的確是個聰明的人,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天賦很高,又勤於學習,肯動腦筋,能在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不斷總結成敗得失,所以他是個有本事的人。但這不是關鍵,有本事的人多了,有人不僅本事,而且起點更高,呼聲更大,更有背景,比如袁紹。

從膽商上分析,曹操有魄力,有膽識,不怕失敗也不懼犧牲,是個幹大事的人。但漢末三國最不缺膽子大的人,這也不是他必勝的原因。也許從情商上分析更準確,曹操不僅是個有本事、有膽識的人,更是個性格開朗外向、很隨和的人,史書上說的“尚通脫”算不上讚美,甚至有些低嘲,但這的確說明他具備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質。《漢末英雄記》記載了兩則關於曹操很有趣的事,一則說建安年間曹軍在南皮打敗袁譚,將袁譚斬殺,曹操親自“作鼓吹”,自稱“萬歲”,在馬上手舞足蹈起來。另一則說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進攻烏桓的首領蹋頓,一戰斬蹋頓之首,曹操把蹋頓的首級系在自己的馬鞍上,作“馬抃舞”。

南皮之戰發生在建安十年(205年)春天,這一仗打得很艱難,據《魏書》記載,決戰的那一天,“旦及日中不決”,從清晨一直打到中午都決不出勝負,曹操“自執桴鼓”,親自爲將士們加油鼓勁,結果“士卒鹹奮,應時破陷”。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袁譚敗逃出南皮,城外遇上虎豹騎,一舉將袁譚斬於馬下。曹操興奮已極,因爲南皮之戰勝利後,袁氏集團的勢力基本上被肅清了,奮鬥了近十年終於徹底戰勝了最大的對手,北方四州盡入自己的掌握,他怎能不高興?《漢末英雄記》關於曹操在馬上又是“作鼓吹”又是舞蹈的記述非常真實。

又過了兩年,曹操親自遠征烏桓,這一仗更艱苦,大軍長驅直入,深入烏桓人的腹地,在後續部隊難以跟進的情況下,以弱勢兵力與烏桓主力在白狼山下展開激戰,又是虎豹騎的超常發揮,不僅使曹操大獲全勝,而且將烏桓人的傳奇首領蹋頓斬於馬下,《漢末英雄記》說曹操這一回更興奮,他把蹋頓的首級掛到自己的馬鞍上,在馬上跳起了“馬抃舞”。這個“馬抃舞”也許是一種舞蹈的名字,也許只是指在馬上舞蹈,“抃”的意思就是拍手、鼓掌。

這兩個細節生動地記述了曹操的軍旅生活,他既是威嚴的統帥,也有常人性情的一面。實際上,曹操就是一個性情中人,一方面他“持法峻刻”,一生殺了不少人,尤其對待謀反的人更不手軟,平時對屬下要求也很嚴,他對手下官員甚至因爲一些小事動輒舉杖便打,有人害怕遇到這種屈辱甚至準備了毒藥揣在身上,如果被打就自殺。

另一方面,曹操身上充滿了人情味,《曹瞞傳》說曹操“爲人佻易無威重”,“佻”即不莊重、不穩重,“易”即簡單、輕率,這裏本意是說他爲人輕佻、沒有威儀,反過來也可以說是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他平時喜歡穿便裝,身上還戴個小香囊,裏面裝着手巾等隨身細物,還經常“冠帢帽以見賓客”,所謂“帢帽”是當時士人常戴的一種便帽,《傅子》曾記載,曹操考慮到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按照古代皮弁帽的式樣,裁縑帛來代替皮子,改進了這種帢帽,以顏色“別其貴賤”,以體現節省並“合於簡易隨時”的精神。

《曹瞞傳》還說他每次和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也就是說話比較隨意,喜歡開玩笑,說到高興之處,往往“歡悅大笑”,以至頭都“沒杯案中”,菜餚的湯汁沾滿巾幘。

《曹瞞傳》的政治立場是反曹的,它寫這些不是爲了歌頌曹操,而是想說曹操這個人沒有威儀,“輕易如此”,但這些記述恰恰爲我們展示了曹操可愛的一面,而這些看似屬於個人性格特點的地方,也與他一生事業上的成功有着緊密的聯繫。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第2張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智商很關鍵,其次是個人努力,但比它們更重要的是情商(EQ),一般說來它包括了以下內容:自我認識,認識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情感之中;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能調控自己,遇到困難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面對挫折能堅持,能走出生命的低潮;認知他人的情緒,感知別人;懂得人際關係管理,通過傾聽,理解和欣賞他人的感受,與人和睦相處,有領導能力和管理能力。

