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司馬炎實現統一後,爲什麼從明君變成昏君?

司馬炎實現統一後,爲什麼從明君變成昏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炎,即晉武帝,他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西晉開國皇帝。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鹹熙二年(265年),把持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病死,由嫡長子司馬炎襲晉王、丞相爵位,繼續掌控曹魏實權。從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始,司馬氏祖孫三代已經成爲曹魏的實際掌權者接近30年了,乃至於朝野上下只知有晉王,不知有魏皇帝了。在司馬昭的主導下,魏國於景元四年(263年)發兵滅掉了蜀漢,司馬氏家族從幕後走向前臺的時機已經成熟。

鹹熙二年(265年)12月,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準備,司馬炎效仿曹丕代漢的套路,開始了登基稱帝的步伐。魏國末帝曹奐在司馬炎心腹賈充、裴秀等人的逼迫下,“自願”禪位,司馬炎按照歷代封禪“三辭三讓”的規矩,假惺惺的推讓了三次以後,才“勉強”接受了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的禪讓,封曹奐爲陳留王,改國號晉,改元泰始元年,由魏武帝曹操親手創建的魏國名實俱亡。司馬炎是爲晉武帝。

司馬炎建立晉國(西晉),用的是45年前曹丕篡漢時的相同方法,歷史驚人地相似,同時也宣告了刀光劍影、殺伐不斷的三國時期正式落幕。

司馬炎實現統一後,爲什麼從明君變成昏君?

行懷柔之策,“無爲”而治

上位初期的司馬炎心裏並不輕鬆。他十分清楚,自己雖然已經正式即皇帝位,但危機仍在。從內部看,當年祖父司馬懿爲了給司馬氏篡權鋪平道路,在發動“高平陵事變”後曾對以曹爽爲首的曹魏宗室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此事給人們造成的心理陰影至今仍然揮之難去;從外部看,蜀漢雖已被平定,但盤踞江東的東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在暴君孫皓的統治下已經日益衰弱,已不足以與西晉相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各種內憂外患告訴司馬炎,要想夯實政權,進而完成吞併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首先必須鞏固晉國統治階層內部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一政治目的,首先必須採取懷柔之策。

爲此,司馬炎在即位的當天,即下詔使已成陳留王的曹奐可保留天子旌旗,奉魏正朔,一切祭祀禮樂制度皆如以往,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蜀漢末帝安樂公劉禪的一個兒子爲駙馬都尉。次年又解除了對漢室後裔的禁錮。這樣做不但緩和了內部矛盾,消弭了隱患,尤其是從根本上消除了曹魏餘孽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已被征服的蜀漢人心,進而贏得了吳國人的好感,爲最終平定東吳贏得了戰略主動權。

司馬炎實現統一後,爲什麼從明君變成昏君? 第2張

《晉書·武帝紀》記載,泰始四年(268年),武帝司馬炎下詔並明確指出:“爲永葆我大晉江山,現以無爲之法作爲統領萬國的核心”。同年,又向各郡國(諸侯)頒下五條詔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司馬炎爲安定人心,恢復國力,以比較寬鬆開放、節儉務實的建國方針治國理政,使西晉很快從艱辛、戰亂的環境中擺脫出來,逐漸變得民殷國富,爲吞併東吳、統一天下打下牢固基礎,無爲與寬鬆成了西晉初期的治國方略與立國精神。

