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

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發配邊關是僅次於死刑的重刑,官府自然是需要派衙役押送的,並且衙役在途中要時刻防範犯人逃跑,那麼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本站小編一起看下去。

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

古代衙役主要是來自社會底層人民,在史料中看到哪位科舉考試的人去做衙役的,這基本是不存在。即使有錢人在花錢捐官時也不會考慮衙役這個職業,就是因爲衙役的身份卑微、社會地位極低,如果遇上押送犯人的工作,每天風餐露宿,少則數月,多則數年。

衙役的收入是非常低的,清朝時期每天只能填飽肚子,一年下來最多也就能有幾兩銀子的收入,但是衙役的工作並不是沒人願意做。來自社會底層的人很多都面臨着飢寒溫飽問題,能夠在衙門裏做衙役也是很光榮的工作,並且這份工作並不像是表面上那麼貧窮。

封建統治者爲了維護權威,制定一系列服務於統治階層的法律規定,最嚴重的刑罰就是死亡,但是統治者並不願意看到太多這樣的情況,尤其是罪不至死時,統治者更願意將犯人發配邊關。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封建社會的生產力並不發達,每個朝代都是需要更大的人口基數來進行生產,因此死刑並不是統治者最好的選擇,犯人作爲免費勞動力正好符合社會需求。

其次,統治者一般都要考慮邊關的建設問題,由於邊疆地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從農業、軍事、人口等方面考慮都是首先需要的就是增加人口,而發配犯人將會是極好的選擇,既做到懲前毖後,又能夠發展邊地,一舉兩得。

清朝時期最經常聽到的就是發配寧古塔,而寧古塔就在東北苦寒之地,那是滿清入關前生活的地方,也被視爲大後方,但是在發達程度上遠不如中原,於是清朝經常發配犯人到寧古塔鎮守邊關,同時發展經濟。

既然統治者制定犯人流放邊關的政策,那就需要有人來執行,而衙役則是最爲直接的執行人。

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 第2張

面對押送犯人如此艱苦的行程,衙役爲何能夠做到坦然上路?其中一定存在着利益。衙役押送犯人前往邊關,最主要的灰色收入是來自犯人。

在被流放的犯人中,有不小一部分都是富貴人家,有的是觸怒皇帝獲罪流放,有的是鬥爭失利貶去邊關,被流放的原因千千萬,但流放路上都同樣充滿艱險。

在流放出發之前,醒目的犯人家屬都會提前打點負責押送的衙役,實事求是地講,在路途中衙役的心情直接關係着犯人的受罪程度,這裏所說的打點顯然就是用錢賄賂衙役。

流放一般都是距離很遠的地方,以寧古塔爲例,清朝人曾記載“去京七八千里”,由此可以想象犯人在遙遠的路上即將面臨什麼樣的苦難,也正是這樣,人們聽到流放寧古塔就嚇得半條命都沒有了。

如果是財力雄厚的家庭,家人攤上流放這樣的事,自然是要出更多的錢,讓犯人能夠在途中更舒適一些,對衙役千叮嚀萬囑咐地要照顧好。

除了花錢打點衙役之外,犯人家屬還可以爲流放配備馬車,這對於衙役來說也是一件大好事,可以減少每天步行的勞累,又能躲避風雨,能夠享受這樣待遇的犯人自然也會受到押送衙役的優待。

如果說是押送犯人,相信大多數人都是想到《水滸傳》中的場景,不少英雄好漢在上梁山之前都有被衙役押送的經歷,其中也有很多衙役被打點的案例,雖是小說卻也是源於歷史,只是其中有些誇大虛構的成分。

這是衙役遇到有錢人被流放,如果不幸碰到的是貧窮的百姓,那衙役將會以極度鬱悶的心情完成押送任務。其實這裏面也有貓膩,哪位衙役押送哪位犯人是衙門決定的,那些有權決定的人爲什麼要將肥差給某位衙役,背後也存在利益關係。

衙役在接到押送任務後並沒有選擇的餘地,即使這是一位窮得叮噹響的犯人,那也要按時押送到達。雖然衙役沒有額外收入很鬱悶,除了適當發泄怨氣外,衙役還是要好好將犯人安全活着送達。

古代的發配犯人是有嚴格的制度,並不是某個衙門想發配就發配的,需要發配的犯人都需要上報,要與沿途經過的州府衙門進行提前預報,經過批准後反饋回來發配的具體形成安排以及細節。在衙役押送上路之前,提前要和接受地的衙門用公文的方式進行溝通,確定具體的時間地點。

此時還涉及到流放犯人的押送模式,可以分爲短途和長途,短途就是分段押送,衙役只需要押送其中一段路程,在指定地點交接給下一站的衙役即可,這是相對更受衙役喜歡的方式,免受路途折磨,也能儘快回家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

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 第3張

長途就是一押到底的模式,也就是說衙役要將犯人從出發地一直押送到目的地,期間要走上千里路,時間長的這一遭可能要走上兩年,衙役到家時發現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通信問題自古以來就存在,封建時代建有與時俱進的驛站,但是衙役押送犯人享受的條件待遇就沒那麼好了,在押送途中,由於古代社會發展程度有限,村落相對稀疏分散,同時也有很多荒無人煙的地方。

因此衙役只能選擇暫住在沿途的百姓家,或者是遇到的寺廟中,很少有機會能夠住在客棧驛站。有時候連住宿地方都是奢求,只能在荒山野嶺找塊石頭或者依靠在樹下湊活一夜,可見衙役的工作非常艱難,怪不得稍微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是不屑於做衙役的。

古代犯人被判流放發配的時候,衙役能從其中撈到多少油水? 第4張

古代押送犯人的衙役一般人數不多,並且路途非常遠,衙役犯人相處的時間非常長,但是官府對衙役的要求非常嚴格,犯人逃脫是重罪,不僅僅是犯人以及家屬要遭殃,押送的衙役也是要受處罰的。

衙役雖然表面上看是位於執法者的地位,但是放在整個社會階層中,他們仍然是最窮苦的那部分,犯人被髮配邊關要忍受數千裏的路途折磨,同行的衙役一樣要忍受相同的痛苦,但即使是這樣,成爲衙役也是底層人民的渴望,因爲生活本來就非常艱難。

衙役的收入是非常少的,但是通過押送犯人去邊關,或多或少都可以從犯人身上獲得好處,這也成爲衙役願意忍受折磨完成押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