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慈禧太后爲何不吃蛇和鱔以爲那些是“龍種”

慈禧太后爲何不吃蛇和鱔以爲那些是“龍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熱播電視劇《蒼穹之昴》近日在北京電視臺落幕,劇中由日本影星田中裕子飾演的“溫和版”慈禧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和興趣。

著有《紫禁城兩年》、《瀛臺泣血記》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作品的旅美作家裕德齡,即德齡公主,曾被慈禧詔進宮中充作“御前女官”。她在《御香縹緲錄》一書中這樣記述:“皇太后的一生,可說是爲‘吃’而生存的……”

-“吃”盡奢華和排場

慈禧太后用膳與皇帝類同。她的個人壽膳房就有八個院落,房屋108間,共128人操作,極盡鋪張和排場。只要她一聲“傳膳”,大小太監列隊恭候,餚饌即刻就須擺好。

清宮制度每天早晚二餐,早餐在辰刻,晚餐在午刻,晚上吃小吃。慈禧每日的兩頓正餐中,各種珍饈美饌均在百種之上,就連白米飯也要粒粒精挑細選,足足要擺滿三四張拼起的膳桌。“小吃”也並不小,常在四五十碗左右,至少也要上20碗菜。有一年,慈禧乘火車去奉天,車上的臨時御膳房就佔了四節車廂,其中一節車廂裝了50座爐竈,每竈負責做兩種菜,不算各種雜差人員,僅廚師就用了100人。每餐備正菜100種、糕點水果糖食乾果100種。用餐時,慈禧一人落座獨享。其實,那麼多的菜慈禧真正動筷的也就是眼前的幾種,要是遠處的哪道菜讓她看上眼了,侍膳太監便將其端近前來。等她吃完了,撤下的菜十之八九還都是完完整整的。

慈禧太后爲何不吃蛇和鱔以爲那些是“龍種”

網絡配圖

不過,慈禧不吃蛇和鱔,她認爲這兩種食物均是龍種,吃不得。如果從營養學上說這倒是挺科學的,因爲蛇、鱔都是高膽固醇食物。

“吃”花成癖

據清宮醫案載,慈禧喜歡菊花,常常隨採隨吃。有一種叫“雪球”的白菊花,花瓣細密,潔白如雪,採下後用溫水清洗,然後再放入稀礬溫水裏漂洗,撈出瀝淨後就可以吃了。不過不是直接入口,而是要蘸了雞湯後吃,雞湯鍋裏還有切好的生魚片或生雞片,外加少許醬油和調料。

慈禧乳名蘭兒,玉蘭花也是她大快朵頤的美味。清明前後,宮苑裏玉蘭樹盛開之際,那一片片肥碩的花瓣都會被採下來送入御膳房。御廚剝下完整的花瓣,浸在用雞湯調和的麪粉裏,分爲甜鹹兩種,投入油鍋中炸透,做成香噴噴的玉蘭片。荷花盛開時,用同樣方法做成的荷花片也是慈禧隨時享用的小食品。據說,慈禧還發明瞭一種用玫瑰花和糖製作而成的甜醬,其香味和滋味都十分美妙。

除了吃花,慈禧還愛喝花。她常把玫瑰花、茉莉花、野冬花曬乾,混在茶葉內一起飲用。在感到精力不濟時,常常以上等杭菊花代茶頻飲來緩解症狀。慈禧喝花很講究,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飲茶的器具是白玉茶杯,兩名太監雙手託着茶托,中間是茶,兩邊是花,然後齊呼“老佛爺品茗了!”從營養角度說,鮮花的確秀色可餐。比如菊花可清肝明目、提神醒腦,玫瑰能降脂減肥、美容祛斑,茉莉能降溫消暑、舒緩情緒。但有花粉過敏症狀的人就需要慎重了。