滅吳之戰:金陵王氣黯然收

就在西晉蒸蒸日上之時,此時的吳國已經經歷了幾次大的內部動亂,國力日衰,最後上臺的吳主是以荒淫殘暴著稱的孫皓,他兇狠暴虐,用刑嚴酷,令人髮指,如將人灌醉後誘使其說真話,然後定罪,剝臉皮,挖眼,斷足,無所不用其極 。彼時的東吳,面對殺人如麻的暴君孫皓,朝野人人自危,噤若寒蟬。在這種形勢下,孫皓的昏庸殘暴反而襯托出司馬炎的開明睿智,部分東吳官員開始向晉國尋求庇護,不斷有將領率部倒戈,渡江投降西晉。司馬炎知道,東吳雖衰落,卻已立國數十年,實力仍不容小覷,是個不容輕視的對手。因此,在朝野滅吳呼聲日益高漲時,司馬炎始終沒有輕易許諾開戰,而是默默做着各項繁雜的準備工作。一直到泰始六年(270年),晉武帝司馬炎纔派大將羊祜到晉吳交界的荊州進行滅吳前的最後準備事項。

咸寧四年(277年),在水陸晉軍的大舉進攻下,龜縮在吳都建業(今南京)城中的孫皓成了甕中之鱉,他命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抵禦,誰知張象早就沒了抵抗之心,一出城便被晉軍擊潰,無奈豎起了降旗,作了晉軍俘虜。

司馬炎實現統一後,爲什麼從明君變成昏君? 第3張

在“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情況下,已成孤家寡人的孫皓只得素車白馬,光着身子自縛投降西晉龍驤將軍王濬,至此,東吳的40餘郡,300餘縣,230餘萬人口全部劃入晉國的版圖。立國60年的東吳,至此灰飛煙滅。

蛻變:由明君轉爲昏君

外患已消除,國家已統一,司馬炎便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獎勵農耕,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上來。史載,到太康三年(280年),西晉已有371萬戶,滅吳時僅有240餘萬戶,僅兩、三年功夫便增加130餘萬戶,可見人口增加的速度極快,由此可以想象彼時全國人口總數也是相當可觀的。在朝廷的激勵下,全國的田畝總數也在不斷增長,農業的增長刺激着經濟的繁盛,“佔田制” 的實施對提高民衆的生產積極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泰康年間的繁榮便可管窺一豹。

從憂患的歲月走進和平安樂的日子,晉武帝司馬炎對大一統的局面感到滿足與陶醉,從此一直進取的腳步變得愈發遲緩,其奮鬥的生命之船也隨之擱淺了。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篡魏稱帝的,雖然他上位前期還算勵精圖治,但歷史對他的總體評價並非雄才大略的英明之君,尤其是滅吳後,素以簡約清廉自詡的司馬炎,在生活上變得日益驕奢淫逸起來,時間不長,他就完全成了一個被物慾、色慾所主宰的昏君。他在位中後期,生活荒淫無度,不理政事。他還解除了州郡的地方武裝、大肆分封宗室、無法妥善處理北方遊牧民族大舉內遷、控制不了宗王以及各州郡擁兵割據的種種問題,種下了日後“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禍根。

司馬炎實現統一後,爲什麼從明君變成昏君? 第4張

司馬炎最大的特點是極度好色,史載他曾“染指逾萬富娥”。他後宮嬪妃無數、佳麗如雲,生了25個兒子,但他選定的接班人司馬衷卻不適合爲帝,當年還未立儲時,就有大臣諫阻說“此座可惜”,但司馬炎愛子心切,還是堅持讓司馬衷繼承了自己的帝位。結果他死後,諸子以及兄弟侄兒們同室操戈、相互殘殺多年,經過長達八年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國都洛陽、長安相繼淪陷,兩任皇帝以及衆多宗室親貴被俘虜、遭誅殺,除了漏網之魚司馬睿,司馬氏集團的子孫幾乎被斬盡殺絕。有史家評論,當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後誅殺曹家數百口男女,連出嫁的女兒也不放過,如今自己的後裔也被別人滅族。天日昭昭,報應不爽!

從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建晉,到建興四年(316年)晉愍帝出降,西晉僅僅經過51年就迅速房倒屋塌了。很明顯,一個被腐朽墮落的世族集團統治的國家,只代表世家巨族的利益,必被大多數人所拋棄。在內訌不斷、外敵入侵的雙重打擊下,西晉迅速由盛轉衰,最後又迅速傾覆,這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