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二人都是篡位,但朱棣的名聲比李世民差很多,這是爲什麼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擺事實講道理,李世民真沒有篡位。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不假,但是,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討伐”的對象,不是正在當皇帝的父親李淵

而是他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以及齊王李元吉

之所以要“討伐”,細究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聯手,幾乎想把李世民弄死,爲了自保,李世民才選擇這麼去做。

當然,這只是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因素之一,我們不能排除李世民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奔着皇位去的。

比如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夕,李世民的謀事房玄齡,就提出,“大王(指李世民)功高蓋世,當承大業”。

這話裏話外,都明確指出,發動政變的最終目的,就是皇位。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還有,玄武門事變當天,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當尉遲恭渾身是血,闖入太極宮向李淵請安時,這意思還不明顯嗎?

如果李淵不識時務,不順勢而爲,他能不能走出太極宮,都是另說。

類似的例子,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後還有很多,這些例子和證據,都充分說明,李世民當天的所作所爲,本質上就是衝着皇位去的。

但是,雖說他的最終目的是皇位,可他並沒有“篡位”。

也許有人聽了這話,會感覺十分矛盾,既然都明目張膽的奔着皇位去了,爲何又說李世民沒有“篡位”呢?

其實很簡單,因爲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程序合法。

首先,正如前文所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爲了“討伐”哥哥李建成,而不是一上來就對老爹李淵喊打喊殺。

說的更簡單點,就是玄武門之變,其性質實際上是一場“奪嫡之變”,即李世民要和太子李建成爭奪嫡位。

而非是奪位之變,雖說僅一字之差,但性質卻大不相同。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2張

其次,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後,李世民並沒有逼着他爹李淵乾點什麼,至少在明面上,他沒有這麼做。

只不過,李淵看到渾身是血的尉遲恭,加上也弄明白了當下情況(更重要是他不想死),纔會選擇順勢而爲。

所以,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兩天後,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爲皇太子。

並且,李淵還在詔書中提出,從今往後,“凡軍國大事,悉委太子處決”,這就意味着,李淵已經把權力交了出去。

過了不久,也就是玄武門之變發生的11天后,李淵主動向大臣裴寂等人提出,自己“當加尊號爲太上皇”。

這意思就更明顯了,他在間接表達自己想退位的意思。

果然,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當年的九月,李淵正式下詔,將皇位傳給了皇太子李世民,自己則爲“太上皇”。

你看,不管李世民在之前做過什麼,但從頭至尾,他的登基程序,是合乎禮法的,先是被封爲皇太子,之後皇帝下明詔通告全國,由他繼承皇位。

這前後的過程,可以說是無可挑剔,所以,你能說李世民是篡位嗎?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3張

所謂篡位,通俗的意思是指,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來謀奪帝位,但是,李世民可沒有,他登上皇位的過程,都是合乎禮法的。

只不過,李淵有點“委屈”而已,但這並不妨礙李世民是以正常程序登上皇位的結果。

而反觀朱棣,他雖說和李世民類似,都是通過一些手段,最終登上皇位,但他整體登上皇位的過程,就是實實在在的造反。

首先,朱棣與李世民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身份不一樣。

兩人同樣是皇帝的兒子不假,但是,人家李世民,雖說不是嫡長子,但好歹也是嫡子,他和李建成一樣,均爲太穆皇后竇氏所生。

況且,李世民排行老二,上面就是大哥李建成,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李世民也是有繼承皇位資格的,前提是得讓大哥“沒了”。

而朱棣呢,他既不是長子,更不是嫡子。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究竟是誰雖說存疑,但很大可能並不是馬皇后,這就意味着,朱棣並非嫡子。

既然不是嫡子,就算上面的哥哥都死光了,那皇位也輪不到他來坐。

更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已經明確指定了皇位繼承人,即原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

因此,按照宗室禮法來講,哪怕是朱允炆剛登基不久,就出意外突然死了,那皇位也應該在他的子嗣之中選擇。

假設朱允炆沒有子嗣,則應當在朱標的其他兒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兄弟中選擇。

這就意味着,不管怎麼排,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來講,皇位都絕無可能排到他燕王朱棣手裏去的。

