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考古大發現:揭祕千年文物的神奇“駐顏術”

考古大發現:揭祕千年文物的神奇“駐顏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千年的敦煌壁畫何以保持原來的色彩?兵馬俑彩陶是不是真的一出土就褪色?在地下泥水中浸泡了上千年的漆木馬怎樣還原?這些考古工作中的難題,在普通大衆眼中更是神祕莫測。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將爲人們揭曉答案。

考古大發現:揭祕千年文物的神奇“駐顏術”

網絡配圖

修復後的李倕公主冠飾,由480餘件金、銀、銅、鐵、珍珠、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構件組成。

在展出中,組織者精心選擇經過了現代科學技術修復和維護過的文物。這些文物大都沒有對外展示過,有些甚至第一次呈現在觀衆面前,即便是目睹這些文物的真容已經實屬難得,而它們背後修復、保護的故事更增添了幾分神祕色彩。

出現在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上的彩繪跪射俑,稱得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個兵馬俑也是最爲人們所熟悉的兵馬俑形象之一。一同展出的還有一個彩繪的俑頭。這兩樣展品最珍貴之處,就在於它們身上的色彩。雖然跪射俑的絕大部分外表都已經褪變成了陶製品的灰色,但身上甲衣仍有殘存的色塊。而在頭俑的面部,依稀可以看到近似人體膚色的色調,頭髮的黑色雖脫落不少,紅色的髮帶仍舊醒目。

彩繪兵馬俑剛剛出土的時候,還殘存一些顏色,但是許多彩繪層在面世幾分鐘內就脫落了,只有十多件彩繪俑幸運地留了下來。

專家介紹,兵馬俑彩繪的保護是一大難題。彩繪層和外部土壤的黏附力大於它和陶俑的黏附力,稍不留意就會被土壤粘掉。出土後的溫溼度變化,導致有機層因失水發生收縮,引起龜裂、起翹、捲曲,造成大片彩繪出現病變。

考古大發現:揭祕千年文物的神奇“駐顏術” 第2張

網絡配圖

針對現場彩繪秦俑的保護,我國的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十幾年的探索,並與德國的科學家進行了合作。目前,已經基本能夠做到把出土彩繪秦俑保護起來,主要是採用抗皺縮劑(聚乙烯醇)和加固劑(聚氨脂乳液)聯合處理的保護方法。抗皺劑置換出生漆層中的水分,自身留在生漆層中,達到抗皺縮的目的,然後使用加固劑加固。

目前看來,這種方法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今後出土的彩繪兵馬俑也許能用上這種技術帶來新的驚喜。

一匹高頭大馬雕塑立於展櫃之中,通體烏黑,在展燈的照耀下,油光的表面反射着光芒。這匹漆木馬是1995年在四川省綿陽永興雙包山西漢墓葬出土的,一同出土的還有漆木桶、漆木牛等各種漆木器560件(套)。在這批漆木器中,有7件被評定爲國家一級文物,其中“綿陽五絕”之一的人體經絡漆俑,屬於世界惟一的珍貴文物。

不過,剛出土時的這批文物可讓考古工作者犯了難。漆木器在漢墓中已經埋葬了一千多年,又常年被水浸泡,千年不腐已是罕見,卻再也經不起任何輕微的損害了。如何保護它們,考古工作者一時束手無措,只能把它們像原來一樣浸泡在水中。就這樣一直泡到了2008年。

考古大發現:揭祕千年文物的神奇“駐顏術” 第3張

網絡配圖

2007年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綿陽市文物局找到了爲這些文物脫水的辦法,並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綿陽永興雙包山出土飽水漆木器脫水加固”項目,次年,這些文物終於開始“浮出水面”。

據介紹,脫水加固的流程是先對飽水漆木器進行清洗,完成長、寬、高數據測量和稱重、拍照等程序後,再放進脫水池。脫水池中的材料是甲醇,漆木器在其間浸泡一段時間後,甲醇將實現與漆木器中的水分置換。待脫水完成後,將漆木器放進裝有十八碳醇的恆溫槽,十八碳醇與甲醇進行置換後,實現漆木器脫水後的加固處理。這種技術是目前國內漆木器脫水加固處理中最先進的技術。該技術最大的價值是可逆性,當漆木器脫水處理後,如果將來還有更先進的技術,可進行再處理,不會對文物本體造成損壞。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