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玄武門之變能成功,爲何唐隆政變卻失敗了呢?

玄武門之變能成功,爲何唐隆政變卻失敗了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有些政變,無論過程多麼驚險,多麼峯迴路轉,最後總能像金庸小說中自帶主角光環一樣大告功成呢?但另外一些政變,無論環境條件與前者多麼相似,最後總差臨門一腳,功敗垂成。明明歷史不是寫小說,劇情不是隨心所欲編的,但爲什麼彷彿有些人就是天生主角,有些人就是沒有主角的命?

成功的和失敗的政變之間,究竟差了些什麼?現在就讓如今的我來嘗試解答一下幼時的我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成功案例,總結一下正面經驗先。

玄武門之變

最出名的宮廷政變,莫過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世民通過一場武力政變,殺死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這哥們是個荒淫無道的官二代),逼父皇李淵退位,正式開創貞觀盛世。

據我總結,他成功的要素有幾點:

1.一同舉事的手下必須是鐵哥們。

李世民爲國征戰多年,手下無論文官武將都是共經歷過無數生死的交情,所以當他們勸說世民動手的時候,個個都發自肺腑,並非爲了榮華富貴。

猛將尉遲敬德第一個站出來說:“如果秦王不動手,我今晚就離開王府,落草爲寇算了!”

李世民說,事關重大,我不如占卜一下再決定。

張公瑾(凌煙閣24功臣之一)跳出來扔掉他的占卜龜殼,說:“占卜是爲了決疑,如今不動手就是死路一條,還有什麼疑問嗎?”

然後李世民又說,不如叫房玄齡、杜如晦過來商討一下再說(此前房杜二人早已被派遣別處當官,調離了親王府,如果在私自聯絡等於結黨),然後又說,如果他們二人不肯定,你就把他們砍了,人頭帶來吧。說完把佩劍交給長孫無忌。

無忌去找二人,還沒亮劍,房杜二人就換了道士袍,潛回秦府。

別以爲李世民很懦弱,其實他是在試探他的這些手下,到了關鍵時刻是不是仍舊忠心,所以才假裝猶豫不決,讓他們先表態。

最強陣容都到齊了,也確保不會有人中途叛變,那就正式行動吧。擒賊先擒王,政變一般的主要目標,就是除掉敵方首腦。那麼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

2.小範圍內集中優勢兵力,把敵人首腦困在一個狹小空間甕中捉鱉

其實李世民手裏只有守衛秦王府的幾百名親兵,論兵力,太子建成比他多很多。

但是兵多,也阻礙不了李世民使用“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這招。

這一天,是皇帝李淵下詔讓建成元吉進宮,所以他們自然不能帶衛兵。而李世民的士兵就埋伏在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後面。

建成和元吉的馬越來越接近玄武門時,纔看見李世民就站在城門下。當他們下意識地調轉馬頭想逃跑時,一支箭已經射出——最大的政敵,就這麼除掉了。接着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死。

3.一不做二不休,必須控制皇帝

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理論上說李世民已經沒有政敵了。因爲他的父皇李淵只是想一碗水端平,希望他的兒子之間和平共處而已。何況現在3個兒子只剩下1個,他無論如何都只能傳位李世民了。

但假如李世民選擇此時罷手,那麼誰能保證李淵會不會秋後算賬,以謀反罪把他也除掉?因爲在禁宮之內動刀兵,本來已經是死罪。

玄武門之變能成功,爲何唐隆政變卻失敗了呢?

