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自稱王號,即“楚武王”,開創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到了清朝時期,卻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這幾千年間,究竟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排序,直到楚國國君自立爲王,諸侯紛紛稱王;秦始皇一統天下,自稱“皇帝”,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劉邦與羣臣立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後來的王爵主要是分封皇朝宗室。到了清朝,有“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的說法,再無裂土封疆的諸侯王,只有了禮親王、恭親王等王爵。

1.第一個諸侯王——楚武王

《通典.職官.封爵》上記載:“唐虞夏:建國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意思是從皇帝之後的唐虞夏三朝開始,公、侯、伯、子、男,就被用於爵位區分。

唐、虞、夏三朝到底有沒有,又是什麼情況,大多數人都不熟悉,但是我們所知道的周朝,確確實實是用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來分封諸侯。

“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顯然,這五等爵位是分大小的,不同爵位代表不同的封地範圍,也代表在周朝不同的地位。

比如宋國爲公國,齊國爲侯爵,鄭國爲伯爵,衛國爲子爵,許國爲男爵,這五國的國君分別被稱之爲宋公、齊侯、鄭伯、衛子、許男。

但是身爲一國之主,臣子爲了表示尊敬,也可以稱呼國君爲“公”,因爲對於諸侯而言,公本來就是最尊貴的稱呼。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孔子作《春秋》其他國君都嚴格按照周天子分封來寫,可是魯國君主卻被尊稱爲“公”,這是因爲孔子是魯國人,因爲臣子“心欲俱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爲公也”。

在這個時期,稱“公”都要遵守嚴格的禮法,更別說稱“王”了,周天子作爲天下共主,“王”只能是天子一人的尊稱。

公元前704年,楚國君主熊通不滿自己爵位太小,覺得子爵的爵位配不上如今楚國的地位,於是上表周天子,希望天子給他增加爵位,卻被周天子拒絕。

熊通極爲不滿,心想“你不給我封,我只好自己封了,乾脆一步到位,跟你周天子同級,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於是楚國君主第一個自稱爲“楚王”,開了諸侯僭越之先河,周朝王室已經衰微,對此也無可奈何。

對於楚國一個小小“子爵”,竟然敢擅自稱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就算了,更是讓那些比子爵大一些的諸侯不滿,想想我們幾百年前就是公侯,你們家才一小小楚子,現在你都坐到我們頭上了,於是諸侯紛紛表示不滿,斥責楚國爲“蠻夷”。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第2張

公元前656年,春秋第一個諸侯長,也就是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號帶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爲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

面對衆多諸侯國的軍隊,楚王慫了,當即承認自己的錯誤。

然而,諸侯們一面將僭越稱王的楚國當做蠻夷,另一邊又暗自說着“真香”,短短几百年間,各諸侯紛紛稱王,從此“王”稱了諸侯的專屬稱號。

2.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

秦始皇嬴政繼位之後,一統八荒六合,韓王、趙王、魏王、楚王、齊王都成爲了俘虜, 有這些俘虜在前,頓時覺得“秦王”這個尊號也不香了,於是決定跟周天子一樣,要一個自己獨有的尊號。

因爲覺得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採用“皇帝”這個稱號來當做自己與衆不同的尊號。

可是事實上,秦始皇是由秦王換了一個稱呼,他自己雖然棄了“王”的稱號,可是也不想讓別人用,所以秦國的二十等軍功爵位中是沒有王爵的,連他自己的兒子,也只是稱“公子”。

直到秦始皇死後,陳勝吳廣用“大楚興, 陳勝王”的口號掀起農民起義,“王”再次成爲諸侯的象徵。

公元前206年,項羽殺死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之後,自立爲西楚霸王,並將當時手下有兵馬的諸侯都封爲王,一舉封了18路諸侯王。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第3張

3.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楚漢爭霸之時,爲了拉攏人心,劉邦也冊封了不少異姓諸侯王,有名的比如韓信開始被封爲齊王,後來又改爲楚王。

等劉邦統一天下之後,頓時又覺得這些異姓王就是不安穩的因素,就慢慢逐漸將其清掃乾淨,韓信就是開始被降爲淮陰侯,直到借呂后之手,徹底殺死,同時期的彭越、英布、臧荼、盧綰等王都被殺死。

劉邦晚年,因爲擔憂漢室江山被呂氏奪去,又與羣臣殺白馬立下盟約,這就是有名的白馬之盟。

雖然劉邦死後,呂后依舊立了諸呂爲王,使得這個盟約一時成爲笑柄,但是在呂后死後的幾百年,或者說這個盟約對今後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來說,還是相當重要的。

除了戰亂年代,極少有王爵被封給宗室以外的人,使得“王”的稱號終究沒有氾濫,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爵依然是最尊貴的爵位。

4.國王、郡王、親王、嗣王、藩王

在西晉以前,封王都是按照周朝諸侯國來分封的,所以此時的王又叫“國王”,比如趙王、韓王等。

而在西晉時期,司馬炎爲了防止司馬代魏的舊事發生,大肆分封宗室子弟,只要是宗室都能封爲王,因爲宗室太多,不可能嚴格按照原來的版圖,所以以郡爲各王封地。

比如琅琊王的封地就在琅琊郡,司馬伷封爲東莞郡,被稱爲“東莞郡王”。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第4張

