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北宋高考指標分配 你知道各方爭吵的理由嗎?

北宋高考指標分配 你知道各方爭吵的理由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考歷來競爭激烈,同時涉及每個家庭的利益。但高考指標如何分配的問題,則千年難解,因爲無法給出一個衆人都滿意的方案。高考指標分配需要平衡不同區域、不同階層的綜合利益,即使這樣也很難做到完全公平。

宋代高考,先由各路州進行初考,成爲舉人後纔有資格送到京城高考,也就是省試。這個指標是有固定限制的,叫“解額”。這個指標是如何分配的呢?以嘉佑七年爲例,開封府爲307人,加上國子監111人,共有418人。而整個湖北、湖南加起來也不到一百人。嘉興府僅僅只有10人。整個北宋幾乎都如此,其它各省最多數十人,最少則只有一二人。京城指標則呈絕對性壓倒優勢。

北宋高考指標分配 你知道各方爭吵的理由嗎?

網絡配圖

京城指標多,原因其實很好理解。比如權貴官僚多,這一塊必須給留出足夠的名額。例如權貴後代,江山是祖宗打的,不給照顧不行。再者,很多人爲了能夠考中,想方設法加入京城戶籍。還有個原因一般人想象不到,那就是出題的人在京城,受京城文化影響,考卷試題多少都會帶有“京城特色”。雖然是全國一張卷,南方考生就會吃大虧。

考生指標多也就罷了,重要的是,錄取指標更是呈碾壓性優勢。比如同樣是嘉佑七年,開封府與國子監的登科人數達到96人,而全國才只有193人。京城的錄取上線率高達25,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考中。而其它各省都不到5,河北最慘,154個人中才錄取1人,比百裏挑一還慘烈。不過,沒有最慘,只有更慘,淳熙年間,福建居然達到了270人才錄取1的誇張程度。你以爲福建最慘了嗎?不!溫州無奈地笑了,我們是470:1

北宋高考指標分配 你知道各方爭吵的理由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朝廷的意思很明顯,要用高考指標來調節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也就是說,先富幫後富,讓富裕地區來照顧窮困地區。比如在英宗時期,東南諸省的錄取比例爲100:1,而西北等地則爲10:1。南方人抱怨,憑什麼我們納稅多,錄取指標這麼少呢?北方人說,憑什麼我們打仗,你們享太平。

各地父母官輪番叫屈,都要力爭增加本地錄取指標。南方的說,我們學習成績好,人才多,本應多錄取。北方的說,我們經濟差,又出生入死保衛國家,應多照顧。這兩方代表人物就是山西人司馬光與江西人歐陽修。

司馬光說,應該按省錄取,保證區域公平。即使舉人少,也要保證每省都有登科進士。歐陽修說,應該拿成績說話,是騾子是馬,公開較量,成績高低說了算,誰高誰錄取。

北宋高考指標分配 你知道各方爭吵的理由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南方人與北方人在吵的同時,外地人與京城人也在爭論。由於戶籍綁定高考,很多外地人紛紛削尖腦袋落戶開封。如有考生的哥哥在京城有田產,竟然認哥爲父,在戶口本上,原本的兄弟關係竟成了父子關係。全國大量的考生,各種託關係走後門,有的官員遞條子,有的考生送大禮等等。最終一個目的,落戶開封。開封人又不幹了,說外地人憑啥擠佔我們的高考指標。外地人說,憑啥你們京城人就高人一等,指標那麼多。開封人說,我天子腳下我牛逼。外地人說,京城是全國人的京城。

其實這種爭吵不獨宋代,在其它各朝代都有,只不過宋代商品經濟發達,戶籍更爲自由,按理說矛盾更易調和,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此可見,這的確是個千古難題。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