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爭霸東北亞--大唐帝國的百濟攻略

爭霸東北亞--大唐帝國的百濟攻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西晉帝國崩塌以來,經過數百年的分裂與陣痛,中原大地終於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中迎來了統一,隋唐時代赫然來臨。

中原王朝歷來的規律就是一旦內部統一,國力強盛的話,總是會抓住一切機會向邊疆地區擴張(北宋受限於自身實力屬於例外)。擴張的方向主要集中於三個方向:西北方向的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西南方向的雲貴川地區;東北方向的遼東滿洲地區。而且隨着歷史軌跡的發展,東北亞的地緣重要性愈發突出。因此,隋唐兩大帝國在不同的時期,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遼東,投向了整個東北亞!(圖-東北亞)

此時的東北亞都有哪些勢力呢:松花江流域的靺鞨族和居住在嫩江、黑龍江上游的室韋族;鮮卑故土上的契丹、奚等遊牧部族,往西是啓民可汗控制下的東突厥政權;而在朝鮮半島南部,是以百濟、新羅、伽耶、任那爲主的衆多小國。還有最東方的倭國。而在其中,一個極爲扎眼也是中原帝國真正的對手——高句麗早已雄踞此地數百年之久。由於中原地區在幾個世紀內都處於分裂戰亂的局面,根本無暇東顧,高句麗就利用這一機會,憑藉其悠久的歷史和相對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不斷擴張,疆域橫跨長白山和鴨綠江兩岸,西至遼水,東到日本海,南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廣大區域,成爲整個東北亞地區的霸主。

爭霸東北亞--大唐帝國的百濟攻略

隋朝曾先後四次強攻高句麗,不僅未能消滅它,反而因爲連年的戰爭竟然拖垮了大隋帝國。唐朝建立後李世民也曾用兵遼東結果無功而返,唐太宗有生之年竟也未能奈何得了這個地區強國,朝廷深刻地認識到正面強攻是行不通的,於是唐帝國把目光投向了高句麗的背後——半島南部小國百濟。

百濟、新羅同爲唐朝藩屬。唐高祖時,曾冊封百濟王扶余璋爲帶方郡王、百濟王。百濟恃仗高句麗支持,多次侵犯新羅,二者結爲世仇,武裝衝突不斷。唐太宗詔諭扶余璋,勸其勿侵新羅,扶余璋陽奉陰違,不肯奉詔。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百濟王扶余義慈與高句麗、靺鞨聯兵攻新羅,奪新羅三十餘城,新羅遣使入唐求援。顯慶四年,百濟又攻陷新羅的獨山、桐岑二城,新羅王金春秋向唐朝連連告急。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百濟聯合盟國高句麗進攻新羅,一舉奪取30餘城。當時,唐軍剛剛在西北戰場取得大捷,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基本解決了西突厥對西域的威脅,騰出手的大唐好不含糊,利用這個時機確定了先解決百濟,然後南北夾擊高句麗的總體戰略。

660年(唐高宗顯慶五年),唐高宗調集13萬大軍,以68歲的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爲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委任新羅王金春秋的次子金仁問爲聯絡人,渡海討伐百濟。唐軍艦隊首先來到了朝鮮半島西海岸的德物島,德物島對岸就是位於漢江口的仁川港。

[$HR getPages$]

唐軍渡海的消息傳來,新羅和百濟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態度。新羅武烈王金春秋一得到這個消息,就立即意識到消滅百濟這個宿敵的機會來了,於是集結5萬精銳,立刻向百濟發起反攻。而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則作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他和他的大臣們認爲唐軍渡海登陸之後,會向北挺進,去進攻高句麗的西南腹地,而非折向東南,直接進攻百濟。正是這一嚴重的判斷失誤,使得百濟君臣根本沒把防範唐軍放在心上,錯過了拒敵於海岸線上的最好時機。

蘇定方便帶着艦隊沿百濟西海岸南下,直撲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由於熊津江口離泗沘城很近,所以江口一帶常駐有一支萬餘人的部隊。唐軍在熊津江口登陸後,就碰上了這支守軍。蘇定方立刻下令前鋒部隊發起進攻,與百濟軍激戰。此後,熊津江口潮水大漲,唐軍後續部隊一批批登陸,百濟守軍被打得丟盔卸甲,死傷數千人,餘部潰散。唐軍乘勝追擊,一直殺到泗沘城外。

直到這時,百濟王扶余義慈才弄清唐軍的真實意圖。可事已至此,他只能集中城中的全部兵力傾巢出戰。唐軍再次大破百濟軍,斬殺萬餘人。百濟敗軍抵擋不住,紛紛逃回城中。唐軍根本不給對手喘息之機,尾隨其後,衝進泗沘城中,與守軍展開巷戰。蘇定方見前鋒部隊已經衝進城中,又下令大軍向城頭髮起猛攻。此時,百濟守軍已然無心戀戰,或潰散,或投降,泗外城很快就被唐軍攻佔。百濟王迅速逃跑,最後在唐軍的打擊下無奈投降。

爭霸東北亞--大唐帝國的百濟攻略 第2張

在接到蘇定方從前線發來的捷報後,爲了迅速穩定唐朝在百濟故地的統治,唐高宗李治在百濟故地設置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下轄37州250縣,同時委任右衛郎將王文度爲熊津都督,命左驍衛郎將劉仁願率兵一萬鎮守泗沘城,同時起用百濟當地的酋長分任各州縣的長官。

雖然唐軍滅了百濟,但是百濟國內的地方勢力及百姓大規模反叛,大將劉仁軌和孫仁師負責平叛。而就在這時百濟的盟國倭國竟然派軍護送百濟王子扶余豐回國進行復國運動。隨着戰局的發展,唐倭兩軍在白江口展開了決戰。

開戰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唐朝水師約有7000餘人,戰船170艘;倭國艦隊約有萬餘人,戰船1000多艘。唐軍艦隊雖然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擁有很多體積大、抗風浪能力強、機動性好、能夠攜帶大量糧草物資的大型海上戰船,而且很早就開始採用樓船、蒙衝、鬥艦、走軻、遊艇、海鶻等多種戰船相互配合的作戰方式,因此在戰鬥力上要遠遠超過日本水軍。唐軍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經過兩日激戰大敗倭軍,倭軍最終一潰千里,大將阿倍引田比羅夫被俘投降,百濟王扶余豐從海路逃往高句麗,從此下落不明。不久,唐羅聯軍平定了國內的反抗勢力,百濟完全被大唐控制。

至此,大唐的百濟攻略基本完成。唐高宗李治的目光投向了下一個敵人——高句麗。揮師平壤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