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基諾族的簡介:基諾族的族稱節日習俗有哪些

基諾族的簡介:基諾族的族稱節日習俗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對基諾族的簡介瞭解多少?基諾族的族稱是什麼?節日習俗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基諾族的相關資料介紹吧。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爲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文字,過去多以刻木、刻竹,記數、記事,通用漢語。

基諾族的簡介:基諾族的族稱節日習俗有哪些

基諾族的簡介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民族鄉及四鄰的勐旺、勐養、勐罕,勐臘縣的勐侖、象明也有少量基諾族散居。

1979年,基諾族被正式確認爲單一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總人口數爲23143人

族稱

“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可釋意爲“舅舅的後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

過去漢語譯爲“攸樂”,故又習稱其居住的基諾山爲“攸樂山”

基諾族的簡介:基諾族的族稱節日習俗有哪些 第2張

歷史

關於基諾族的族源,有土著說和南遷說兩種。“基諾”一詞源於基諾族先民在傑卓山居住的時代,當時出現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爲舅舅,“諾”爲跟在後面的,直譯是“跟在舅舅後面的人”。相傳基諾族的發祥地是“司傑卓米”。

它是基諾山東部邊緣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現在稱爲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兩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鄉補元行政村的烏優支系居民,回顧祖先遷徙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把發祥地指向這座高山。這說明在很早以前,基諾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諾山及周圍地區。

基諾族定居在基諾山之初,可能還處在母系社會發展階段。傳說最早居住在“傑卓”的是一個寡婦,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結婚,後來人口繁衍,便分化出兩對寨子——可以通婚的兩對氏族集團。

第一對寨子是詞通和曼鋒,詞通是“父寨”,曼鋒是“母寨”,往後他們又發展出曼雅、窩莊、回真、生牛等10個兒女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基諾山的前半山。另一對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飄(母寨),其繁衍的兒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爲後半山。

關於兩對父母寨的世系已經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還可以獲得。據1958年調查,曼雅寨是詞通寨分出來的“大兒子”,建寨人是姐右,後經右保、保姐、巴保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臘、白臘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代,若以25年一代計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後半山的曼卡寨分離出來的時間較晚,從建寨人不臘腰算起,已經歷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從曼雅等寨父子連名的情況看,這些子女寨在建寨時已確立了父權制,也就是說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諾族已從母系時代發展到了父系時代。

18世紀中期以後,以血緣爲基礎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繼續發展,到19世紀末,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部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家庭經濟出現, 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農村公社過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仍頑強地保留着氏族血緣關係的紐帶,各兒女寨還要到父母寨去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

照慣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頭人)每三年要巡視子女寨一次,屆時兒女寨的人們要遠出迎送,組織隆重的祖傳儀式進行歡迎,熱情招待。

當地人傳說,在遠古的時代,洪水淹沒大地,只有一對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瑪黑、瑪紐受仙人保護和指點,倖免於難, 經過各種艱難波折,最終結爲夫妻。

仙人曾賜予他們10顆葫蘆籽,種下後只長出1顆,結出的100個小葫蘆中,僅長成1個,卻長得像房子一樣大,裏邊還有人在說話,打開一看,葫蘆裏出來4種人,先出來的是基諾人,依次而出的是漢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說還有第五種人,是布朗人)。後來,他們各自找到了樂土。從這個傳說裏,可以反映出基諾族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係。

另一傳說,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遷徙時曾經過昆明和峨山縣的“沒且竜”,後又輾轉至西雙版納的勐遮和勐養,最終定居於基諾洛克。基諾族的巫師爲死者送魂,也都送往北方。

基諾族來到基諾山,先定居在一個叫“傑卓”的山樑子上,至今人們仍把這塊地方稱爲“特巴特前”,意爲基諾人共有的地方。據說基諾族居住在“傑卓”時,以樹葉、獸皮爲衣,以採集、狩獵爲食,生活相當艱難。由採集狩獵經濟到山地農業經濟的轉化,是基諾族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巨大進步,可是他們的旱稻種籽來得卻不容易。

相傳,基諾人因得不到旱稻種籽,於是設法帶獵狗深入到產稻區,讓獵狗在谷堆上打了幾個滾,結果在狗毛裏帶回了數十粒稻種,此後稻種逐漸繁殖,就使基諾族進入了以種植旱稻爲主的山地農業時代。

基諾族尊奉諸葛孔明。傳說基諾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進而以“丟落”附會爲“攸樂”,這就是“攸樂”一名的來源。這些人後來雖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爲了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賜以茶籽,命其好好種茶,還叫照他帽子的樣式蓋房。

基諾族男童衣背上的圓形刺繡圖案,據說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時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傳說的真實性雖有待考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諾族同漢族的密切聯繫。

據現有的資料看,基諾族最早的隸屬關係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統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龍金殿國時,基諾山即爲叭真王族的世襲領地。元朝在雲南設置行省之後,西雙版納納入元朝的統治範圍。元朝政府設立徹里路,委任傣族土官進行統治。明朝改置車裏軍民宣慰使司,土司統治一直沿至清代。