花是香的,慈禧也愛吃臭的。王致和的臭豆腐她頓頓也離不了。

“吃”盡美麗

關於慈禧的養顏術,民間盛傳的說法很多,其中有不少奢侈、古怪的生活習慣,如喝人奶、服用和塗抹珍珠粉、用玉石按摩等等。應該說,這些東西在當時都是常人難以享用到的珍貴和罕見之物。它們或許確像盛傳中的那樣能護膚駐顏,但這裏想說慈禧爲“美麗”而吃。“膚”字的繁體字“膚”中不就有一個“胃”字嗎?可見,肌膚與吃是有關係的。

據說慈禧每天都要花上好幾個時辰來打扮自己,她使用的美容品中多少都含有食品。比如宮粉中有米粉,胭脂是用新鮮的玫瑰花瓣製成的,漚子方中除了中藥,還有燒酒、白糖、蜂蜜等,藿香散中有糯米。

慈禧太后爲何不吃蛇和鱔以爲那些是“龍種” 第2張

網絡配圖

最值得一提的是慄荴散。剝開栗子的外殼,果仁表面有一層軟皮,即栗子的內果皮,這層皮就是慄荴。慈禧的慄荴散是選用當年產的頭等板栗內皮,研成細面用蜂蜜調和,使用方法和現在的面膜相當。慄荴是一味難得的美容良藥,性味甘平而澀,與蜂蜜合用,能使皮膚光潔、皺紋舒展,能防衰抗衰。

保元湯據說是清宮裏帶有神祕色彩的食療祕方,也是慈禧的養顏祕方。這款湯有五種原料,鯽魚、瘦牛肉、豬蹄、生山楂、紅棗,放入砂鍋煮,然後除去浮沫,冷卻後再除去表面油脂,喝時加熱即可。牛肉能補氣養血、滋養脾胃;鯽魚易於消化,可增強抗病能力;豬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能使細胞得到滋潤;紅棗可益氣補血;山楂則消食化滯。這款湯確實很有營養。

曾看過一份有關食療豐胸的資料,其中提到一種叫“玉女補乳酥”的食物,傳說是清朝太醫特別爲慈禧研製的。用料有花生、黃豆、紅棗,各取半斤。將花生和黃豆連皮烘乾後磨成粉、紅棗切碎,三者加水充分拌勻後揉成小球壓扁成餅,烤熟即可。黃豆與女性荷爾蒙分泌有關;花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油脂,可潤澤肌膚;紅棗能生津調節內分泌,促進第二性徵發育。應該說,這是一道既好吃又有助於乳腺分泌增多的美味點心。

 “吃”出來的“貢獻”

在我國餐飲市場,西餐業已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從廣義上說,一切不是中餐的飲食都可以叫作西餐,不過在業內,西餐的定義還是“歐陸菜”,包括正餐和便餐。這個意義上的西餐最早是17世紀隨着傳教士來到中國的。據記載,被順治尊稱爲“瑪法”的著名傳教士湯若望就曾以西餐來招待北京的官員們。

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轟開了閉關鎖國的神州大門,隨着西方人的大量涌入,西餐開始出現在各大口岸城市。到了光緒年間,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等地陸續出現了最早的“番菜館”。創立於1903年的天津起士林,至今仍在營業。

慈禧太后爲何不吃蛇和鱔以爲那些是“龍種” 第3張

網絡配圖

如果說慈禧是爲“吃”而生存的,那麼她也爲“吃”做出了一大貢獻,那就是促進了西餐在中國的推廣。

據說慈禧對各種各樣的西洋事物都很感興趣,當然也包括西餐,尤其偏愛法式麪包。鴉片戰爭讓她領略了“洋人”的堅船利炮,爲了巴結洋人,她經常在宮裏用豐盛的西餐宴會招待外國公使夫人。這樣,北京的高門大戶人家也紛紛效仿宮廷風氣,西餐開始漸漸流行。到了上世紀30年代,西餐已成爲中國上層社會的一種生活風尚,尤其在上海,到國際飯店吃西餐成爲最時髦的社交方式之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