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文字獄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滿清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距離我們現代較近,再加上影視作品的渲染,故而,人們對於滿清歷史的熟知程度要遠高於其他任何一個朝代,對滿清十二代帝王更是倒背如流。但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其他朝代定都、或遷都的皇帝都赫赫有名,而作爲滿清入關、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極低,非但不能和締造了“康乾盛世”的幾位帝王相比,甚至連咸豐、光緒、慈禧的知名度高都沒有,這是爲什麼呢?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一:時間上的束縛。

從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開始親政,到順治十八年病逝,僅僅只有11年的時間。對於皇帝來說,這就是一種制約,因爲很多舉措從制定——實施——見效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時間來驗證、或者被中途廢止都可能影響到一位皇帝的名譽;

二:政治上的束縛

順治登基之後,一直由多爾袞把持朝政,多爾袞的執政理念和思想成爲一種主流,而且根深蒂固。多爾袞死後第二年,順治帝就展開了對他的“清算”,這可以看成是對多爾袞勢力的一種清洗。受制於人太久的順治想從源頭上根除多爾袞的影響和影子,這也需要時間來過渡;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第2張

三,情感上的束縛

情感上的束縛可以分爲兩點:孝莊太后的束縛和董鄂妃的束縛

皇太極死後,順治之所以能從皇位的爭奪中脫穎而出,多爾袞功不可沒,但是,多爾袞爲什麼這麼做呢?這都要歸功於順治的母親。在清代野史中,多爾袞和孝莊太后之間的緋聞一直不絕於耳,而順治給多爾袞定下的罪名中也有“隨意進出後宮”這一條。不管緋聞是否屬實,但這些都足以說明孝莊和多爾袞之間確實“關係不錯”,因此,順治清算多爾袞自然會引起孝莊太后的牴觸,而且,諸多史料中也記載,孝莊太后和順治的關係並不怎麼好,順治兩次廢除孝莊太后親選的皇后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順治在施政過程中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孝莊太后的制約;

董鄂妃就更好理解,所謂“兒女情長”的同時,勢必會造成“英雄氣短”,順治晚期的精力都放在董鄂妃身上,也就很難有所作爲了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第3張

如果按照滿分100分進行評分的話,順治只能拿個60分的及格分,這也就是他在歷史上存在感較低的原因——沒有功績!但如果就此就否定順治皇帝的話,那也是一種偏見,因爲順治皇帝在推動全國統一的同時,也很好地完成了權力的交替。

有這麼多的束縛和兒女情長,順治皇帝自然會給人留下“柔弱”的印象,其實,順治狠起來比誰都不差,就像清算多爾袞,說翻臉就翻臉,該掘墓掘墓、該鞭屍鞭屍;另外,他還親手點燃了“文字獄”的導火索,爲後來的文化浩劫埋下伏筆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第4張

作爲一個統治中原的外來民族,起初,順治對於那些來自於文人的抵制是有考慮的,也有所包容,但是,在接連發生了“直呼名諱”、“函可和尚《變記》”案、“毛重卓犯上”案之後,順治勃然大怒,下達了所有刊物必須由“詞臣造訂、禮臣校閱”的規定,否則,將禁止出版。雖然這是“文字獄”的源頭,但是,順治的本意還是想對那些文人提出最後警告,讓他們安分守己。可此時偏偏又發生了“黃毓祺詩詞案”

黃毓祺案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第5張

黃毓祺是江陰人,在清兵進攻江陰時,是他站出來號召軍民共同對抗清兵的。後來城破,自殺殉國者無數,被殺者也無數,黃毓祺卻趁夜從水路逃跑。之後,四處聯絡明朝的殘餘力量進行反清活動。只不過他點太背,關鍵時刻總是被人出賣,所以,一直也沒有辦成什麼大事,好在,他總能逃脫

黃毓祺是有些才華的,他在逃亡過程中不但寫了許多反清的詩詞,還寫了一篇“伐清檄文”,激情澎湃,什麼“必不可扶之弱植”、“必不可勝之雄師”、“特擊乎順逆之人心,與盛衰之士氣”等等。而後來的永曆政權,正是利用這篇檄文招募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因此,清廷對黃毓祺的痛恨可想而知,順治要求不論任何代價也要抓到黃毓祺。

後來,黃毓祺又被他的朋友張純一出賣,這次,被抓了個實在。順治本來想當衆斬首黃毓祺,好讓其他文人引以爲戒,可是沒想到黃毓祺死在獄中,怒不可遏的順治皇帝在下達了“鞭屍”的命令後,又決定將其“誅滅九族”。於是,和黃毓祺有關的一衆人等全部被殺。

這也是清朝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次“文字獄”。

《明史》案

“黃毓祺”案之後,文人也確實有所收斂,但是,沒過幾年,影響更大的《明史》案卻再次發生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第6張

相信大家對《明史》案都有耳聞,說白了,這就是兩個地痞無賴在敲詐勒索無果之後進行的報復行爲,但是,由於“黃毓祺”案在順治皇帝的心裏已經留下陰影,因此,順治皇帝授意“從嚴、從重”處理此事。誰知,事情還沒完結,順治皇帝就殯天了。可他對此事的態度卻得到了鰲拜的傳承,與《明史》有關的所有人員,無一例外地被處以極刑,連那些作序、出版商、讀者都無一倖免,下獄者達2000人左右,其中有70人被處決。

然而,這並不是《明史》案的終結,康熙元年、康熙二年都發生過因私藏《明史》而被株連九族的事件。直到康熙三年,《明史》案才逐漸銷聲匿跡,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順治對黃毓祺的糾結和對文人的震懾

他纔是清朝文字獄的作俑者 難怪說他的知名度不高 第7張

發生在順治年間的“文字獄”,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朝廷的懲處方式,也不是受害者的數量,而是影響。在規模上,它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藉助“文字”對文人進行的迫害,更主要的是,他開創了清朝“文字獄”的先河,給繼任者指出了一條從思想上對百姓進行麻痹、腐蝕、甚至毒害的方法。在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沉澱後,在乾隆朝終於迎來爆發,使整個文化行業的發展幾乎陷於停滯,這種重創,是很難彌補的

每每提到“文字獄”,人們總喜歡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乾隆,其實,“文字獄”的真正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順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