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的魏晉風度指的是什麼?有何特點

歷史上的魏晉風度指的是什麼?有何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魏晉風度,一直廣爲後世士人所推崇。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魏晉風度”猶如翩翩少年,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着畢生的風流韻事,清新淡雅的歷史畫卷構建了魏晉人思想自由、不拘言行、獨具風采的風貌。

它表現爲古代有識之士們的思想逐漸轉變,一定程度上掙脫了既有的儒家思想的束縛,拓展了心靈深處的自由空間。

而且“魏晉風度”並非僅爲士人們精神的一種彰顯,同時亦爲當時的主要潮流,涉及大量內容,包括政治、哲學、文藝以及社會風俗等。

一:“魏晉風度”的內涵及特點

“魏晉風度”從根本上體現了時代精神與文化意蘊,並非僅代表魏晉時期名士的風度,而且同時還潛藏了魏晉風流之意。

“風度”在魏晉時期是用來評論人物的一種詞彙,即當時士族概念形態的一種人格的體現,亦爲魏晉時期的審美傾向。

從魏晉時期的一些典型的名士可以看出,處於此階段的名士們具有“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瀟灑桀驁,爲後人所膜拜。

“魏晉風度”體現了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化狀態,在古代文學史上具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內涵無法通過一兩句話概括。

宏觀的“魏晉風度”涵蓋了整個魏晉階段文人的精神風貌、文化底蘊與對待人生的態度。

此階段文人所特有的率真脫俗、怡然灑脫的生活態度與放縱桀驁、傲視禮法的言行風範,體現了處於此歷史背景下的名士們的一種奔放無束的生活狀態。

具象的“魏晉風度”,即爲魏晉文學所彰顯的個性。

以語詞的敘事性作爲基點,以“風度”闡釋魏晉階段文學特性缺乏嚴謹性。

由於差異化的主體在創作中所體現的審美各不相同,相應的政治背景也爲文學奠定了不同的主題。

緣何一直沿用這一說法來充當這一階段文學的代名詞,並非只是因爲此歷史階段正處於魏晉時期。

歷史上的魏晉風度指的是什麼?有何特點

而是由於此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環境之中,身爲有識之士,其內在的憂患觀念在各朝代交替中均有體現,內在的危機也一直存在着。

只是由於各歷史時期主流哲學存在差異,主體的生命觀念存在變化,因此造成此類危機感。

魏晉階段正是此類意識體現得最爲明顯的時期。

因此文人的危機意識在政治的作用下持續深入,進而生成自覺的生命意識。

以文學作爲基點,此類生命意識主要體現在個體化的創作風格、多元化的審美特性以及層次化的文學結構等。

換言之,“魏晉風度”即爲“對個人價值的全面審視及對掙脫傳統道德束縛的人性的認可”在各意識形態中的內在體現。

“魏晉風度”第一次“刻意”地把人性昇華到超名教的高度,進而作爲掙脫傳統道德的一個風向標、打破封建禮教的枷鎖。

“魏晉風度”表象的特點爲豁達、率真、灑脫。通過言行與詩文,賦予自己的人生以藝術的色彩。

此類藝術渾然天成,是文人思想及心理的自然表露。

正是因爲魏晉時期的政治特點,使魏晉名士在對人生慨嘆之餘,還帶有無盡的哀傷。

名士們不論是融入時代環境、保全自己,還是尋求山水、慰藉靈魂,都因爲對人生的惶恐而使情感實際上處於糾結的狀態。

雖然名士們看似狂傲不羈、蔑視禮法、灑脫怡然,但內心卻始終執着人生、十分苦悶。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鑄就了“魏晉風度”的內在概念。

二:“魏晉風度”的社會根源

魏晉在我國曆史中屬於變化階段,其經濟、政治、軍事以及意識形態均歷經轉折。

魏晉階段,由於社會持續動盪,人們的社會心理即爲思治。

亂世思治而不得致使魏晉名士側重於對自然與生命的探究,這些名士想找出生命哲學最準確的真諦,挖掘人生根本的意義,最後是人的覺醒的必然產物。

魏晉人的覺醒,在青年學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無拘無束的思想及自由辯論的風氣爲青年學者啓迪了智慧。

衆所周知,魏晉南北朝出現在東漢建安年間,迄於隋,其過程超過400年。

此階段的特性體現於:

(1)長時間分裂

(2)政權變換迅速

(3)社會亂局頻發

在此歷史時期,並立政權間相互制衡,王朝的更替主要通過戰爭來實現。

就算是不發動戰爭,上層統治集團間的爭權奪利也是殺機四伏。

此時代士人的政治心態呈現悲劇色調。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與董卓之亂即爲天下大亂的開端,在之後的幾百年中,豪強士族擁兵割據,王室貴族戰亂頻發,北方胡人乘勢入侵中原,政權交替頻仍。

