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犯了罪的人,爲何大多被髮配邊疆而不是坐牢?

古代犯了罪的人,爲何大多被髮配邊疆而不是坐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坐牢和發配邊疆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發配邊疆

不說先秦時期,秦朝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建築秦長城,城牆等大工程動輒數十萬甚至百萬徭役罪犯,累死,不堪重負的人數不勝數。

古代犯了罪的人,爲何大多被髮配邊疆而不是坐牢?

在各地起兵反抗之時,秦朝最後一員名將章邯帶着他手下數十萬徭役,轉瞬之間成爲一支軍隊,就是這支由勞力,罪犯,徭役組成的一支軍隊幾乎戰無不勝。

不得不說,直到現今,很多制度,思想都是秦朝傳承下來的,它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也是一個劃時代無可比擬的王朝。

像明朝宣宗,平定叛亂後,爲除去後患便:

“謫戍衛所,全家充軍,在衛落戶。”

罪犯的價值

無論這個人是什麼身份,人都是創造財富價值的主體,近代工業化讓人們漸漸讓雙手解放,但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最需要的就是勞動力,而統治者需要做的,既要讓罪犯受到懲罰來穩定社會,還要讓這個人發揮他剩餘最大的價值。

其實這個套路不僅僅可以放在罪犯身上,每一個普通人都是如此,在社會上努力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你就可以走得更遠,爬得更高,甚至當你的價值快要達到別人無法替代時,恭喜你,你成爲了這個時代的“英雄”。

自古以來,“利益”二字便是人際交往,經世處事的核心,怎樣從人身上,或者說從別人身上獲取最大的利益是絕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讓我們來對比一下犯人犯了罪,把他直接關進監獄和流放發配這兩者分別有什麼利弊。

古代犯了罪的人,爲何大多被髮配邊疆而不是坐牢? 第2張

如果小王犯了罪

假設,小王偷了地主家的大量財物,朝廷判他去坐牢十年,既然判了只坐十年牢,那不能讓人死了吧,人死在牢裏,這個家人還有民衆的輿論壓力是很大的,所以牢房就得負責小王的飯食,不說吃得多好,不說一日三餐餐餐齊,最起碼不能餓死,吃“皇糧”吃十年,來一個兩個罪犯國家還負擔得起,這人口基數這麼大,總得出堆幺蛾子,這罪犯多了,支出就多了,親人再時不時來牢裏送點親切關愛,萬一給衙役關愛好了,這小王說不定還能早早出獄享受幸福生活。

除了負責罪犯的飯食,還得負責罪犯的安全,死在牢裏,主要責任人還是得當地官方機構出面,可以說,坐牢房除了讓罪犯失去大部分自由,受到限制,給他點心理方面的這些懲罰,社會稍稍安定了幾分,其他沒點兒要緊的用處。

再看另一種方式,把小王流放到荒地邊疆。

古代的宗族血緣紐帶極爲複雜,把小王流放到很遠的荒地,幾乎可以斬斷他與本地的關係網和社會資源,親人求情,那隻能說,人在外地,回不來。

荒地之所以叫荒地,那就是人少,還沒開發,沒有戰爭的時候,小王去了可以增加荒地的人口,開墾荒地,自給自足,爲國家創造土地和糧食財富,還可以幫助國家加強邊境防禦,建個長城,鞏固鞏固城牆,再有餘力就去挖個運河,積極參與到歷史進步的腳步中來。

古代犯了罪的人,爲何大多被髮配邊疆而不是坐牢? 第3張

有戰爭的時候肯定不少,今天這個蠻夷來搶點兒糧草,明天帶着小兵來試探着佔點小王剛弄好的耕地,長官一號令,小王立馬扛起鋤頭,上戰場禦敵,有條件的披個馬甲,沒條件的以純肉身之軀抵擋,活着吧,生活並不幸福,一把辛酸一把淚,死了也是爲國家捐軀,具有奉獻精神,可以說是完美地懲罰了罪犯,還完美地發揮了他的剩餘價值,人盡其用。

坐牢和發配邊疆兩者相比,對朝廷來說,自然是後者更符合統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