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違抗皇帝造反的人不在少數,那麼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一、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從而加強西漢皇帝的權力。當然,此時的西漢諸侯國確實影響到漢景帝的地位了。於是,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這就是七國之亂。在這場藩王叛亂中,由於樑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着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這也爲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二、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爲爭奪皇位而引發的內亂。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爲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由此,相對於其他藩王叛亂,八王之亂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這自然帶來了更大的破壞。

在八王之亂中,關鍵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當然,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爲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爲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爲八王之亂。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第2張

八王之亂是古代歷史上最爲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進一步來說,如果沒有八王之亂,司馬氏在歷史上的名聲或許會稍好一點。

三、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內部爭奪皇位的事件。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爲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第3張

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這場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爲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爲明成祖。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第4張

四、三藩之亂

和前幾次藩王叛亂不同,三藩之亂的主角是異姓王,也即不是皇室內部的鬥爭。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明朝滅亡後,清朝雖然成功入關,不過,李自成和南明的反抗,依然讓清朝十分頭疼。於是,清朝任用吳三桂等降將,幫助自己一統天下。當然,作爲回報,清朝也冊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爲藩王。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對此,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人響應。一時間,三藩之亂幾乎席捲了半個天下,甚至可以和清朝分庭抗禮。

歷史上著名的四次藩王叛亂分別是什麼?結局如何? 第5張

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績後,吳三桂不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

衆所周知,吳三桂在這個時候稱帝,根本就是垂死掙扎,無法改變江河日下的局勢。不久之後,他積鬱而死,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清廷來說,平定三藩之亂也爲康熙盛世的開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