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道光年間國庫被盜終於案發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道光年間國庫被盜終於案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誘惑,駱秉章態度鮮明地說:公事公辦,足色足秤上繳,我當然不挑剔;若以少充多,銀色低潮就要挑。駱說到做到,有一次到庫內抽查,發現有名庫丁以拿錯砝碼爲名將收的銀子多算了十餘兩,當場將該庫丁重責了四十大板。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道光年間國庫被盜終於案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

駱秉章在嚴厲查庫的同時,也潔身自好,每月在庫只收飯食銀38兩,甚至在年中,也將所得的飯食銀分100兩給車伕和跟班,嚴格管束下屬在庫內撈取好處。

軍機大臣潘世恩是駱秉章的恩師,潘的兒子爲親戚捐個小官,其家丁和銀號的夥計攜銀800兩上繳,被駱發現短缺25兩。駱告知家丁:銀子還差25兩,必須補足,不然只好由我代補。次日,潘家只好補足欠銀。這種情況讓大家看傻了眼,這駱老爺如此認真查庫,我等難於舞弊呀。潘相是他的老師,他都不徇私情,更何況他人?

在駱秉章的嚴厲監督之下,庫丁無法以少充多,也不能用成色次的銀子充好,當然也就無法收取賄賂。被擋了財路的庫官們決定到上面活動,將駱弄走。他們想出的方法竟然是花錢讓駱秉章升官走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好有不負責查庫的京畿道監察御史的職位空缺,於是庫官聯絡銀號四五人竟湊了7000兩銀子到駱的上司副憲大夫、左副都御史帥承瀚家打點,想讓駱能上位補缺,好在被其家人察明來意,轟出門去。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道光年間國庫被盜終於案發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事一經傳出,駱秉章查庫的廉潔事蹟比現在的專場報告會還來得快,一下子就在京城傳開了。後來榮祿外放山西大同府伊,此人是大學士穆彰阿的一個晚輩親戚,他向穆中堂辭行時,穆很擔心地說:你出庫以後,銀庫的事情我一無所聞,實在不放心。榮祿說:中堂且可放心,現在駱御史查庫事事認真,又不收陋規,庫丁都怕他,他在銀庫不會有事的。穆彰阿說:四兩平都不收嗎?榮祿說,不收。穆彰阿感慨萬千,說:此人是我門生,真是個體面之人。從那以後,穆對駱更加器重。有一次他召見駱說:你查庫真超前絕後,我必讓你再留三年,於大庫有益。駱笑曰:此地一年已難辦,再留三年,恐無活人矣!從兩人交談中可以看出,穆彰阿其實也深知國庫的積弊,那就是庫官、御史徇情受賄,中飽私囊的事實。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庫丁張誠保之兄張亨智想爲其子張利鴻報捐知州。農曆十一月初二,張家人將銀子共11474兩分裝11袋送至戶部。由於捐官的人太多,直到傍晚才輪到張家交銀。張誠保在銀子上秤、驗色等過程中,先是將第2袋誤報成了第3袋,見沒其他人注意,便繼續矇混。在收第7袋時,他便報爲第10袋。等全部手續完成後,便少收了4袋銀子。當張家人想將銀子悄悄帶出庫門時被庫丁們發現,大家先是上前索分,繼而哄搶。贓銀分完後,當天沒上班的庫丁以及銀號相關人等便到張亨智處,以舉報相要挾,意圖敲詐,但被張喝罵而出。於是這幫人聯名到衙門控告,最終引發了道光年間國庫被盜大案(或稱戶部虧空大案)的導火線。

由於案情重大,此案直接上報了道光皇帝。道光帝不笨,立馬想到“此等積慣舞弊之人恐盜用已不止此一次”,於是“欽派大臣將庫項全數盤查”,多年捂着的蓋子終於被揭開,史載“道光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覆蔽,達於天庭”。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道光年間國庫被盜終於案發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次年三月二十六日,刑部尚書惟勤向道光帝詳細彙報盤查銀庫的統計結果:經查對戶部送來的賬簿,以及到實地盤點清查,發現銀庫虧空嚴重。賬面結餘應爲1218萬餘兩,但實存白銀卻不足293萬兩,即是說短少或被盜之銀達925萬兩以上。

這個結果猶如晴天霹靂,幾乎把道光皇帝擊倒。血淋淋的事實就差沒把他整出個抑鬱症來。此時的道光帝已經62歲高齡。他執政面臨的最大內憂就是財政問題。鴉片戰爭用盡了國庫3000萬兩白銀,戰後賠款對大清的財政狀況更是雪上加霜。在和洋鬼子開戰的同時,黃河也不爭氣,連年決口。堵決口,賑災民,道光帝又把2300萬兩白銀扔到了水裏。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