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洋務運動時間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時間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一、洋務運動發生的世界背景與中國環境

自十三世紀起,世界大環境悄然發生着變化。源自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農民和手工業者運用長期積累的經驗對生產工具進行了改進,促使農業得到發展。紡織業、冶金業等開始使用機器生產,這在提高產量、節省人力的基礎上,同時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分化爲各種不同的階級階層。在開闢新航路、宗教改革運動、文藝復興、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共同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早在封建中國發生洋務運動時就初步完成,這使得世界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也成爲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個新時期的主要特點就是整體化和近代化。

當時的中國社會由於封建思想的保守和封閉,導致統治階級仍然沉浸在天朝大國的夢幻泡影中,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早已跟不上西方國家的發展步伐,更無法適應世界局勢的發展。先後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洗禮,加之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中國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清朝部分具有先進思想的官員開始意識到西方強國的船堅炮利,試圖通過富國強兵的道路來維護風雨飄搖的封建政權統治,洋務運動就此應運而生。

 二、洋務運動的幾大思想

關於洋務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幾大思想,不得不提到貫穿始終的指導思想是“自強”和“求富”,這兩大思想也是將洋務運動明確劃分爲前後兩部分的重要標尺,而這一指導思想的分類延伸則爲“師夷制夷”和“中體西用”。所謂“師夷制夷”就是指通過學習西方國家的長處,從而達到制約和對抗西方國家的目的,這裏明確了洋務運動的直接目的是抵制西方列強的侵略,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道理。所謂“中體西用”則是號召以中國自身的體制爲基礎,以中國的學問爲根本,從西方列強處尋求突破口,以求利用其先進技術改變中國現狀,達到富國的目的,這也是當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提出的較先進的思想。

(一)師夷長技

“師夷長技”在中國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國人打破東方禁錮,明確提及應該學習西方文化的先進思想意識,字面理解爲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最初的學習主要是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並未涉及其他更廣的領域。

洋務運動時間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林則徐畫像

講到“師夷長技”,不得不提的就是林則徐,他被譽爲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林則徐所著的《四洲志》當中,簡要對世界四大洲(亞洲、歐洲、非洲、美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進行了敘述,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他雖未明確提出“師夷長技”這幾個字,但爲該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先明確提出“師夷長技”的是林則徐的好友魏源,魏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當時主張開眼看世界的先進文人代表,他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加以修編,形成《海國圖志》,用將近100卷的圖文,對西方知識進行了廣泛蒐羅和介紹,並藉由書中理論最先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試圖依靠吸收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促使中國富強起來。雖然這在當時有其鮮明的進步意義,但其出發點仍然是爲了守護破壁殘垣的晚清統治,充其量如同爲滿目瘡痍的中國拋出了一棵救命稻草,作用微乎其微。魏源思想的侷限性在於沒有看清世界發展的形勢,更沒有看透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應推翻君主立憲制,更沒有認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根本在於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理念和生產力,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火炮和練兵技藝這些所謂的威力強大的東西上。也可以說,“師夷長技以制夷”本身就存在侷限性,“師夷長技”沒有錯,但目的在於“制夷”,則從本質上無法擺脫封建的枷鎖和束縛,這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癥結所在。

(二)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顧名思義就是中學爲體、西學爲用,這是晚清洋務運動所主張的基本思想,其倡導以中國傳統思想、制度、文化爲根基,引進並應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當時洋務派在處理中西方文化關係方面的核心命題。當時社會把學問分爲“中學”和“西學”,其中,“中學”指以中國傳統的“三綱五常”爲核心的儒家學說相關思想和知識,而“西學”則偏向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的應用,當時最典型的技術運用就是船舶製造、電線架設、鋪設鐵路等。

洋務運動時間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第2張

  馮桂芬畫像

提到“中體西用”,首先應提及洋務派的思想家代表馮桂芬,他最先提出“中體西用”,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中西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爲華人計,宜以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其將中西方文化以“主次”層次關係區分,本就是對中國發展的關注,“以華人計”是他思想立意的先進性,提出學習和應用“西學”的最終目的和出發點是爲了振興中華,他倡導以“中學”作爲思想指導,以“西學”作爲應用處置,以善用西學來振興民族,這使得他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民族情結,受到當時和後來人們的推崇,可以稱之爲洋務運動中的一面思想大旗,風靡一時。同時,馮桂芬首次爲統治者提供了中西方文化在理論性和實用性上的差異性指導,這種判斷從今天來看仍然是相對客觀和理性的。

 三、洋務運動幾大思想的侷限性

洋務運動中的幾大思想,其核心都是“自強”和“求富”,字面上看都是從中國當時的國情出發,尋求出路的思想,但其實際上帶有極強的侷限性,而侷限性的根源在於洋務運動本身的出發點並不是爲了振興中華,而是爲了保護已經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政權。以“中體西用”來說,西方列強首先不情願將真正優秀的技術傳授給落後的中國,否則將無法繼續“任意魚肉”,而中國所謂的洋務派先進人物代表們,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當時社會政權的無可救藥,也沒有看到中國已在世界生產力技術發展的道路上被遠遠落下的現實,妄圖用封建體制作爲容器來承載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這本身就是與社會發展相悖逆的,註定不可能成功。

再回歸到洋務運動發起者本身,他們大多來自於封建社會的官員羣體,他們既是近代技術和工廠的創辦人,也是工廠發展中的蛀蟲和最終摧毀者,他們自身的階級侷限性註定了洋務運動失敗的結局。所有這一切,都是導致洋務運動迅速失敗的原因,甚至有人說,這場洋務運動最大的正面影響不是它成功創辦了工廠,也不是它提出了多麼先進的思想,而是在於它的迅速失敗破產,爲後來的維新變法和一系列的革命運動提供了反面教材,正是吸取了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才促進了後來社會的變革發展。

四、結論

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依靠思想,但無可否認的是,思想的萌發絕對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本源和動力,洋務運動中,正是因爲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萌生了改變的思想,才使得社會出現了改變的契機。長期以來,史學界對這次洋務運動評論褒貶不一,有學者認爲洋務運動不過是一場虛假的運動,是在中國局勢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官僚們借用西方的洋槍洋炮鎮壓了國內不斷涌現的農民武裝反抗,打着“自強”和“富國”的旗號,根本上是爲了維持即將被推翻的晚清封建統治,是地主階級的一次自救運動而已。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爲,洋務運動是部分洋務人被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打醒了,不再沉睡在原有的天朝舊夢裏,而是清醒認識到再不反抗就晚了,並且以此爲出發點號召國人以“自強”和“富國”爲手段,積極反抗西方列強對中華的摧殘,是一次積極地探索。然而,社會發展至今,我們更應該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洋務運動中的思想,思想當中的侷限性是必須直面的,畢竟根本出發點的確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並沒有勇於變革和打破舊的社會體制。但是不得不承認,洋務運動雖然沒能拯救當時滿目瘡痍的中國,但洋務運動中的思想在當時來說,的確是人們放眼看世界的代表,對西方文化的肯定本身就是進步的,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時期的思想和著作,打開了人們對於未知世界和未知領域的探索之門,迫使人們面對中國落後的事實,並打破了封建統治者沉醉的天朝美夢,爲啓迪人們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促進了後來中國社會的革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