情商水平高的人,與他人能融洽相處,能有效地領導團隊,關心他人的進步,能自我成長,人際交往能力強,面對困難依然保持樂觀和活力,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做出重要決定前能接受他人的觀點,在關鍵時刻能保持冷靜。情商對於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和幸福獲取至關重要,其重要性越來越多地被認識。

按照情商理論來分析曹操,就會發現他取得成功不是偶然,因爲他是一個情商極高的人。

首先,曹操是一個頭腦很清醒的人,他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曹操雖然出身於官僚家庭,但由於他的祖父是宦官,被當時的社會視爲“濁流”,所以從小時候起他身上都沒有優越感,反而需要不斷地反省審視自己,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裏,曹操曾追述自己奮鬥的大半生,不僅記述了每一階段的奮鬥目標,而且也坦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頭腦始終清醒的人。

即使後來他大權在握,也從不敢驕傲自滿、爲所欲爲,他後來的實力遠比董卓、公孫瓚、袁紹、袁術這些人強得多,但他一再表明自己對漢室很忠誠,沒有任何僭越之想。面對孫權送來的“勸進表”,他笑着說,孫權這傢伙是要把我放到火爐上烤呀。相對於董卓的擅行廢立、袁紹對漢室的一再懷疑、袁術的公然稱帝,曹操終其一生都維護漢室的存在,其根源在於他能清醒地認識自我,不做那些不切實際的事。

其次,曹操的自控能力和自我激勵能力很強,面對挫折能堅持,一次次走出低潮。曹操的一生並不順利,起兵之前他有十多年時間在朝廷任職,當過管理治安的縣尉,也當過縣令、議郎,擔任過軍職也擔任過地方要員,在仕途上他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得罪了宦官和地方權貴他多次面臨被暗算的危險。起兵之後,他更是連遇挫折,汴水失利他挺過來了,迅速到南方募兵,準備重新開始,但路上遭遇兵變,把自己推向險境。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第3張

《三國志》記載,張邈之叛讓在前線作戰的曹操措手不及,他迅速回師,在路過戰略要地龍亢時他跟周圍的人說:“呂布雖然得了一州,卻不能斷亢父、泰山之道,從這一點我看他就沒什麼大作爲。”他分析的是實情,更重要的是通過他的自信給周圍人打氣。《山陽公載記》記載,赤壁之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撤退,天下大雨,地上泥濘,靠着士兵揹負乾草一路填道前行,結果“羸兵爲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衆”,這時候曹操反而“大喜”,大家奇怪極了,問他原因,曹操說:“劉備是個人物,但也晚了一步,假如他早點放火,就沒有我們了。”曹操未必是在表達慶幸之意,他的這番話是要給大家鼓勁,沒有超絕的心理素質,不可能面臨險地仍然積極樂觀。

第三,曹操注意體察別人的感受,能理解和欣賞他人。曹操從年輕時就注意與人交往,他主動接觸一些名士,讓別人評價自己,對於像宗世林那樣不願意跟自己打交道的人,以及許劭那樣不肯給自己評價的人,他也想辦法主動交接,甚至不惜忍受別人的冷眼。關於曹操如何知人善任,這方面的材料已經很多了,他從士兵中間提拔了典韋、樂進,從“亡虜”之中提拔了張遼、徐晃和張郃,使他們日後都成爲一代名將。對畢諶、魏收、劉鳴雄這些人降而復叛的人,他也既往不咎。

曹操對部下要求嚴格,但也不影響他對部下的關心、愛護,他主張“唯纔是舉”,也主張“用法峻急”,對忠於職守、幹出業績的官員,他很關心他們的成長。他一向賞罰分明,同時也不失感性色彩。他經常微服私訪,掌握第一手情況,有一天夜裏他外出巡視,走到高柔所在的官署,看到高柔懷裏抱着文書睡着了,這個高柔是高幹的弟弟,也是袁紹的外甥,因爲這層關係曹操本來想治他的罪,但這次巡察改變了曹操對高柔的看法,他默默地解下自己穿的皮衣披在高柔的身上,悄悄地走了,後來他提拔高柔主管魏國的司法工作。