但是,朱棣顯然沒有按照正常程序來。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4張

他在建文帝朱允炆還在位的情況下,悍然以藩王身份,發動了戰爭,並且造成了皇帝的永久性失蹤,然後自己登基

他這擺明了,就是從皇帝手裏奪取了皇位。

僅憑這一點,就已經實打實的說明了朱棣是篡位,而李世民雖說最終目的也是皇位,但其手段和程序,卻和朱棣有本質上的不一樣。

而這也是朱棣爲何比李世民名聲差的原因之一。

畢竟,奪太子之位,和奪皇位,兩者的區別還是蠻大的,尤其是在講究“君君臣臣”等綱常的古代。

不管是以臣子身份進行的謀反,還是以藩王身份進行的謀反,只要涉及到是篡奪皇位,那最終都會被後世所詬病。

因此,朱棣直接篡奪皇位的做法,自然就容易招“黑”。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5張

除了因爲奪位過程性質不一樣之外,還有一點,也是朱棣名聲差的原因,即發動奪位之前的功勞,李世民大而朱棣小。

衆所周知,大唐能建立,並最終統一天下,這其中,李世民的功勞要佔一半還多。

比如李淵晉陽起兵之初,正是李世民苦苦相勸,多次十分直白的對李淵提出“可舉事”,這才很大程度上,讓李淵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不然,李淵一直猶猶豫豫,始終不敢邁出最後一步。

而起兵之後就更不用說了,宋老生進攻,嚇得李淵都有了撤退的想法,依然還是李世民,成功說服李淵不能退兵。

並且,也是李世民,一舉擊敗並斬殺宋老生,讓大唐政權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再往後,薛舉的十萬精兵是誰打敗的?答案是李世民,隋朝將領段達又是誰擊敗的?答案還是李世民。

這還不算完,唐朝正式建立後,薛仁杲、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乃至竇建德、劉黑闥,這一個個隋末的亂世梟雄,又是誰一一將他們擊敗平定的?

答案還是李世民。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6張

這麼說吧,大唐政權從誕生之初,就離不開李世民的一路征伐,毫不誇張的說,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有部分觀點認爲,李世民登基後,修改過史書,實際上他的功勞並沒有這麼大。

但退一步講,就算把這些功勞砍掉一半,但剩餘的功勞,也足以讓李世民成爲唐朝建立的重要功臣,還是不可或缺那種。

而反觀朱棣,他在發動靖難之役之前,有什麼功勞呢?

答案是有,但是不重要也不大。

朱棣生於公元1360年,此時的朱元璋,正忙着建功立業,壓根就沒時間管他,一直到朱棣十歲之前,他就跟一個小透明差不多。

到了朱棣十歲,時間已經是洪武三年(1370年),此時大明朝已經建立,這一年,他被封爲燕王。

又過了六年,也就是朱棣十六歲時,朱元璋才下令,讓朱棣前往封地就藩。

也就是說,在朱棣十六歲之前,他的存在感並不高,只不過是一個小毛孩子,而等到明朝建立時(公元1368年),朱棣才八歲。

這麼一來,朱棣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中,並沒有起到什麼積極的作用。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7張

換句話說,有沒有朱棣,大明朝都會建立,而這就比李世民差了一大截,人家李世民可是大唐的最大功臣。

有道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也不能怪朱棣,誰叫他生的太晚呢,如果生的早,不就可以參與到明朝建立的過程中了嗎?

確實,這話說的也沒毛病,那咱們不看朱棣在明朝建立前的功勞,去看看在明朝建立後,一直到他發動靖難之前,他又有什麼功勞。

朱棣是十六歲就的藩,就藩之後,最大的一個功勞,就是迫降了北元太尉乃兒不花。

但是,此戰的背景,是大明朝已經立國了有二十多年了,北元基本上被朱元璋打的只能苟延殘喘。

況且,此戰的大將軍,是明初大將傅友德,副手是王弼,這兩個人,雖說比不上常遇春、徐達等一流名將,但起碼也緊隨其後。

只不過,當時朱元璋有意歷練朱棣,這才讓這些人在名義上受燕王朱棣的節制。

而這意味着,迫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的功勞,並不完全是朱棣的,至少他不能佔全部,而是在大明的威勢之下,加上名將出徵,乃兒不花只能識時務歸降。

除此之外,朱棣一直到靖難之役前,並無其他太多建樹。

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否定朱棣在就藩北平後,什麼都沒做,而是想說,如果當時就藩北平的,不是朱棣,而是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比如寧王朱權,相信他也不會幹的比朱棣差。

哪怕不是寧王朱權,換做其他幾個皇子,只要不是太慫,都不會太差。

而這麼一來,朱棣和李世民的差別就出來了,李世民屬於那種唐朝不可或缺的人才,沒有他,唐朝能不能建立都尚未可知。

而沒有朱棣,大明朝照樣會建立,北平的邊防,乃至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的歸降,一樣也會做的很好。

所以,就奪位之前的功勞而言,朱棣不如李世民,同時又實實在在發動了叛亂,自然就會被“黑”。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8張