玄武門那邊解決完後,尉遲敬德馬上衝進禁宮,渾身是血地站在李淵面前,逼皇帝下“敕令”,宣佈建成和元吉爲亂黨,李世民剿滅有功。

只有通過皇帝來“對事件定性”,並同時軟禁皇帝,才能確保政變取得最終穩固的勝利。

再看一個正面例子,直接終結武則天統治的“神龍政變”。

武周後期,男寵亂政。張易之,張宗昌是最得武則天寵愛的男寵兄弟,不僅受到滿朝不正直的官員巴結,還隨意以謀反罪誣陷政敵。

當時朝廷正直派的五位大臣實在忍不了,於是拿着太子李顯當旗號搞政變,剷除男寵黨。

我們來看看這次政變有沒有與玄武門之變相似的成功要素:

1.舉事者都是鐵哥們/或有共同目標。

首先,五大臣無疑是鐵板一塊,有着推翻男寵黨的共同目標。

其次,武則天的統治由於是篡奪她兒子的位,不得人心,所以只要喊出“還政於唐”,就有利於政變士兵們團結一致。

推薦閱讀:唐朝時期的唐隆政變是誰發動的?唐隆政變的經過即結果

第三,五大臣們長期鬱郁不得志,如果政變成功就會榮華富貴,不政變則遲早被整死,所以政變的“盈虧比”很高(套用了投資概念,哈哈),因爲他們have nothing to lose.

2.集中兵力圍困敵首腦。

這次五大臣的選擇進攻策略同樣是玄武門,一突破就直接包圍皇帝寢宮。

過程中還是有些驚險的。首先是男寵黨在玄武門也有親信統軍,但五大臣安插了多箇中層將領,則可順利架空他們,舉事時一刀砍了,則可控制士兵。

到達玄武門後,五大臣突然發現,另一支禁宮獨立兵力——千騎,竟然巡邏至此。如果此時憑正面交鋒開打,則勢必打草驚蛇,武則天及男寵們肯定能趁亂溜走或找救兵。

正在劍拔弩張之時,太子李顯(當過幾個月皇帝然後“被退位”的)被擁上前。千騎見是太子,可能也是民心向背問題,就是就不再阻攔。

3.控制皇帝

玄武門之變能成功,爲何唐隆政變卻失敗了呢? 第2張

神龍政變

就這樣,大臣黨順利進入後宮,二張剛聽見躁動探頭出來張望,就被砍了。他們的屍體被掛到洛水橋,一夜間便被憤怒的百姓割光皮肉,可見民心站在哪一邊。

武則天被軟禁後第一天,命太子監國;第二天,傳位太子;第三天,太子登基,恢復國號爲唐,仍稱唐中宗(武后篡位前他做過20多天皇帝時,就叫中宗,沿用舊號),大赦天下。第八天,政變五大臣全部封相。同年11月,軟禁中的武則天病逝,終年81歲(這麼老還有男寵,也是天下奇葩,所以才能是武則天)

-------------------------------------------------------

唐中宗經過二十多年的飽受驚嚇,早已經變得軟弱怕事。所以重新即位後,他發誓對她的妻子女兒加倍補償,無論提出什麼要求,他都露出慈善的笑容,滿口答應。誰知道一補就補過頭,韋后的親戚迅速被封大官,形成後黨;女兒安樂公主經常寫好詔書,然後把內容擋住,拿去給父皇蓋玉璽,中宗也不看內容,寵溺地無一不答應。安樂公主就憑這招,又封了很多親信佔據要職。

真昏啊。

有一次,公主找中宗說,想當皇太女,以後傳位給她。這個詞也真是有創意,估計歷史上她是首創的。雖然中宗對女兒寵溺過頭,不過這個要求好歹是拒絕了。

在中宗看來,這只不過是女兒胡鬧。但這件小事反應了一個事實:武則天的先例讓很多有野心的女性看到了登上頂峯的希望,從而都想嚐嚐當武則天第二的滋味。。。

韋后和公主的步步緊逼,使太子李重俊坐立難安,因爲他不是韋后所生,自然而然成了政敵。更何況,就算是親母子,武則天不也把兒子們當政敵,一個個摘掉嗎?壞風一開,就難以收拾。

於是乎,太子也想來一場政變,剷除韋后和公主。(真是變上癮了,就如同女皇之風仍在一樣,神龍之變的成功也使得很多不知量力的人以爲政變很容易)

好了,案例3來了。

那麼這次太子政變,有沒有滿足成功三要素呢?