曹操平時的確沒有架子,《魏書》記載,在潼關之戰期間,他邀請敵方統帥之一、同時也是舊日相識的韓遂陣前相會,見面後,韓遂手下的涼州軍士們聽說對面就是威名遠揚的曹操本人,“悉於馬上拜”,以至於人馬擁擠,“前後重沓”,曹操見狀笑着對大家說:“你們想看看曹操長得什麼樣嗎?他也是人,沒有四隻眼兩張嘴呀,只不過智慧比別人多一些罷了。”一下子又把大家逗樂了,那場景不像是血淋淋的戰場,反而像故友重逢。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第4張

第四,曹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又能很好地駕馭和管理自己的團隊。曹操不因爲自己地位很高就唯我獨尊、目空一切,相反他特別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只有正確就接受。曹操有個好習慣,每次戰役前都要召開會議進行討論,集中大家的智慧,而每次大的戰役後他又召開總結會,分析成敗得失。

曹操能識人、用人,同時他也肯服人,他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張子房,把郭嘉看作能幫自己成大事的人。對於賈詡、荀攸、劉曄、董昭等這些身邊的重要謀士,他都相當信任,讓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曹操不是一意孤行的人,他發動的北征烏桓之戰內部意見分歧較大,曹操出於鞏固北方的考慮還是發動了這場戰爭,最後打敗了烏桓人,斬殺了蹋頓,間接地把遼東的公孫康也拉了過來,讓他斬殺了袁尚和袁熙,使得其後相當長時間裏北方再無大的戰事,可謂收穫頗多。但據《曹瞞傳》記載,在回師之後的總結會議上,曹操首先“科問前諫者”,就是問之前誰反對過出徵,大家還以爲曹操要懲罰那些勸諫過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卻重賞了這些人,曹操說:“這次出征雖然勝利了,但靠的是僥倖,你們先前建議的纔是萬全之策,重賞大家是想讓你們今後提類似建議的時候不要有顧慮。”

第五,曹操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的身上充滿感性魅力。曹操是一個大詩人,他的詩境界高遠,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及,他又被魯迅稱爲“改造文章的祖師爺”,史書上稱他爲“文武並施”,後世詩人歌頌他“晝攜甲士破堅陣,夜接詞臣賦華屋”。他在軍中三十多年,手不釋卷,“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同時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他喜歡音樂,並有很高造詣,《博物志》甚至把他與當時最優秀的音樂家桓譚、蔡邕相比。

他還是一個圍棋高手,能與同時代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一決高下。曹操“才力絕人”,擅長騎射,能“手射飛鳥,躬禽猛獸”,他在南皮城外打獵時“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他還具備建築規劃和器具設計方面的才能,“及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爲之法則,皆盡其意”。他平時又是一個崇尚節儉的人,“不好華麗”,要求“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宮裏的帷帳屏風壞了,都修補一下再使用,他倡導薄葬,並從自己帶頭執行。對朋友曹操很真誠,《逸士傳》記載了他與王俊的交往,他們是早年的摯友,曹操後來四處打聽他的消息,聽說王俊到荊州避難,他一佔領荊州後就讓人找王俊,但王俊已經去逝了,曹操聽了很哀傷,當時是赤壁之戰的前夕,他日理萬機,但仍然抽出時間把好朋友移葬於江陵,並且親自“臨江迎喪”。

解密三國:梟雄曹操的情商有多高?袁紹又如何 第5張

袁紹是他多年的朋友,也是他最主要的對手,袁紹死後,曹操親自到墓前祭奠,“哭之流涕”,還“慰勞紹妻”,下令“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由國家撫養袁紹的家眷。雖然後世許多歷史學家批評曹操此舉不妥,認爲這是曹操“百慮之一失”,因爲袁氏畢竟是敵人,“義無虛涕,苟道乖好絕,何哭之有”。但曹操此時把袁紹當成自己的朋友,回想起他們的交往和友誼,對朋友的死給予哀悼,他的眼淚應該是真誠的。

對敵人如此,對朋友和下屬更沒有問題,因而得到了部下的真心愛戴。《曹瞞傳》記載說,在潼關大戰期間,有一次曹操本人在前線遇到了險情,當時曹操正指揮部隊渡河,大部分人渡過去了,曹操和少數人還在這邊,突然間馬超率領的涼州騎兵殺到了,曹操身邊的人急忙扶他上船,但河水比較急,船被衝着往下游走,而馬超指揮人在岸上射箭,“矢下如雨”,河那邊的將士們一眨眼就看不見曹操了,“皆惶懼”,後來曹操在許褚等人保護下平安登岸,衆將士見了“乃悲喜,或流涕”,那是他們對統帥安危系掛的真情流露。

所以,曹操的成功,三分靠智商,一分靠膽商,六分靠的是情商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