不止如此,還有奪位方式的不同,也是朱棣容易被詬病的一個原因。

玄武門之變,就事變本身而言,從開始到結束,滿打滿算,也就是一天,一天之內,李世民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最終迫使李淵讓出大權。

這叫什麼?用現在專業術語來說,叫做“斬首行動”。

所謂斬首行動,廣義上的意思,就是精確打擊和消滅對方的首腦,以達到摧毀敵方抵抗意志,達成己方目的的軍事行動。

雖然在李世民時代,他沒聽說過這個專業術語,但是他做的恰好就符合這個標準。

而斬首行動的最大特徵,就是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戰果,這麼一來,李世民所發動的事變,就國家以及百姓而言,是幾乎沒有造成任何損失的。

但朱棣的靖難之役,就不一樣了。

靖難之役,是朱棣以地方藩王身份,向中央政權直接發起的軍事行動,這在本質意義上,就已經是一場戰爭,而非簡單的宮廷內部事變。

並且,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開打,一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方纔宣告結束。

前後,足足打了四年。

這四年裏,朱棣與朝廷的軍隊,雖然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鬥開戰,但是受其殃及的城池也爲數不少。

河北、山西、山東(尤其是濟南)、安徽、江蘇等,均受到了靖難之役的影響。

而古代打仗,除了士兵將帥會陣亡犧牲外,最無辜的,莫過於百姓,所以,朝廷與朱棣的軍隊所過之處,百姓無不遭殃。

哪怕是僥倖保住性命,說不定還會被徵發,充當馬前卒。

這還只是百姓受到的影響,想當初,司馬家族的西晉建立沒多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的後果,相信熟悉歷史的人的都知道。

不僅把國家直接帶至崩盤,更讓中原大地陷入無盡的黑暗與混亂之中。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講,朱棣以藩王身份所發起的靖難之役,與當初司馬家族所爆發的“八王之亂”,性質上沒啥區別。

只不過,朱棣成功了,且當時朱元璋的其他兒子,能打的基本都沒了,剩下都比較安分。

如果,朱元璋的兒子們,也和司馬家族的藩王一樣不安分,那麼,極有可能就會上演一番明朝版的“八王之亂”。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存在的可能。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9張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朱棣的所謂靖難之役,是無論如何都沒法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相比的,就算兩者最終目的一樣,但手段的高明程度,以及造成的影響卻不一樣。

而引發這場事變的朱棣,被罵也是必然的結果。

最後,也是比較關鍵的一點,即對於善後工作的處理,朱棣和李世民的手段不一樣。

李世民成功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乃至李淵的手下,基本上是能收編的,儘可能的收編。

比如著名的諫臣魏徵,他曾經可是李建成最忠實的部下之一,但李世民不僅沒殺他,反而讓他跟着自己混,這纔有了魏徵善於直諫的美名。

還有馮立,也是李建成的臣子,而李世民照樣沒殺。

此外還有王珪、韋挺,這些人,都曾是李建成一黨,但最終李世民都放過了他們,並給予他們官職,讓其繼續爲大唐效力。

但朱棣這邊,坐上皇位之後,對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手下,又是什麼做法呢?

比如方孝孺,直接來了個“誅十族”,還有黃子澄,最終被處死,誅九族,其家中女眷,世代充官妓。

另外齊泰,也是禍及九族,還有鐵弦,死的更慘。

如果這些建文帝的舊臣,是死在了兩軍對峙的戰場上,那無可厚非,誰叫你技不如人呢?但是,他們沒有,均是死在了朱棣的手裏。

相比之下,誰該被罵,不言而喻。

並且,在事變成功後,李世民和朱棣對待前任皇帝的做法,也不一樣,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李淵起碼還過了一個還算體面的晚年,有吃有喝還不耽誤生孩子。

而朱棣事變成功之後,卻造成了朱允炆的“永久性失蹤”。

所以,單說事變本身,以及登上皇位的整個過程而言,就上述幾點來看,明顯朱棣的“黑點”要比李世民多得多,比如直接篡位,再比如奪位前的功勞,還有奪位的方式,以及奪位後的善後工作,都充滿了黑點。

因此,朱棣沒有李世民的名聲好,並且被罵,是必然的。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爲何二人的名聲差那麼多? 第10張

當然,既然是奪位,肯定不免會有死人,李世民雖說黑點比朱棣少,但是也不能掩蓋他逼父殺兄的事實,並且,對待自己的一羣侄子(即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李世民也沒有手軟,而是全都殺光。

從這一點來講,李世民同樣殘忍。

只不過,還是如前文所言,就事變本身,而不談二人在位時期的功績來講,朱棣確實沒有李世民做的更妥善,因此他肯定更容易“招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