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的鄉試是怎樣的?在鄉試中發生過哪些趣事?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的鄉試是怎樣的?在鄉試中發生過哪些趣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鄉試則是古代科舉考試之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科舉制從公元605年(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爲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鄉試作爲初級人才的選拔,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兩代定爲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考期亦在八月。中式稱爲"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的鄉試是怎樣的?在鄉試中發生過哪些趣事?

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有很多輕鬆過了鄉試,卻始終無法再進一步,如“造反秀才”黃巢,屢次應試進士不中,一怒之下寫下著名的反詩“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還有“桃花庵主”唐伯虎,鄉試第一,考中“解元”,卻受泄題一案,遭受無妄之災,削除仕籍,發縣衙爲小吏,唐寅恥不就吏,歸家後夫妻反目,消極頹廢。

鄉試是定期舉行的,考試的地方叫貢院。除非貢院國家發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試時間不會變動。所以不需要預先發放通知,到時全國考生自動做好應試的準備。若遇朝廷壽誕、登基等慶典活動,還會臨時加科稱做恩科。主持考試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並由當地的政府官員組成臨時機構進行主持活動。考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考試後一日出場,這也是精神和體力的考驗。

考棚又叫"號房"是一間一間的,作爲專供考生在貢院內,答卷和吃飯、住宿的,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一個單間。貢院裏的搜查很嚴,考生進入貢院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後,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不許出來,直到考試結束。

號房內非常簡陋,只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面的木板當作寫答卷的桌子,下面的當椅子,晚上睡覺將兩塊板一拼當牀。考棚裏還爲考生準備了炭火、蠟燭。炭火即可以用來取暖,也可以用來做飯。考生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飯問題得自己解決。監考官,只管考試作弊,至於考生在號房裏的其他動作,監考官一概不問。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鄉試是科舉制在省區範圍內的組成部分。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的鄉試是怎樣的?在鄉試中發生過哪些趣事? 第2張

在中國古代的鄉試中也發生了有趣的事情。

曾國藩參加了五次鄉試,想要考取一個秀才的功名,結果都名落孫山。道光十二年,21歲的曾國藩再次參加鄉試,自己覺得發揮很好,並且之前也着實下了苦功夫。結果發榜之日,卻被學臺懸牌,責其“文理太淺”,以佾生(半個秀才)註冊。

在一般人看來,獲得“佾生”資格也算是小有收穫,值得祝賀。曾國藩卻將在大庭廣衆之下被懸牌批責視爲奇恥大辱。回家後,他閉門不出,奮發圖強。沒想到這一次“懸牌批責”,居然如當頭棒喝、醍醐灌頂,學了十六年也沒有學通的曾國藩有如桶底脫落,豁然貫通,轉過年來,第七次參加考試,終於中了秀才。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國藩一生功名的開場鑼,又一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的鄉試是怎樣的?在鄉試中發生過哪些趣事? 第3張

康熙五十年的江南鄉試,發榜以後,除部分蘇州舉子考中外,榜上也赫然出現許多揚州鹽商子弟的名字,他們平日不學無術,全靠財神開道,買通某些考官,結果將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舉子擠出榜外。一時間激怒了蘇州府的生員們,於是便在玄妙觀門前集會,衆人擡着財神的像一路來到府學門外,先將財神像鎖入明倫堂,然後又用紙糊改府學大門外的匾額,將貢院二字改爲“賣完”(按繁體的“貢”字改成繁體的“寅”字,略添數筆即可)。還有人掛出一副醒目的對聯:  左丘明兩目無珠;  趙子龍一身是膽。這又是一副妙語雙關的對聯。相傳左丘明是春秋時代一位雙目失明的學者,《左傳》即其所著。上聯用來借指正主考左必蕃,一是因爲他也姓左,二是藉以諷刺挖苦他有眼無珠,衡文不辨優劣,將狗屁不通的文章也取中了。這其中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指左必蕃作爲正主考,對副主考趙晉等人的不法行爲失於明察。下聯則說這個趙晉公然受賄,膽大包天。想當年趙子龍大戰長阪坡,截江奪阿斗,贏得了“子龍一身都是膽”的讚譽,而把這個典故挪用到趙晉的貪財受賄、無所顧忌上,就顯得無比辛辣,義憤填膺了。

古代科舉考試之一的鄉試是怎樣的?在鄉試中發生過哪些趣事? 第4張

《聊齋志異》裏有個故事講的是河南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他的文章詞賦,在當時首屈一指,但是命運不濟,始終未能考中舉人。恰巧有個姓丁的縣令。他見到葉生的文章,認爲不同尋常,便召葉生來談話,結果非常高興,便讓葉生在官府讀書,並資助他學習費用;還時常拿錢糧救濟他家。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丁公在學使面前稱讚葉生,使他得了科試第一名。丁公對葉生的前途寄予極大的希望。鄉試考完,丁公要葉生的文稿來閱讀,拍案叫好。沒料想時運限人,文章雖好命不佳,發榜後,葉生仍舊名落孫山。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感到辜負了丁公的期望,很慚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聽說,召他來勸慰了一番,葉生淚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約好等自己三年任滿進京,帶着他一起北上。葉生非常感激。辭別丁公回家,從此閉門不出。沒過多久,葉生病倒在牀上。丁公經常送東西慰問他;可是葉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藥,根本不見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職,將要離任回鄉。他給葉生寫了封信,大致意思說:"我東歸的日期已經定了,所以遲遲不走的原因,是爲了等待您。您若早晨來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信被送到了病牀上,葉生看着信哭得非常傷心,他讓送信人捎話給丁公說:"我的病很重,很難立即痊癒,請先動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實說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過了幾天,看門的人忽然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公大喜,迎上前來慰問他。葉生說:"因爲小人的病,有勞先生您久等,心裏怎麼也不安寧。今天有幸可以跟隨在您身邊了。"丁公於是整理行裝趕早上路。丁公回到家,讓兒子拜葉生爲師,並讓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當時十六歲,還不能寫文章。但是卻特別聰慧,文章看上兩三遍,就不會再忘記。過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筆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於是他進了縣學成爲秀才,葉生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範文習作,全部抄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鄉試出的七個題目,都在準備的習作中,無一脫漏,公子考了個第二名。一天,丁公對葉生說:"您拿出自己學問的剩餘部分,就使我的兒子成了名。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麼辦法呢!"葉生說:"這恐怕是命中註定的吧。不過能託您家的福爲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爲文章低劣,我的心願也就足了。況且讀書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沒什麼遺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拋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跡走運呢!"丁公認爲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葉生聽說後臉上現出了悽慘不樂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爲葉生稍納個監生。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時帶着葉生,並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一起。過了一年,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了舉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葉生說:"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葉生也很喜悅。他們擇定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僕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了家。葉生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裏非常難過。他慢慢地走到院子裏。妻子正好拿着簸箕從屋裏出來,猛然看到葉生,嚇得扔了簸箕就走。葉生悽慘地說:"我現 在已經中了舉人了。才三四年不見,怎麼竟不認識我了?"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麼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爲家裏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爲您安葬。請不要作怪來驚嚇活人。"葉生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裏,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妻子驚恐地看了看,只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着馬車。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歷,嚇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母親便流着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葉生的僕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僕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溼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着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又送了很多錢財給葉生的兒子,併爲他請了老師教讀。後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縱觀古今,因爲考試發生很多有趣的,可笑,可嘆的故事,讓人努力發奮,也有的讓人唏噓,無論怎樣大家也要放輕鬆,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自己生命中每一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