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篡位才坐上皇帝 兩人名聲爲何相差那麼大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篡位才坐上皇帝 兩人名聲爲何相差那麼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朱棣和李世民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同樣是篡位上臺,爲何李世民被視爲明君,而朱棣卻名聲很差呢?

李世民和朱棣,一個是通過玄武門之變上位,一個是通過靖難之役上位,二人在繼承皇位上都比較血腥;一個開創了貞觀之治,一個開創了永樂盛世,二人在治世上都堪稱是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但是在歷史上,李世民的名聲卻比朱棣好得多,爲什麼呢?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篡位才坐上皇帝 兩人名聲爲何相差那麼大

篡位與非篡位

李世民沒有篡位,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只是消滅了皇位繼承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不得不立他爲太子。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經過李淵加封並承認的,是合法合理的繼承人,也就是說李世民不存在篡位。而朱棣就不一樣了,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曾一度有立朱棣爲太子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立朱允炆爲皇太孫。也就是說,朱允炆纔是合理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皇位,成了明惠帝,這是全天下所共認的。但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沒有爭到皇位繼承人資格,卻在朱允炆繼位成建文帝后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其侄子的合法帝位,是赤裸裸地篡位行爲。

因此當朱棣要宏學大儒方孝孺起草繼位詔書時,方孝孺披麻戴孝上朝,哀慟哭建文帝,寧死不從。朱棣好言勸慰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裏。”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爲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長君。”方孝孺說:“爲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朱棣讓手下人逼着方孝孺寫,方孝孺只寫了“燕王篡弒”四字,大罵而死。就連其後繼子孫嘉靖帝,也變相承認了朱棣的篡弒行爲,將他改成了明成祖,有開闢創建之功的才能被稱之爲祖。因此後世有學者甚至認爲,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其實只持續了三十四年就滅亡了。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篡位才坐上皇帝 兩人名聲爲何相差那麼大 第2張

創業與非創業

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反隋,是李世民首倡義兵的,正是在李世民的一力勸說推動下,李淵才最終起兵反隋,攻佔了長安,建立了唐朝。李淵起兵時就說,如果將來能打下天下,就封李世民爲太子,但打下長安後,李淵卻改變了主意,封長子李建成做了太子。李唐建立之時,正是天下起義風起雲涌之時,政權很不穩定,正是在李世民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下,大唐才得以平定各路義軍,穩定了統治地位。李淵鑑於李世民的巨大功績,曾在李世民平叛時,再次許諾封李世民爲太子。但叛亂平定,李淵再次失言,不得已,只好封李世民爲天策上將,準備分洛陽以東由李世民統管,洛陽以西長安由太子管轄。

太子李建成也因李世民功高震主,危及自己的太子之位,而與齊王李元吉結合起來,共同謀害李世民。因此在朝中最終形成了太子黨和秦王李世民黨兩黨明爭暗鬥的局面,甚至達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李淵也知道二人相爭,想極力融和,但也是無能爲力。最終在摸清太子要對秦王府下手之際,李世民就先下手爲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因此李世民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算是創業之君,爲大唐的建立鞏固發展,是有巨大功勳的,李世民奪權成功,坐上帝位,也是合情理的。

反觀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之際,尚在年幼,於大明創業毫無微功。朱元璋封他做燕王,鎮守北境,已是莫大之恩。朱元璋一力打下的大明天下,他想選誰做皇位繼承人,把天下託付給哪個子孫,他是最有決定權的。朱元璋最終選定皇太孫朱允炆了,那他就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朱棣作爲臣下,就應該履臣職盡臣責,恭敬從命纔是。但他卻不甘服從,悍然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那就是地地道道的篡逆行爲,是不合法理的,是人們難以認可的。

禍害大與禍害小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範圍小,時間短。只是在長安京城的玄武門內外,而且當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後,李世民馬上向太子和齊王手下的人宣佈,太子和齊王已死,只要放下刀槍,餘皆不追其罪。因此變亂很快平息,李世民在善後處理時,也只是將太子和齊王的兒子們賜死,其他兩府親舊,皆不問罪,甚至接納兩府人才爲己所用。

而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就不一樣了,持續時間長,範圍廣。時間一直持續了四年,戰亂幾乎波及全國。四年混戰,讓數十萬士兵戰死,讓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讓大明剛剛見好的繁榮,一下子給倒退回了元末景況。以致戰後一百餘年,中原、山東、江淮等地,土地荒廢,野草叢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篡位才坐上皇帝 兩人名聲爲何相差那麼大 第3張

屈服與不屈服

科舉制首發於隋朝,唐朝得以得以遵循但尚不完善,宋朝得以發展,完善盛行於明清。唐朝時雖有科舉,但只是選拔人之的渠道之一,在人才選用上,唐朝受三百多年南北朝動盪不安的影響,儒家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堅持和發展,唐朝總體上依然是重武輕文,因此在朝廷中尚未形成以文人綱常治國的理念,儒家思想還未得到充分肯定。而且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以寬大政策接納原來反對自己的人,讓他們爲自己所用。特別是李世民說服了當時的一個文人代表魏徵,成了自己統治中的重要一員。魏徵直諫,李世民虛心納諫,成了君臣相得的歷史佳話,也很讓後世文人對李世民認可傾服。

而隨着唐末藩鎮割據之害,北宋建立後就採取了重文抑武之策,文人開始紛紛登上政壇,成了朝廷統治的中堅力量。科舉取仕也成了統治者選用人才的重要手段。於是以儒家經義爲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成了定式,選出的人才爲大多恪守儒家經義行事,儒家思想成了治世成規。特別是經過南宋理學的發展,儒家的綱常倫理成了文人們堅守的信條。到了明朝,朱元璋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以儒家要典而成的八股取仕,成了當時文人進階的唯一途徑。於是以儒家倫理綱常爲常理成規,就成了在仕未仕文人們一致的信條。儒家的正統思想深入人心。朱棣的靖難之役,在當時的文人們心中,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篡位弒君。

而且呢,朱棣的重要謀士姚廣孝也深知與論對人心的重要性,特別提醒朱棣要設法收服當時天下讀書人的代表方孝孺,爲己所用,這樣以後朱棣得位不正也能得到很好化解。誰知方孝孺堅守儒家正統,寧死不屈,朱棣一時激憤,一下子就斬殺了方孝孺及其十族。就此一點,更坐實了朱棣的篡位弒君,得國不正;也更彰顯了方孝孺的忠正維護綱常倫理之心。朱棣因此得罪了天下讀書人,在以文官集團統治爲主的明廷,自然讓後世的皇帝們也深受影響,也認爲自己的祖先違背了綱常倫理,嘉靖、萬曆等皇帝不但爲方孝孺進行了平反,還把朱棣由明太宗變成了明成祖,等於向世人完全承認了朱棣的大逆不道,篡位弒君。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篡位才坐上皇帝 兩人名聲爲何相差那麼大 第4張

正因爲以上諸多原因,在歷史上,明成祖朱棣的名聲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很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