1.舉事者鐵板一塊。 (不存在的)

首先,目前的時局,想通過政變鹹魚翻身的投機者不多。 朝中大臣要不就是韋后或公主黨,無立場的就忠於中宗,更何況中宗名正言順,沒什麼人想革他命。

所以最後,參加起事的只有大臣李多祚(與後黨敵對)和成王李千里(碩果僅存沒被武則天滅掉的遠房宗親)。

2.集中兵力困敵首腦。 (不存在的)

這次的政變選擇了兵分兩路,一路去殺武三思(韋后的情夫,韋黨的首腦),一路進宮殺韋后,公主和上官婉兒(韋后女助手,唐朝流行的額頭梅花妝就是她原創的)。

第一路順利把武三思的頭砍飛了,但是第二路則遇到了麻煩。由於外面已經殺聲震天,打草驚蛇,宮裏的人正準備無頭蒼蠅般逃竄。

爲什麼上官婉兒會在歷史裏有一席之地?這時候就顯真功夫了。她腦子快速轉動,立馬跑到皇帝李顯面前稟告:太子犯上作亂,揚言要先殺奴婢,再殺公主和韋后,最後殺皇上!

其實太子壓根就沒想動皇上啊~不過這種時候,皇帝逃命都不夠時間,還有時間思考?你說他會信誰?外面殺聲震天的太子,還是面前楚楚可憐的婉兒?

上官婉兒就這樣通過一句話,成功把皇上和自己捆在一條船上,最壞的結果,就是自己死了,但皇帝也會拉上墊背。太聰明瞭,這種人在遊戲裏智力簡直99.

皇帝等一行人慌忙登上玄武門,這時候太子黨才趕到,形成了需要仰攻的局面。這裏又輸了一着。對比之前的兩次政變,都是敵人還在睡覺,玄武門已經到手了。

3.控制皇帝。(不存在的)

現在形成了對峙。不過太子這邊有三五百人,皇帝身邊區區100人,估計還夾雜不少宮女。如果此時太子下令強攻,多半是穩操勝券。

但是,他竟然猶豫了。原本計劃裏,他沒有想過要與父親爲敵。這臨機應變能力,比上官婉兒差九條街。難道他沒有看過歷史,看看他的先輩李世民是怎麼做的嗎?

先控制了父親再說!事後可以給他當太上皇嘛。

這時候,皇帝喊話了:你們都是朕的衛士,何苦作亂?此時斬殺反賊,你們都能升官!

基層的士兵也真好騙,隨便開個空頭支票,就有大部分調轉槍頭(所以太子的第一點做得太爛了,完全沒有鐵哥們)。太子只好調轉馬頭逃離京城(這也夠懦弱的,這時逃了,普天之大有容身之處?早知如此你幾秒鐘之前怎麼不下令總攻,所以真是愚蠢之極),最後在荒郊就被身邊的士兵砍了腦袋,拿回去領賞了。

太子被滅了之後,韋后黨藉機會搞“肅反擴大化”,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一人,很快,韋后黨便權傾朝野。中宗的不聞不問使韋后權力慾迅速膨脹,很快,她就覺得,現在的一切都滿足不了她,她的下一個追求,就是成爲武則天第二。她當了女皇帝,就把她女兒安樂公主立爲皇太女,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但是,李顯才50來歲,又心寬體鍵,生活幸福,看來不到7,80歲都不會死。既然如此,看來韋后只能設法加速這個進程了。

