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太平天國運動最後之所以失敗與官吏制度有何關係?

太平天國運動最後之所以失敗與官吏制度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平天國運動 首先太平天國是中國兩千多年來農民革命的最高峯,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清朝後期,官制腐敗,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不斷,農民起義時有發生,最後爆發了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這次起義極大地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1853年3月,太平軍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於此,改稱天京。

 

太平天國運動最後之所以失敗與官吏制度有何關係?

太平軍在奪取天京後,也曾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除了天王洪秀全和其他在永安封王的三王外,太平天國實際還設封了許多的職位,而正是由於這些體制內的問題,尤其是太平天國後期,吏制問題尤其明顯,最終導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太平天國的官職是在永安時期形成的,洪秀全在永安分封五王的時候,也曾下轄多個職位。依照太平天國在永安封職的基本官制,太平天國官職可以分爲十三等級,其中,最高一級就是軍師。

軍師就是天王洪秀全的輔弼諸王,而永安所封的五王皆爲一等軍師。天國一等軍師職位中,可分爲三個級別,一級軍師主要由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組成,二級軍師爲副職,其主要由南王馮雲山和北王韋昌輝主持。二級軍師之下,則爲三級主將,其主要由翼王石達開主持。一等軍師是太平天國的最高領導階層,太平天國其它將領都聽命於五王。

一等軍師之下,是二級國宗,其皆是由洪秀全的宗親子弟所組成,洪秀全的兩位兄弟洪仁達和洪仁發就位於這一爵位。

二級國宗皆爲洪秀全本家子弟,其在太平天國內部並無官階劃分,所以也並沒有實權。從三等丞相以下,纔是太平天國的具體執行機構。太平天國的三等丞相共分爲六級,其分別由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正和正副丞相組成,成員爲二十四人。像太平天國早期的大將林鳳祥、胡以晃、秦日綱、羅大綱等人都曾位於這一爵位上。這二十四人皆爲太平天國內部的骨幹人員,他們各領一部精兵,並和清軍作戰。

三等丞相之下,爲四等檢點和五等指揮,四等檢點分爲三十六人,而五等指揮則爲七十二人,這兩級可以說是太平天國內部的中層機構,太平天國猛將曾天養、林啓榮就曾擔任檢點和指揮。

六等正副將軍以下,就是太平天國的下層機構,六等正副將軍總共有一百人,他們都是太平天國內部的下級軍官,且其每部將軍最多也管轄一萬人。

將軍之下,就是太平天國的基層組織了,七等總制、八等監軍、九等軍帥、十等師帥、十一等旅帥、十二等卒長、十三等司馬皆爲太平天國的基層官制。這七級官制,在太平天國內部根本就沒有實權。

《天朝田畝制度》中記錄,“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就是太平天國打的口號,不過,從其所創建的官制來看,卻根本沒有平等的概念。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般,太平天國的官制制度依舊沒有擺脫封建的含義。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洪秀全建立的這種官制還算規矩,只是隨着與清廷戰爭的逐漸白熱化,後期這種官制制度就變得混亂不堪,到了後期,官職任免更加隨意起來。

天京事變後,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相繼身死,太平天國陷入了無將可用的尷尬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就不得不選擇起用年輕人,像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李侍賢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拔起來的。天王爲了表示對這些大將的信任,曾先後將他們分封爲王。不過,由於進入了一等軍師的諸王過多,洪秀全就不得不重新對諸王進行排列。

太平天國運動最後之所以失敗與官吏制度有何關係? 第2張

1858年,洪秀全正式設立三等諸王制,他將所封諸王分爲了三級,一級就是軍師王,二級爲特爵王,三級爲普通王。太平天國先後有四位軍師王,除了洪秀全的兩位兄弟洪仁達和洪仁發外,再就是幹王洪仁和贊王蒙得恩。至於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人,則皆爲特爵王,他們共同節制特爵王以下普通諸王。

縱觀整個太平天國,封王大致有4個時期,永安封王,天京事變之後封王,幹王洪仁來到天京之後,最後一個太平天國的最後三年。後三年封王是最多的事情,但基本沒有質量,甚至說只要是廣西老鄉,有人擔保就能封王,而且封王的名號也五花八門。據昭王黃文英的供詞:起初有大功者封王,後來就亂了,從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封王,捐錢糧的也封王,前後達2700多個王”,最後覆滅的時候,估計清軍一個總兵都能俘虜太平天國好幾個王。

一個在思想上沒有統一起來的統治階層,在無法順應時代潮流的情況下,加上內部體制機制的混亂,所以滅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