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老爹獨享此項殊榮。雖如此,但這個太上皇的據說還是劉老爹給兒子磕頭稱臣後才換來的,劉邦當了皇帝后對自己的親爹並不友好,甚至還爲到底該誰給誰磕頭糾結了好長一段時間。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劉邦在他父親眼裏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劉小三,直到他斬蛇起義,劉老爹纔拿剃鬚刀颳了刮眼睛,開始正眼瞧着兒子的革命事業。幸運的是,七年之後,革命徹底成功,劉邦搖身一變,喚作漢高祖了(這當然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就大方地賜給他老爹一頂“太上皇”的帽子,讓他在養老宮吃喝玩樂,頤養天年。

兒子當了皇帝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也產生了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父子二人見了面,一個是老子,一個是皇帝,誰給誰叩頭都不合適。最後,面子上覺得很下不來的劉邦發話了:我是皇帝我老大,不給老子磕頭啦。老子見我要稱臣,還是減少見面避免尷尬吧。結果,劉老爹成了太上皇,膝下卻少了一個兒子。

人都吃五穀雜糧,不可能沒有脾氣稟性,即使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完人。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第2張

比如說漢高祖劉邦吧,司馬遷說他“寬仁愛人,意豁如也”(《史記·高祖本紀》),很大度的一個人,然而,他也有小心眼兒的一面小心眼兒的一面,非常微妙地表現在他對劉太公的態度上什麼態度呢?他他爹《漢書·高帝紀》裏有這樣一段記述:

漢王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

這段記述非常耐人尋味劉邦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正經八百地當了皇帝后,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妻廕子”但奇怪是,劉邦封了他的妻子呂后爲皇后,封了他的兒子劉盈爲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親爲昭靈夫人,就是沒封他的老爹——劉太公不封他爹,劉邦秉承的什麼原則呢?要說先封逝去的人,活着的老婆孩兒也封了;要說女士優先封吧,兒子也封了;要說先可晚輩封吧,兒封母也封了;要說先封長輩吧,媽封爹沒封總之,從哪個角度講,都叫人費解但更叫人費解的還在後頭呢

到了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正月,也就是劉邦做皇帝兩年整三年頭的時候,他又封了哥哥劉喜爲代王,封弟弟劉交爲楚王,封長子劉肥爲齊王在這一次分封的名單裏又不見劉太公的影子如果說第一次是疏忽的話,那麼,這一次恐怕用疏忽的理由就不能解釋通了這儼然一個謎那究竟什麼原因惹得劉邦遲遲不封他的爹呢?究其因,其實,《漢書·高帝紀》裏有一段精彩的記述,細心品味,謎底就在其中。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第3張

上歸櫟陽,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上朝,太公擁彗,應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法!”於是,上心善家令言,賜黃金五百金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傳歸於子,子有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大亂,兵革並起,萬民苦殃,朕親被堅執銳,自率士卒,犯危難,平***,立諸侯,偃兵息民,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王、通侯、將軍、羣卿、大夫已尊朕爲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這段記述,特別是這段記述裏劉太公家令、劉太公、劉邦三個人說的話,非常有意思,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他們的話爲我們解開謎底提供了很多信息。

1、劉太公家令對劉太公說的話,顯然是話裏有話表面上看,家令是勸劉太公顧全大局,父子感情要服從於君臣大義,其實,他哪有那麼高的政治遠見?他是旁觀者清,他在以委婉的口吻提示劉太公:老爺子呀,你老婆、兒媳婦、孫子,你們劉家該封的都封了,就差你了你咋看不明白事兒呢?你的兒子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動不動你就訓斥一把的無賴了你遲遲得不到封號,就是因爲你老放不下老子的派頭,你兒子看不慣,和你較勁哪。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第4張

2、劉太公對劉邦說的話,似乎是言不由衷維護皇帝的尊嚴和盡一個兒子的孝道有衝突嗎?按理說不會百德孝爲先,難道給父親請請安,就是“亂法”了?劉太公說這話的時候,肯定有想法,但一想想家令的提醒,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待遇”,儘管有想法,態也得表,而且還要表的真誠果不其然——真叫太公家令猜對了,劉太公此話一出口,特別是“應門卻行”的謙卑之舉,正中劉邦的下懷,他立即賞賜了太公家令,而且接着就封了劉太公爲太上皇從這兒不難看出,劉邦的“五日一朝太公”,只不過是禮節性的虛應故事,其實,他的心裏說不上怎麼煩呢

3、劉邦在詔書裏說的話,無疑是冠冕堂皇聽話聽音,他的話無非表達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自己之所以能得到,父親劉太公的教誨功不可沒,應該給他封號;另一層意思是說,遲遲沒給父親封號,是因爲還沒太平,沒來得及封這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既然父親有那麼大的功,該封,爲什麼一開始不封,非得等老爹“表態”了後才封?既然沒太平,沒倒出工夫封,那老婆、孩子、老媽怎麼就有工夫封了?很顯然,劉太公遲遲沒得到封號的原因,他說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真正站得住腳的原因就一個:他對劉太公有成見,他老爹這一點,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在楚漢戰爭相持階段發生的“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的那一場遭遇可以設想,自己的老爹都快叫人殺了,居然還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固然折射出劉邦幹大事“無毒不丈夫”的本性,但從中也顯現了劉邦對劉太公的態度:壓根就沒瞧得起爹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第5張

那麼,劉邦爲什麼他爹呢?

年輕時候的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史記·高祖本紀》),整天遊手好閒,不顧正業,劉太公對他肯定又氣又恨這也是爲人父母的普遍心理:對子女恨鐵不成鋼所以,劉太公教訓劉邦的的態度難免就粗暴了一些,以至於給劉邦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記憶,一方面對老爹有所畏懼,另一方面表面上還得敬着,這種壓抑着的矛盾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逆反心理:你我,我也你這麼說有什麼根據呢?

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劉邦在宮裏舉行慶祝儀式,可能是一高興酒喝多了吧,劉邦對劉太公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前,您老人家總認爲我是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我二哥劉仲如今,我的產業和劉仲比,誰的多?”這句話流露出的心理,很顯然是自負裏夾雜着一種不滿,不滿於他父親劉太公從前對自己的態度酒後吐真言,當着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這樣的話,叫老父親怎麼下臺?可見,在劉邦的心底對劉太公該憋着多大的怨氣!僅此一點,足可以看出劉邦他爹的端倪。

當然,原因絕不止於此在《史記》和《漢書》裏分別記載着相同的一個“事件”:

(高祖)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劉邦當皇帝后爲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第6張

“事件”要表達的無非是“君權天授”的那一套,而且,用現在的眼光看,不排除劉太公兩口子爲了兒子的前途搞的“炒作”但是,這世界上的很多事兒就是這麼怪:假的東西,如果信的人多了,也可能就是真的了,而真的反倒變成假的了這就是“假亦真時真亦假”所以,當所有的人都說劉邦是龍的兒子時,劉邦劉太公也就成爲必然,儘管他唯一的爹就是劉太公。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