景龍四年,中宗吃了一碗湯餅後,就突然七竅流血暴斃了。韋后馬上宣佈長安戒嚴,第二天又把五個後黨成員升爲宰相。

中宗有兩個兒子,一個31歲,一個16歲。韋后當然準備僞造遺囑,立16歲那個爲繼任皇帝了,幼主好控制嘛。但是長幼有序,立幼不立長,仍引起很多無派系的大臣反對。

就在韋后開開心心地在禁宮裏搗鼓這些時,一股潛伏於朝堂之下的勢力開始有動靜了。那就是中宗的弟弟,睿宗李旦。

還記得武則天“三摘黃瓜”嗎?中宗是那第三根黃瓜,當了20多天皇帝被武則天廢了,然後立了她的四兒子睿宗李旦。當然,睿宗也沒幹多久傀儡就被擼下來了,但好歹也是有名號的唐朝皇帝。既然中宗死了,爲什麼不讓睿宗重新上臺,而立一個16歲的幼主呢?很多正直派的大臣會這麼想。

有了廣泛的民意,政變起來自然更容易(沒錯,又要變了)

這一次政變的主角是李隆基——睿宗的三兒子,日後的唐玄宗。(再變幾次就進入開元盛世了,讀者們再忍一忍啊)。

還是成功三要素,我們看看李隆基做得怎樣。

1.手下都是鐵哥們。

這點李隆基早有鋪墊,很早前就與禁軍結交,稱兄道弟,又賜飲食金帛。

不過光這樣或許不夠,但是敵人又幫了她一把。韋后掌權後,擔心禁軍不服,於是想到打人立威,動不動打得皮開肉綻,使得禁軍兄弟對韋后恨之入骨(又一個不讀歷史的主,不知道三國時張飛是怎麼死的嗎?),所以禁軍兄弟都死心塌地跟着李隆基殺韋后,完全不擔心被反間。

2.包圍禁宮,取敵首腦

公元710年六月,一隊花匠模樣的人進入禁宮,其中一個氣質凜然的年輕人,不用說就是我們的主角。他們進入某花匠的房間潛伏,一直等到半夜二更,纔開始動手。

首先進攻的,還是玄武門。關係再怎麼鐵,也不可能收買守門的所有人。但是有一兩個內應就足矣。內應迅速放他們進來,把睡夢中的韋后一黨砍了,然後向其餘慌亂的御林軍大喊:“韋后毒死先帝,危害社稷!我等今夜應同心協力誅賊,擁立相王(即李隆基的爸,先帝的四弟,第四跟“黃瓜”——李旦),若有人暗助逆黨,一律斬殺!”

你看,這纔是有水平的喊話,有蘿蔔又有大棒,先把造反理由說得光明正大,然後再說跟着我們混有什麼好處,最後再說如果反抗就死。比案例三中的太子愣住幾秒硬是不下命令強太多了。

越往裏面攻,竟然越多士兵加入政變部隊的行列——口口相傳的估計也是上面那三板斧,這宣傳工作好的。

唐隆政變

韋后從殺聲中驚醒,這是她第二次經歷政變了。雖然這次聰明瞭點,直接奔往御林軍處,但是,所有人早已把她的頭當成白花花的領賞銀子了——於是韋后、公主,上官婉兒,這一幫夢想重溫武則天人生軌跡的女權謀者,就這麼走到的生命的終點。

政變過後,李旦第二次登基,仍稱睿宗,李隆基被立爲太子,隨後睿宗退位爲太上皇,李隆基正式登基,是爲唐玄宗。

通過以上這麼多案例,我們發現想要成功,除了一些基本共通點你要做得足夠優秀之外,也有不少“老天爺賞飯吃”的運氣成分,彷彿王者自有天助。例如李隆基那次政變,就差點有一個花匠由於害怕,不敢開門想臨陣脫逃,後來是這花匠的老婆說,你現在做逃兵,如果政變成功,他們會找你問罪;如果政變失敗,他們也會供你出來。這才使花匠回心轉意出來開門。但相反,失敗的那些,往往這些偶然因素就都是朝着不利於他的方向發展。

所以有時候,天命也是挺重要的。而天命,好像也和你是不是“師出有名”成正比。所以,越能得民心的政變理由,會得到越多無形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