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晉書》說諸葛亮上朝時,要帶一百名侍衛,爲什麼要如此謹慎小心?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誤解”。

在《晉書》中,提到了一則晉簡文帝司馬昱給權臣桓溫的賞賜詔書,在明面上,司馬昱等人表示桓溫扶持有功,因此便給予桓溫“甲仗百人”的護衛規模,除此之外還有錢幣五千萬、絹布一共十二萬匹,而這看似優厚無比的待遇,背後卻有着一套“小心計”,因爲詔書上寫着:

“詔溫依諸葛亮舊事”。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諸葛亮是誰,自然不必多說,他除了是古代著名的“神算”、“軍事家”以外,還被視爲千古第一忠臣,歷代的帝王登基後都喜歡把諸葛亮放入太廟一同享受香火祭祀,可見諸葛亮的歷史地位是要比一般皇帝都要高出許多的,而諸葛亮之所以如此被推崇,最重要的是他的“忠誠”。

漢昭烈帝劉備在駕崩前,眼看自己的兒子劉禪爛泥扶不上牆,於是他在遺言中告訴諸葛亮,如果諸葛亮願意輔佐劉禪,那就勞煩他多費心,但如果諸葛亮也對劉禪絕望了,便自立爲帝吧,最起碼諸葛亮當皇帝還能讓蜀漢的命數更長一點。

劉備因爲他這番“大義託付”被後人稱讚,後世人覺得,像劉備這種讓賢論公的皇帝極其稀有,值得被人尊敬,但劉備跳出了人性的弱點,諸葛亮更是高風亮節,面對那個真的“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一直到死都無比耐心輔佐,始終沒有僭越一點地位。

劉禪在位期間,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卻是整個朝廷乃至於皇帝都希望的局面。

而如此地位的諸葛亮安全極爲重要,所以劉禪便給予諸葛亮特權,安排了六十個“虎賁衛”保護諸葛亮,關於這件事,諸葛亮自己也在書中提到過:

“賜丞相亮金鐵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諸葛亮集》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第2張

由此,我們回到司馬昱給桓溫下的詔書的內容上,司馬昱說,讓桓溫參照諸葛亮以前的待遇,配備甲仗百人,而這個賞賜的核心點不是在於這百人護衛,乃是提醒桓溫要學習諸葛亮的“忠誠”,所以甲仗百人,根本就不是司馬昱所要提出來的重點。

在所有人看來,諸葛亮在蜀漢根本就不存在“謹慎”的問題,因爲諸葛亮在蜀漢太得人心,就算他沒有護衛,也危險不到哪裏去,而劉禪如果真的想殺諸葛亮,就算安排六百個護衛都沒用,更別說六十個護衛,所以這些護衛,完全是給諸葛亮“撐場子”的。

諸葛亮對蜀地百姓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而桓溫,他本人也活在了諸葛亮的“陰影”裏。

公元346年,桓溫決定西征巴蜀的成漢政權,還未等朝廷同意,桓溫的大軍已經打進了成漢境內,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桓溫便拿下了巴蜀之地,成漢末代皇帝投降桓溫,被桓溫派人送往建康獻俘。

“滅國之功”,自古以來都是最頂級的功勞,更別說桓溫威勢巨大,而桓溫站在這片諸葛亮曾經經營過的基本盤,他的內心自豪無比,更想着自己是不是能和諸葛亮比一比,於是乎,桓溫找到了一名年齡高達“百歲”的老人來詢問一些話,桓溫沒有直接問自己和諸葛亮比如何,而是問自古以來有誰能和諸葛亮比呢?

桓溫徵蜀,猶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諸葛丞相今誰與比?”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第3張

之所以要問這個百歲的老吏,乃是因爲他就是諸葛亮時代的人物,他曾經在蜀漢政權當過吏,世界歷經了百年的變遷,而他還沒死,但他見過諸葛亮,是當世對於諸葛亮評價最有發言權的人,於是他便回答道:

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他說,諸葛亮還在世時,還沒覺得諸葛亮比其他人厲害多少,但自從諸葛亮去世後,他才明白,整個蜀漢、天下早已經無人能比,所以蜀漢的最終滅亡,不是因爲什麼其他別的事情,就是因爲諸葛亮逝去了,再也沒有這樣的人爲蜀漢力挽狂瀾。

桓溫聽到這話沉默了,他開始收起了驕傲自滿的心,在蜀地好好經營,桓溫在蜀地待了三年,這三年的時間裏,桓溫大力發展蜀地的人才,恢復蜀地的經濟、政治建設,對於曾經成漢的官僚也既往不咎,三年下來,桓溫也得到了蜀地老百姓的稱讚。

溫停蜀三旬,舉賢旌善,僞尚書僕射王誓、中書監王瑜、鎮東將軍鄧定、散騎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並以爲參軍,百姓鹹悅。——《晉書·桓溫傳》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第4張

或許說桓溫活在諸葛亮的“陰影”裏有些誇張了,但桓溫很大概率是將自己和諸葛亮這位人才在內心中做了比較,不說超越諸葛亮,但最起碼要比擬吧,所以關於桓溫的這些心思,朝廷不可能不知道,他們在桓溫專權後,便再次丟出這個”道德綁架”:

人家諸葛亮明明可以改朝換代但卻還是堅持着忠誠,你桓溫該當如何?

