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清朝皇后的寢宮裏爲什麼每天非要殺四口活豬

清朝皇后的寢宮裏爲什麼每天非要殺四口活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殺豬這活計和一國皇后放在一起,怎麼看怎麼違和,不過,這不但是真事兒,而且還是清朝自1655年(順治十二年)改建坤寧宮之後,直到1912年(宣統四年,遜帝溥儀小朝廷沿用年號,未過春節已退位)清朝滅亡,從未間斷的“祖制”。坤寧宮始建於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面闊九間,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名字與乾清宮均取自《道德經》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爲乾,以配皇帝,乾清宮是爲皇帝寢宮,地爲坤,以象皇后,坤寧宮是爲皇后寢宮,兩宮中間爲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義。所以,在明朝,坤寧宮一直是皇后的寢宮,因處於紫禁城中軸線上,也稱中宮,清朝初年也沒啥變化,順治、康熙兩代的四位皇后在這裏常住,雍正後改了規矩,皇后就是大婚的時候在這裏住三天。

清朝皇后的寢宮裏爲什麼每天非要殺四口活豬

網絡配圖

有過生活經歷的朋友都知道,殺豬可不是什麼乾淨活兒,血腥味、糞臭味瀰漫,一般人真忍不了,一對新人在那環境下生活,皇嗣的事兒恐怕也甭想了。那麼,好好的坤寧宮爲什麼要改屠宰場呢?爲了祭神。這裏的神不是皇天、后土,這些中原王朝傳承的宗教禮儀,清朝皇帝打着“滿漢一家”的旗號自然照做,回到家裏,也就是皇宮內,供奉的是“他的神”——薩滿。

薩滿,東北民間俗稱“跳大神”,敬奉的是天神、祖先神、各種動物、植物神,還有通靈、巫術之類的手藝,清朝皇家份“尊貴”,請出來的神仙就更不同凡響了。坤寧宮裏有過年大祭、春秋祭、四季祭、月祭和日祭(朝祭、夕祭),每天都有祭祀。

朝祭神(寅時卯時,神位在西面炕上):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好吧,你沒看錯,坤寧宮裏也供關二爺的牌位。夕祭神(未時申時,神位在北面炕上):阿琿年錫、安前阿雅喇、穆哩穆哩哈、納丹岱揮、納爾琿軒初、恩都哩僧固、拜滿章京、納丹威瑚哩、恩都蒙鄂樂、喀屯諾顏等。這些都是滿語音譯的神仙,只知道納丹岱輝爲七星之神,喀屯諾顏爲蒙古神,所謂“以先世有德而祀”,其餘的到乾隆時乾脆已經不知道幹嘛的了,就留個名字,後人就更不知道了。

清朝皇后的寢宮裏爲什麼每天非要殺四口活豬 第2張

網絡配圖

早晚祭祀各殺兩口活豬,就在坤寧宮裏宰殺,宮內三面環炕供神,只有東北角是祭祀時煮肉用的竈臺,有三口大鍋,兩隻豬各佔一鍋,另一鍋蒸切糕。具體流程是,先把活豬擡到坤寧宮內炕沿旁,用熱酒灌豬的兩耳,豬被燙得嗷嗷叫,這叫“領牲”,就是神靈接受了。同時,由女性薩滿誦神歌,致祝詞,奏三絃,彈琵琶,擊手鼓,振腰鈴。

然後將活豬放在包着錫的大條案上,宰殺,接血,去皮,肢解,煮在大鍋裏;豬的頭、蹄、尾去毛後,也煮在大鍋裏。將煮熟的豬肉,切成方塊,叫作“胙肉”,擺上供桌,祭祀神仙。同時上供桌的還有淨水、香碟和黃米糕,也就是黏米和黃米做成的打糕,也在坤寧宮內製作完成。每天祭祀用完的豬肉,主要是交給散秩大臣和侍衛們消化,當時的侍衛事後回憶這個過程:“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時候,就聽見乾清門有太監喊“請大人們吃肉”,當時的習慣語是“叫肉”。所有乾清門的侍衛進來到坤寧宮門口領肉。那時候我是伊立答(滿語即站班的頭目),還有幾個御前的和卓欽(即侍衛中管理蒙文翻譯事),太醫院值班的,共六人。

清朝皇后的寢宮裏爲什麼每天非要殺四口活豬 第3張

網絡配圖

進門來,從南窗下每人拿一塊毯墊,地當中有一燈架子,在燈前放下墊子,向西一叩首,坐下。有太監給拿出一盤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給盤內撒一把細鹽,用手來撕吃,吃完把盤子一舉,就有太監接過去,倘願意再要也可以。”至於大祭,則只有王、貝勒等及一品大臣,纔有資格參與,二品官及值南書房翰林有時也可能參加,這也屬於清朝的特殊資格和待遇了。

到清末,逐項制度廢弛,甚至有太監把胙肉偷出,賣給宮外飯館的事,傳統老字號“砂鍋居”的名菜“砂鍋白肉”早年就是用偷出來的豬肉做的,一直相沿至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