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元雜劇的四折一楔子是什麼意思?四折一楔子介紹

元雜劇的四折一楔子是什麼意思?四折一楔子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元雜劇的四折一楔子是什麼意思?其實四折一楔子就是元雜劇劇本體制。元雜劇劇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各有若干支曲子,少則3支,多則20餘支,同屬一個宮調,一韻到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個角色主唱。

四套曲子大抵與戲劇衝突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段落相適應。

此外,爲了交代或銜接劇情,有時加“過場戲”。這種“過場戲”,或一或二,前後位置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而定。

在“過場戲”裏除賓白外,只唱《仙呂·賞花時》或《正宮·端正好》等一、二支曲子,後來明刊本的元雜劇,標爲“楔子”。“楔子”是取木工加楔入榫,使之密合牢固的意思。

元雜劇的這種劇本結構形式,從現存的《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可以概見。後人常用“四折一楔子”來概括元雜劇的劇本體制。

元雜劇的四折一楔子是什麼意思?四折一楔子介紹

凡論元雜劇體制者,無不提及“楔”。“四折一楔子”乃通常格式。“楔子”甩小令,“折”甩套曲,此乃“楔子”與“折”之分水嶺也。“楔子”居於劇首者,主要作用乃交代故事情節之背景、原由,亦常介紹劇中主要人物及其之間相互關係

以馬致遠《漢宮秋》劇首之“楔子”爲倒,解析劇首“楔子之基本狀態。元雜劇中人物上場時,通常念上場詩。“折”中之“楔子”,主要是在故事發展過程之中,有必要插入一段情節。多本劇之“楔子”不同於單本劇之“楔子”,而有其特殊性。

在四折一楔子的基礎上,元雜劇又服務劇情需要,創作了四折二楔子的結構體制,現存作品10部;採用五折的作品,現存只有2部;採用五折一楔子的作品,現存只有3部,且楔子均在一折前。

這其間用的最多的是四折一楔子,共101部作品,佔現存作品一半以上。

從現存元人雜劇作品,可大致看出從四折到四折一楔子的發展思路,尤其是楔子在一折前這種結構。四折一楔子留存作品最多,內在結構變化豐富,成功作品也比較多。

四折作品中最多的兩種,“起、承、轉、合”(27部)和“起、轉、再轉、合”(15部);四折一楔子作品中最多的兩種,“起、承、再承、轉、合”(22部)和“起、承、轉、再轉、合”(17部),這兩種楔子均在一折前,可謂一折的前奏,即把一折中一部分關於劇情的人物、背景、前題等,移置楔子,更利於劇情展開。

元雜劇的四折一楔子是什麼意思?四折一楔子介紹 第2張

後兩種去掉楔子,內在結構和前兩種完全一樣。這可以看出楔子最初的含義,即“引子”,而後代小說留存的影響,如《儒林外史》第一回,也即此意。明、清傳奇的“家門大意”,也應從此發展而來。

但元人對楔子的靈活運用,自成一代之風,既超越前人,也使後代戲曲、小說難以比肩。

楔子在元雜劇創作者手中,異常靈活,作用多端,是整個劇情內在結構的調節器,使元雜劇簡單的結構豐富多樣,從現存作品亦可看出這種特點。

在此,列以總表,便於更加全面掌握元雜劇的結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