事實上,這段話確實是“牽制”了桓溫。

立了司馬昱之後,司馬昱開始了爲期八個月的“傀儡歲月”,當時的桓溫勢力強大,他割據了八個州的地盤,此前還將司馬昱扶持的揚州刺史殷浩給廢掉,所以桓溫早已無人能治,他唯一的“牽制”就是朝廷的這些文官,因爲桓溫很怕文人的“口誅筆伐”。

而後,桓溫開啓了三次北伐,這些北伐戰爭中,桓溫的表現讓晉國百姓很失望,而桓溫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晉國的國力,所以爲了穩固他的地位,他才採納了謀士郗超的意見,廢掉皇帝司馬奕立威,重立了司馬昱,本來北伐失敗已經幾乎讓桓溫的“皇帝夢”破碎了,但立司馬昱,讓桓溫看到了最後一點希望。

可司馬昱懦弱,他的臣子們卻不弱,當桓溫立了司馬昱後,朝廷的大臣們都紛紛拋出一個枷鎖,那就是問桓溫還“忠心”否。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第5張

前秦皇帝苻堅就看得很明白,他篤定桓溫不可能篡位,因爲桓溫已經老了,六十歲的年齡,都可以稱之爲“老叟”了,這說明了桓溫已經沒有什麼潛力了,更是過了壯年,加上北伐的失敗,桓溫還發瘋似的非要廢掉司馬奕,別說桓溫能不能過百姓那關,他自己這關就先過不了。

果不其然,桓溫被朝廷“架住”了,朝廷中的潁川庾氏還有司馬家的部分皇族紛紛和桓溫鬥爭,雖然桓溫能壓住他們,但這就是人心的表現,桓溫就算贏了,他也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

公元372年,司馬昱駕崩,他在臨終前詔桓溫進宮,桓溫害怕司馬昱臨死搏命,於是拒不入朝,桓溫的“抗旨”讓朝廷看到了他的忌憚,司馬昱在臨終前還下了一道讓桓溫“攝政”的遺詔,可王坦之覺得不好,活生生改成了輔政,司馬昱無奈,只能留給他們折騰了,連傳位詔書都沒留給司馬曜。

在桓溫的設想中,他以爲司馬昱會禪讓皇威給他,而司馬昱其實真的有這種想法,可是沒想到被人阻止了,因此在司馬昱死後,王彪之極力推動司馬曜登基,就擺明了要打桓溫的臉,桓溫的膽量和決心不夠,於是在權力變更的最好階段,節節失利。

桓溫在家裏生悶氣,但這一切局面都和他的猶豫有關,他不想破壞“忠臣”的形象,雖然後世人也許不會說他是忠臣了,可他仍然不想邁出“弒君”這一步,所以當謝安再次徵桓溫入朝輔政的時候,桓溫再次拒絕了。

在桓溫的心裏:不能殺的皇帝,幫助他沒有任何意義。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第6張

而謝安給桓溫的書信裏有一點“亮點”,那就“武賁六十人”。

復遣謝安徵溫入輔,加前部羽葆鼓吹,武賁六十人,溫讓不受。

這武賁六十人,其實就是對諸葛亮故事的“重申”,在司馬昱時代,朝廷以諸葛亮故事給予桓溫賞賜,這相當於給了桓溫一道心理枷鎖,如今司馬昱駕崩了,到了司馬曜在位,又來了一道新的枷鎖,而面對這種枷鎖,桓溫堅決不受。

可不受就能過自己心裏這關了嗎?

整個朝廷都希望桓溫當諸葛亮,而桓溫非要當曹操,他自己能說服衆人嗎,假如桓溫有大殺特殺的勇氣那也還好,可他始終沒有那種勇氣,因此被架住了,沒有絲毫的辦法。

公元373年,桓溫身體開始每況愈下,也是到了生命盡頭的時候,桓溫反而有了底氣,做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樣子

他以祭拜皇陵爲由,帶着大軍入朝,想要以這等威勢逼着司馬曜給他加九錫,可謝安和王坦之完全看出來桓溫的虛弱,也爲了避免桓溫垂死掙扎,於是“敷衍”了桓溫,告訴桓溫加九錫完全沒問題,讓他等一段時間就給他安排,桓溫無奈,只好帶人回到姑孰。

諸葛亮上朝時,真的帶着一百名侍衛嗎? 第7張

謝安和王坦之擺明了就要拖死桓溫,可桓溫已經完全沒有辦法了,再鬱悶中離世,這位東晉的大權臣,最終還是沒能竊取東晉的江山,他年少手刃仇人爲父親報仇成爲佳話,有人說他一生還算有情有義,有人說他很悲哀,因爲壞得不夠徹底,但不管怎麼說,桓溫的一生,既是無法超越諸葛亮,也沒能實現自我,算是非常憋屈。

桓溫去世後,他的兵權交給了弟弟桓衝,桓衝沒有行篡位之事,反而是將桓溫留下的兵馬發揚光大,真正繼承桓溫行篡位之事的,乃是桓溫的小兒子桓玄,公元403年,桓玄正式篡位,接受了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禪位”,自此建立了桓楚政權,追封桓溫爲太祖皇帝。

只不過桓楚的命運太差,僅僅存在了兩年的時間便被滅掉了,而取代桓家的,乃是更強的權臣劉裕,比起桓溫的優柔寡斷,劉裕當了皇帝后,對司馬家人那是絲毫不手軟,雖然劉裕也沒有濫殺司馬家人,但只要有人敢牽制於他,他是完全不會縱容的。

這就是劉裕和桓溫的本質區別。

而關於桓溫這個人,其實他的身後評價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爲沒有“篡位”從而變得好評,桓溫內心中肯定沒有極端的惡,這才讓他被朝廷一次次的“諸葛亮故事”給架住了,所以桓溫的內心是有大志的,只不過比起諸葛亮還差得遠罷了。

桓溫當年問的那個蜀地老吏,他所說的話是一點沒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