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無友不如己者 聖人孔子到底是想說什麼呢?

無友不如己者 聖人孔子到底是想說什麼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學網上在碰見我,問:“最近看什麼書?”我說:“看《論語》呢。”他說:“看過《論語》,你就不該與我做朋友了。”我問:“爲啥?”他說:“《論語》第一章裏不就說‘無友不如己者’嗎?”我說:“你是這麼理解的呀。”同學這番帶有自謙和調侃成分的話,勾起了我對“無友不如己者”的思考。

無友不如己者 聖人孔子到底是想說什麼呢?

網絡配圖

“無友不如己者”是《論語》中頗多爭議的句子,古今學者們對其理解和翻譯相差很大。朱熹認爲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此註釋道:“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中說:“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與處,損我者也;與吾等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吾所與處者,必賢於我。’”也有人認爲應爲“沒有朋友會在各個方面都不如自己”。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寫道:“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爲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李澤厚在《論語今讀》中說:“‘無友不如己者’,作自己應看到朋友的長處解,即別人總有優於自己的地方,並非真正不去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過自己。”還有認爲是指“不結交與自己不同類的人”。中華書局2011年3月出版的由陳曉芬、徐儒宗譯註的《論語?大學?中庸》中解釋爲“不要與不同於自己的人交友”。季羨林在《耄耋新作》中說:“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二解:一是‘如同’;二是‘趕得上’。我取前者。”

無友不如己者 聖人孔子到底是想說什麼呢? 第2張

網絡配圖

儘管如作“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意思來理解,存在着誰也交不到朋友的邏輯問題,但是我還是傾向這一解釋。《孔子家語》裏有:“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是認爲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是主張像商即子夏那樣與比自己賢能的人交朋友。

常聽見下棋的人說自己遇強則強,遇弱則弱。這全是自我吹噓嗎?不盡然,實際生活當中常有這樣的情形發生。跟強於自己的人下棋,人會如臨大敵,全身心投入戰鬥,往往能激發出自己的潛力,超水平發揮。可是,與低於自己水平的人下棋,人就會很懈怠,常常是昏招不斷。這都是對手給感染和帶動的。

無友不如己者 聖人孔子到底是想說什麼呢? 第3張

網絡配圖

人離不開圈子,而朋友圈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巨大。身處在向善上進的朋友圈中,原本上進心不足的人也會變得朝氣蓬勃,而與頹唐消沉的朋友相處,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不良氣息的薰染。正如墨子所言:“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幹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也許有人會說,即便身處追求安逸享樂的朋友圈中,也有人會出淤泥而不染,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的。相對於與他人相互扶掖促進,一個人孤獨地前行,還要忍受他人的不解與冷眼,其內心需要非常強大才可。如此能耐得住寂寞,拒絕各種誘惑,又能有幾人呢?其堅持到底的機率又有幾何呢?

當然,“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倘若人人都以此原則交朋友的話,恐怕只能是“勢均力敵”者成爲朋友了。半斤對八兩,不過,這倒也很現實,實際生活中肩膀不齊者很難維持長久的朋友關係。不管怎麼樣,選擇真正的朋友,我認爲是應寧缺毋濫的。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