先有三國鼎立,繼起西晉統一,但只持續了五十年就又陷入了離亂。

在北方先出現十六國割據的局面,後又出現北魏、東魏、西魏、北齊以及北周的交替。

在南方,也出現了東晉、宋、齊、樑、陳政權的頻繁變換。

整個魏晉時期,豪強士族勢力呈現莊園化特點,經濟上富可敵國,“閉門而爲生之具以足”。

同時擁佔兼宗法、軍事以及生產 性的私人武裝,具有參與政權、影響政權甚至奪取政 權的資本,同時朝廷不得不想方設法聯合豪強士族。

於是,出身變成了參政的第一要素。

此類通過門閥士族參政的模式,導致了政治貴族化發展趨勢。

雖然社會不穩定,不過在文學方面卻纔俊輩出、文采卓越,一些作品抒發了蓬勃向上的精神,但是同時也體現了世態的悲涼。

此階段的文人思想爽直、語言隨性,思想試圖從經學束縛中掙脫,且得到樂府民歌的滋養,世人稱之爲“建安風骨”。

不過“建安風骨”沒有持續多久就被新的時代背景影響,進而變成了一種缺乏剛性、柔性有餘的獨特風韻。

歷史上的魏晉風度指的是什麼?有何特點 第2張

三:魏晉士人的人物品藻和意蘊情調

“魏晉風度”的內涵與魏晉時期的意識形態,影響了魏晉士人的生活態度、人物品藻、思想以及精神。

而通過 “風神”“氣韻”“韻味”“韻致”在內的相關詞語去強調“精神”,亦爲從魏晉伊始古典美學的核心命題,印證着我國古典美學的一個轉折:

藝術創造從對哲學、倫理的理解轉變爲對藝術自身的理解,從理性分析中掙脫出來,進而滲透至藝術的精神領域。

我們所提及的轉變,即爲魏晉名士個體生命的存在,在認知達到一定高度後,又會衍生出新的審美意識及評判。

此時期文人特有的瀟灑清遠的精神風貌,奠定了“魏晉風度”的精神根源。

但是,此時期對於“精神”的表述,還沒有達到嚴格意義上的文藝審美,而是用於當時人物的精神,即人的精神面貌與社會文化性質的審美取向。

“精神”本身則表徵爲生命與面貌,即凌駕於生命之上的一種抽象概念。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刻意導引出另一條平行的觀念。

也就是把人的精神帶入更高境界,人的生命與主體力量刻意發揮至極致,進而衍生出多元化的結果,此爲“神”的基本概念。

在此概念中“神”即爲人本身。

人們提高“神”的心態是依附於對大自然存在的膜拜,在此基礎上拓展出對人自身創造的膜拜,將一些創造出來但凌駕於人工力量的 創作境界稱爲“神”。

同時以此爲視角,判離出人自身具有的一些基本狀態:平常狀態與“精神”狀態。

因此,“精神”就變成人的一種意識活動,進而昇華爲對人的生命潛能、生命價值,甚至生命存在的一種認可,拓展出一種凌駕於“形”而予以思考的生命哲學。

這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較爲常見。

不過,人對自我的認知,對自我精神力量所能產生的意識,並非可以生成審美。

魏晉時期,很多名士都對個體生命及精神有一定的追求,這也是精神上的活躍,但是在形態與基本性質上有別於先秦。

其思想精神的側重點已不同於以往,生命哲學的觀念已逐漸得到重視,生命的意義更傾向於以人爲本。

因此,側重於個體的生命內涵、個體的精神意蘊,是這兩者的一種具有美的意味的外在形態表現。

超凡脫俗、俊逸灑脫。這其中並不缺少思考的力度與縱深,在某種意義上也具備政治與倫理上對於社會及現實的抨擊。

不過在其內涵與基本價值取向上,更側重於對人生命自身且凌駕於功利的欣賞,是對美的感受與體會。

很多人都認爲“魏晉風度”即爲真正的名士風貌。

古有云:“真名士自風流”,正是因爲這些文人名士的清峻通脫,體現出“煙雲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韻,才爲後世所敬仰。

“魏晉風度”即士族意識形態的人格彰顯,同時生成了特定環境下的審美理想。

歷史上的魏晉風度指的是什麼?有何特點 第3張

文人雅士們熱愛自然、超然物外,真摯任誕而風流孤傲。

但是,“魏晉風度”緣何在歷代遭貶?

追根溯源,是因爲名士們縱酒過度,半醒半醉所致;同時由於名士狂傲不羈,有悖常理。

相傳劉伶,酒後無束,多次擡棺狂飲,同時一絲不掛癱於房中,很多人對其嗤之以鼻,但劉伶卻反脣相譏:“天地爲被褥,屋房爲襖褲,爲何汝等意欲鑽入吾襠中?”

很多名士爲得長生煉丹服藥,穿衣以寬大爲主,長時間不洗,因此多蝨,所以“捫蝨而談”,在當時的環境下即爲高雅之舉。

其實以“魏晉風度”爲基點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從實質上奠定了知識分子的基本人格。

但是,“魏晉風度”所影響的這些,也存在實質的弊端。

一些人爲了追求時尚,心情也並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卻也刻意效仿名士的放達。

其實當代年輕人對人生的熱愛、自我的發現及認可,和東漢末“魏晉風度”的價值觀念緣承一脈。

當代年輕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俊逸及個性上,又與“魏晉風度”的美學觀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