這個時期,郡王與國王其實並沒有大小之分,只以封地大小來區分王爵大小。

從唐朝以後,皇太子兒子被封爲郡王,親王兒子若是得了恩寵也可以封爲郡王,立下大功的也可被封爲郡王,有名的汾陽郡王郭子儀就是這個爵位。

從這時期開始,郡王就成爲次於國王、也就是親王一等的爵位。

這時期,因爲親王的繼承人以後必然也是親王,於是有了嗣王的誕生,專指親王的繼承人,也就是明朝時期所謂的親王世子,嗣王一般是跟郡王同級。

而藩王的概念就比較廣了,分封的諸侯都可以算藩王,主要是要有自己的封地,清朝的親王就不屬於藩王,而吳三桂被封爲平西王,因爲鎮守雲南,是屬於藩王,還有那些向中原王朝稱臣的小國,也是藩王,比如高句麗、扶桑等藩屬國。

5.王爵與封地

無論是周天子將宗室封爲諸侯,還是自漢朝開始,將宗室封王,都是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讓宗室鎮守四方,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繫,總比讓外人列土封疆要好。

列土封疆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統治範圍太大,中央無法及時管理,這纔有了讓宗室出鎮一方的先例。

可事實證明,有時候宗室做大也會危及統治者的地位,比如八王之亂,比如靖難之役。

一邊需要宗室幫助以防範外人,一邊又需要對這些宗室小心防範,於是不同時期,宗室封王的權利也有極大差別。

當皇帝信任藩王,或者說需要,又或者無能爲力的時候,藩王可以成爲事實上的土皇帝,掌管自己封地的一切軍政大小事務。

當皇權集中,有心限制的時候,藩王也就只能在封地享受至高無上的地位,榮華富貴,但是卻不能觸及地方政務,尤其是兵權。

當皇帝對某位諸侯王起了疑心的時候,諸侯王就只有一個空名頭,也許一生連自己的封地都沒有去過。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第5張

大致上來講,漢朝、晉朝基本都是實封諸侯王,唐宋則多是有封地,得真戶,分食諸州,卻很少就藩,明朝開始是實封, 因爲朱棣的關係,後期也大大限制了地方藩王的權利。

在清朝時期,這一點做到了極致,因爲民族文化的關係,親王乾脆連封地也沒有了,所以也不再採用以地名爲親王的封號,改成了一些比較好的字眼作爲封號,比如恭親王、禮親王。

6.清朝時期的親王

清朝初期,親王們雖然沒有了封地,但並不是跟以前那些在京城的藩王一樣,成了吉祥物,因爲民族文化的關係,由草原遊牧民族過來的清朝宗室還是有着相當大的權柄。

主要體現在他們有自己的部族,有自己的軍隊,比如努爾哈赤視八旗爲私產,讓自己的兒子兄弟各領一旗,這八旗在後來的清朝政權都有很重的話語權。

比如清朝初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就是由議政王與議政大臣集議諸事的一種議政形式。

皇太極登基稱帝之後,正式封王,但是以“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不加郡國”作爲原則,有了跟以前朝代不一樣的親王名稱。

7.清朝王爵封號與衆不同的根本原因

縱觀歷史上諸多朝代王爵封號,從國王到郡王,再到清朝的親王,之所以感覺清朝王爵封號特立獨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沒有封國,自然沒有國號

以前的秦王、楚王、趙王等都是以上古或者春秋時期國號爲封號,也都是以這些古代地名所在地爲封地,實至名歸。

而清朝時期的親王們,並沒有這些封地自然就不能以古國名爲自己王爵封號,也就是“諸王不錫土,而其封號但予嘉名”。

2.封王們並不在乎土地

衆所周知,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在進入中原之前,他們是遊牧民族,與中原的農耕文明不同,他們不太注重土地,更加重視人口。跟奴隸社會一樣,人口都是他們的私有財產。

所以努爾哈赤纔將自己的兄弟兒子都立爲八旗之主,通過這個方式讓他們掌握權力,享有財富。

對於他們而言,中原大地都是他們的牧場,所以也沒有列土封疆的概念。

歷史上有諸多朝代王爵封號,爲何到了清朝再無以國號爲王爵封號? 第6張

3.文化差異,不熟悉中原文化

作爲一個世代受中原文化薰陶的讀書人來說,如果讓他選擇一個親王封號,那麼沒有實封,相信很多人還是會選擇自古相傳的秦王、齊王、等封號,畢竟這代表着這片大地上數千年的文化傳承。

可是對清朝統治者而言,卻要儘可能地去削弱這種文化傳承,原因很簡單,爲了自己的統治。

就封王一事而言,改一個王爵的封號,不僅是因爲內心牴觸中原文化,也有宣示統治權的意思,當然,也有可能是怕鬧出笑話,畢竟兩千年前的國號,要是一不小心封錯了,鬧出笑話如何收場?

總結:清朝王爵封號之所以與衆不同,主要原因是沒有封地,失去了封國的意義,其次則是文化差距帶來的潛意識和主觀意識影響,讓他們主動去除這種傳統封王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