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作用和影響有哪些呢?

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作用和影響有哪些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學術文化的凋敝是康乾時期中國文化的顯著趨勢。學術在任何時候都是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形勢不同的是,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與盛世不協調的凋敝氣象。以考經證史爲重要特色的考據學興起,推動着學術向着無聊的方向發展。

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敗壞,不但表現爲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表現爲它促使知識界徹底地進入了“考古期”。清廷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製造了幾百起的文字,還將許多知識分子流徙到窮山惡水的滿洲。於是八股與考據得以茁壯成長。

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作用和影響有哪些呢?

考據學,是一種治學方法,又稱爲考證學或樸學,主要的工作是對古籍加以整理、校勘、註疏、輯佚等。對於考據學,樑超在“概論”中有幾句扼要的話:其治學之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證不信”。其研究範圍,以經學爲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輯佚,等等。

作用及影響

關於清代考據學對後世的作用和影響,有些學者認爲,考據學“了無益處”、“究復何用”,完全否認考據學的價值和對後世的貢獻。實際情況到底怎樣呢?我們知道,清代考據學者不僅對傳統儒家經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還對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範圍內的傳統文化典籍進行了清理和爬梳。

考據學對清代學術的作用和影響有哪些呢? 第2張

他們通過校勘、辨僞、輯佚、註疏、考訂史實等多種手段,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僞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許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僞混雜的文獻基本恢復了本來面目,使許多晦澀深奧、不能卒讀的典籍,大體可供閱讀研究。

如果沒有清代考據學者的整理與研究,近現代學者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不知要走多少彎路,耗費多少精力。儘管其研究和整理尚未能進入理性的批判與反思這一層,但他們爲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較爲翔實可信的資料。誠如郭沫若所說:“欲論古人或研究古史,而不從事考據,或利用清儒成績,是舍路而不由。”

的確,清代考據學是研究傳統文化學術最基本的方法。不論是近代學者,還是現代學者,無論其承認也好,諱言也好,只要是以我國傳統文化典籍爲研究領域或研究對象的,都或多或少地要運用清代考據學的成果和方法,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近代學者對清代考據成果和考據方法的廣泛運用和借鑑,充分說明了考據學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特別是清代考據學所具有的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懷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於超越前人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攘人之美”、反對抄襲的學術規範,對於我們今天從事學術研究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正如梁啓超所言:“考證學直至今日還未曾破產,而且轉到別個方面和各種社會科學會發生影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