基諾山也是隸屬其轄地。清朝鄂爾泰任雲南總督時,爲開拓西雙版納,於雍正七年(1729年) “江內六版納”,實行改土歸流,基諾山隸屬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年—1735年)在攸樂山的茨通寨築磚城,派騎兵、步兵約500人駐守該地,設攸樂同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煙瘴甚盛”,駐軍和行政官吏病死頗多,清廷撤消了攸樂同知,委任基諾族首領爲“攸樂土目”,作爲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諾山區。

後來基諾山區長期受傣族封建領主管轄,傣族封建領主“召片領”在基諾山頭人中委任“叭雅”、“扎”、“先”。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曾將基諾山歸小勐養鄉管轄,後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諾族上層頭目中任命保長、甲長,於是,基諾山區形成“三位一體”的政治組織。

1941年,基諾山約有8000人,共28個寨子,由於無法忍受國民黨政府的各種差役賦稅,基諾族人民在搓約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武裝起義,迫使當局撤職查辦了車裏縣縣長王字鵝,此後三年,民國地方政府不再向基諾族人民多加兵役賦稅。

節日習俗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 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 即過年,意爲“打大鐵”,是基諾族人民爲紀念鐵器的創制和使用而舉行的節慶。過去節日活動都以村寨爲單位舉行,沒有統一的時間,大約在農曆臘月間,一般由“卓巴”來決定,一旦“卓巴”敲響大鼓時,便意味着開始過節了。

1988年,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根據基諾族人民的意願,把公曆的2月6日至8日定爲基諾人民的“特懋克”節日。節日期間,多數村寨都會湊錢買牛,組織隆重的剽牛活動。

屆時,在卓巴的指揮下,一羣手持標槍的男子,輪流把標槍投向被栓住的黃牛,牛被戳死後,幾個小夥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後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餘下的部分大家分食;還要用瘦牛肉、皮、血、苦膽、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成名爲“克勒剎”的涼菜,與3只鳥和飛鼠乾巴等一起作爲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長老家,並頌讚美之詞。剽牛後,各家的家長都要到卓巴家舉行祭鼓儀式,長老要設宴款待,跳“大鼓舞”。村民還要給鐵匠送些竹鼠,行打鐵祭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還有“好希早”,即新米節,亦稱“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裏採集新穀子、蔬菜和瓜豆,殺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裏共同品嚐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各種祭祀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1] 。

成人禮

成人禮是基諾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每個男青年十五六歲,女青年十三四歲後要行“成年禮”,經過一個複雜而嚴肅的儀式後才能換上成人的衣服,背上筒帕,並參加“饒考”(男的)、“米考”(女的)組織,從此才具有村社正式成員的資格。舉行成年儀式時,父母要送給兒女全套的生產工具和成年人衣服,女孩子還要梳成年人髮式。

儀式上,村寨長老要帶領大家吟唱史詩,講述勞動和生活的艱辛,傳授傳統的道德規範 [1] 。

婚姻

基諾族的婚姻是有對偶婚色彩和羣婚殘餘的一夫一妻制。

一般婚姻在本村寨不同的氏族內進行。隨着社會的發展,從20世紀初開始,婚姻關係也隨着村社地緣關係的確立和擴大,開始向氏族外村寨的非氏族內婚過渡。在婚前,氏族外男女間的社交和性關係是自由的,私生子隨母親到夫家生活,在社會上不受歧視,但也有由舅舅收養的。

男女青年要經過“成人禮”,參加“饒考”、“米考”組織,纔有結交異性、談情說愛的權利。有的村寨還建有專爲青年男女幽會的公房。男女戀愛通常經過“巴漂”(祕密地談情約會階段),“巴寶”(由祕密轉入公開階段),“巴里”(同居階段)等3個階段。

男女同居之後,雙方感情和睦,如果某一天,男子晨起時主動爲姑娘掃地、背水、燒火、做飯,即表明他要與姑娘結爲夫妻。男方父親或舅舅便向女方父母求婚,擇日舉行婚禮。婚後婦女必須嚴守貞操,很少有離異的現象。

喪葬

基諾族喪葬習俗爲:人去世後,挖獨木爲棺,土葬於公共墓地,不留墳冢。死者生前喜愛的生產、生活用品,作爲殉葬品,富者還埋入一銅鍋銀子。墓表搭蓋小草房,內置竹桌,家屬一日三次供飯,連續進行1至3年,有的還守墓數月,以示對死者的緬懷,死者的靈魂最終歸至祖先英靈所在的聖地——“司傑卓米”。

數年之後,爲了安葬後逝者,不僅可把原來的草房拆除,還可把先已入葬的棺木屍骨挖出,拋撒于山野中。這是因爲每個村寨的公共墓地面積有限,而每一父系氏族的墓地就更加狹小,又不能任意擴大,據說擴大了鬼生活的地方,將對活人不吉利。凶死者或未成年者不得葬入村社墓地,後遷入的社員也不能葬入公共墓地,只能安葬於公共墓地的邊緣,孕婦、精神病患者死亡則實行火葬。

父親去世一年後,兒女們要重蓋新房,意思是把自己的房子獻給父親,新居落成時要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叫“上新房”。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