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孫權“定都”秣陵是張紘一錘定音 對其言聽計從?

孫權“定都”秣陵是張紘一錘定音 對其言聽計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紘對孫策縱論天下大勢,思想也是前衛的。他說:北方豪傑太多,有所作爲不容易,不如到南方去,闖出一片新天地。我將與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張紘勸孫策到南方發展

當時的能人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周、秦、漢的都城在長安、洛陽,英雄豪傑們的思維定勢就是:全國的中心地區在黃河流域,問鼎中原纔是一生的追求和夢想。南方是蠻荒之地,如果派到長江以南做官,那定是在中央混不下去了,或是被貶、或被流放,萬般無奈帶着惆悵和失意才踏上南方路途。所以能人們不自覺地形成一種觀念:攻打南方本身就是件丟人的事,打下來更是個雞肋。

但孫策一經張紘點撥,卻是想通了。只有在普通人前面發現商機,才能大把大把地賺到錢。北方競爭太慘烈,孫堅那麼驍勇也難有作爲。南方倚憑長江天險,一樣能闖出廣闊天地,成就霸業。孫策終於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心中非常感激,決定掃平江東前,爲免去後顧之憂,把家人全都託付給了張紘。

孫策一到南方,雖然也遇到強手,但相比北方袁紹、呂布等,還是太弱了,不堪一擊,孫策狠狠撈了一把。等別人發現時,制高點已被孫家佔據,孫策得以大展宏圖。

當他試圖另立門戶和袁術絕交時,想想總要在朝廷找個依靠,否則名不正言不順。就派張紘向漢廷貢獻禮物,其實就是想和曹操拉關係。曹操也想要利用孫策安定江東,挖袁術的牆腳,於是上表奏準任命他爲討逆將軍,封爲吳侯。但曹操也是愛才的人,把張紘留了下來,擔任侍御史,這個職位辦事比較雜,比如舉劾非法、出去辦案等等。

這對於孫家來說是有禍有福。禍就是:張紘曾一再勸說孫策不要輕率行動,要注意安全。張紘一走,孫策更沒人勸了,結果被刺殺。

孫權“定都”秣陵是張紘一錘定音 對其言聽計從?

福就是:孫策死的時候,曹操想趁機攻打東吳,張紘立即勸曹操,說乘人喪事用兵是不道德的。還不如和東吳結成盟好,東吳會永遠感激你。曹操還真聽了他的意見,上表封孫權爲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長。可見張紘是另一個徐庶,身在曹營心在吳。不久張紘又回到東吳,曹操以朝廷的名義任命他爲會稽東部都尉,這個官職是地方軍事行政長官,負責統領本部的軍隊,太守是大領導,他是具體執行人。回來的原因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曹操想派他回來做間諜,安插到孫權身邊,在孫權耳邊吹吹風,勸他投降。還一種說法是,他自己想回來的,因爲心念舊主。

孫權非常信任張紘

反正他回到江東後,孫權是大喜過望,非常器重他,所有東吳對內外公佈的文書,基本上都是他起草的。因爲他文采很好,當時“建安七子”之一陳琳看到他的文章,感嘆自己是“小巫見大巫”。

張紘沒有張昭名氣大,可能與他低調有關。每次立了功,從來不會到處炫耀,總是說自己的不足,到處作檢討。不像張昭自認是老資格,總是擺出老師的姿態。孫權對羣臣大多數是直接喊他們的名字,唯獨稱張昭爲張公,稱張紘爲東部,因爲他任會稽東部都尉,可見孫權對這兩人的器重。孫權後來厭惡張昭,對張紘卻更加尊重。

孫權也喜歡打仗衝在第一線,張紘就勸他那只是匹夫之勇,不是統帥之勇;孫權喜歡用兵,張紘則說治理國家既要文治,也要武功,但武功要因時而動,現在應當暫且隱伏,偃息軍隊、開墾農耕、任賢使能、以德治國。於是孫權便停止了軍事行動。

孫權對他言聽計從,所以孫權把政權中心移到秣陵,也是由於張紘一錘定音。那麼張紘是怎麼勸說孫權的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