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揭祕:古代的皇帝也要攢“私房錢”?

揭祕:古代的皇帝也要攢“私房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道理雖然如此,但事實上在清朝以前,皇帝照樣有獨立於國家財政的小金庫。

說是小金庫,其實並不小,裏面的錢財可能比外朝國庫的還要多。所以,皇帝的小金庫並不是錢財少,只是私密而已。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傳統,就是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很多時候還是分開的,皇家的歸皇家,國家的歸國家。不過,因爲天下是私家的天下,皇帝免不了常常要把手伸到國庫中,把國庫的錢財竊取到皇家的小金庫中。

揭祕:古代的皇帝也要攢“私房錢”?

網絡配圖

西漢的人頭稅

先拿西漢來說,當時國家規定的田賦、14歲以上成年人的人頭稅、賣官鬻爵的收入、鹽鐵專賣的收入都歸國家所有;而土貢、山澤園池的出產、關稅酒稅的收入,都歸皇家所有。

有意思的是,14歲以下未成年人的人頭稅,叫做口錢,每年23文,其中的20文歸皇家,3文歸國家。

就是說,皇帝及其後宮瀟灑揮霍的費用中,有不少就來自3歲到14歲孩子的人頭稅。那麼,小孩人頭稅對老百姓有多大的影響呢?

歷史記載,大臣貢禹上奏皇帝說,有些人家因爲交不起孩子的口錢,孩子一生下來就被掐死了。按理說,一個孩子一年23文錢好像並不多,至於把自己親生的孩子活活掐死嗎?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麼簡單。

原來每個孩子每年23文只不過是上面的規定,而下面實行起來卻成了一年中多次重複徵收,再加上地方還有種種附加,數額早已經是規定的數倍。

漢武帝把孩子的人頭稅從7歲提前到3歲,下面徵收的時候,常常是孩子落地就要交稅。因此,孩子人頭稅造成了民間大量的殺嬰現象。

即便到了如此地步,漢靈帝還不滿足,總是打創收的主意,於是,開了個大商鋪,專門批發官帽,並毫不客氣地把賣官鬻爵的收入劃拉到自己的小金庫裏。

揭祕:古代的皇帝也要攢“私房錢”? 第2張

網絡配圖

爲了讓自己的官帽批發部生意紅火,他專門在西園成立了一個官爵交易所之類的機構,和一些熱衷於買官買爵的人討價還價。

一個叫崔烈的名門望族花500萬錢買了個司徒,問兒子人們怎麼看他買官的事,兒子實話實說:“論者嫌其銅臭。”賣官銅臭難聞,但是比起徵收口錢而逼得窮人殺嬰,好像還不算是最邪惡的。

宋明皇帝的小金庫

此後的朝代,基本也是如此。宋朝從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始,就專門設立了內庫,名字叫做“封樁庫”,即把每年節餘的國家財政藏到這個庫裏面,初衷是作爲財政準備金,用來應付國家突發事件,但後來也變了性質,成爲皇帝的小金庫。

當然,國家一旦遇到戰爭、災荒之類大事的時候,大臣們總是念唸叨叨想讓皇帝破點財,拿出點小金庫的私房錢度過難關,有時候就連主管財政的三司官員也會厚着臉皮跑去向皇帝借錢,皇帝雖然極不情願,有時還是會拿出小金庫中的錢財資助政府。

到了明朝,皇帝則反其道而行之,不再從自己的口袋裏往外掏錢了,而是想方設法勒索政府,把國庫的錢財弄到自己的口袋裏去,內府動輒將國庫數10萬兩銀子挪到內庫也成了最稀鬆不過的平常事,而最多的一次居然拿走了2400萬兩銀子。

在內憂外患面前,政府沒有銀錢支付軍餉,而皇帝卻“諭廷臣足國長策,不得請發內帑”。意思是說,大臣們要想出長久的解決辦法,不要總打皇帝小金庫的主意,皇帝也得過日子啊!

揭祕:古代的皇帝也要攢“私房錢”? 第3張

網絡配圖

大臣們除了增加稅收沒有別的法子可想,就只好向老百姓加派徵三餉:遼餉、剿餉、練餉。所謂“三餉”就是練兵、征討東北後金以及征剿李自成的軍費。“三餉”之外,還向大臣們攤派“助餉”。

“三餉”和“助餉”惹得天怒人怨,更加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明王朝就在這種雞飛狗跳的財政困境中垮臺了。

李自成入京後,發現崇禎皇帝小金庫中財寶山積,多達到3700萬兩,於是組織數千騾馬、上萬的騎兵,浩浩蕩蕩地押運這些金銀財寶回陝西老家。崇禎皇帝辛辛苦苦一場,不過替他人蓄積私藏而已。

清代皇帝伸手要錢

到了清代,皇帝的“小金庫”充公了,皇帝要花錢,隨時可以向戶部支取——只要戶部還拿得出錢。

這樣戶部在管理國家財政之外,又成了皇帝的私人財庫。當一個皇帝花錢如流水,或者皇室人員太多而又奢靡浪費的時候,國家財政就要承受極大的壓力。

因爲皇帝不便總是向戶部伸手,他的個人花銷受到了約束,只能想別的辦法來彌補。

清代皇帝想了很多招數,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地方督撫大員交“議罰銀”,所得除少數特例外,均“解交內務府充公”,匯入內務府財政。

“議罰銀”少則萬兩,通常3萬兩上下,最多的一例,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兩淮鹽政全德被議罰交銀達到了38.4萬兩。

另一個辦法是特派內務府人員主管鹽政和稅關,從商人那裏榨取錢財。從清代皇帝的思維來看,農業是“本”,商業是“末”,爲了保持社會穩定,不能隨便加重農民的負擔,但向商人伸手,關係不大。

揭祕:古代的皇帝也要攢“私房錢”? 第4張

網絡配圖

所以,清代徵收鹽稅和關稅比較多的地方,大多是皇帝自己特派內務府包衣(滿清入關以前投靠的漢人)去管理。比如鹽稅,是兩淮最多,那麼兩淮鹽政肯定是內務府人員—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擔任這一職位,而曹家就是包衣。

關稅方面,以粵海關最多,那麼粵海關監督在乾隆時代對外貿易額增長較快之後,就一直是內務府人員來充當。

清代皇帝特派內務府人員出任徵收商業稅收較多的重要職位,目的之一就是通過非正式財政的渠道爲內務府補血。

內務府的奴才們在爲內務府財政撈錢的同時,當然也不忘自己發財,這導致了商人負擔的加重、商業秩序的混亂,以及商人與官方的衝突。特別是粵海關的撈錢做法,屢屢引發中英矛盾,對鴉片戰爭的爆發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儘管清代皇帝不能隨便向戶部要錢,但這畢竟不是剛性約束,一個廣爲人知的事實是,慈禧曾向戶部要錢修建供她晚年享樂的頤和園,因此挪用和侵佔北洋海軍軍費,成爲甲午戰敗的原因之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