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太平天國後期王侯爵位氾濫,封王竟然封了2700多人

太平天國後期王侯爵位氾濫,封王竟然封了2700多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要談太平天國後期王侯爵位氾濫的問題,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太平天國的封王過程。太平天國封王大體可分爲三個時期。前期是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下有東、西、南、北、翼五王(分別爲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加上之後封的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共計七王。這基本奠定了天國初期統治集團的核心層(最核心的是天王及永安五王,他們也北並稱爲“首義六王”,以兄弟相稱)。

太平天國後期王侯爵位氾濫,封王竟然封了2700多人

洪秀全

天京事變(1856年)之後,楊秀清等被殺、出走,但洪秀全爲維護所謂上帝家庭的穩定與團結,並未向下層揭露楊秀清叛變之事,封之前諸王子嗣爲幼東王等,同時任用胞親(期間洪仁玕迴歸)和青年將領(以陳玉成、李秀成爲代表),如義王、安王、福王、幹王、英王、贊王、忠王、侍王、輔王、忠王等。而在太平天國的最後歲月,天王洪秀全更是濫封王爵,自1861年冬至兩年多後天京陷落,封王至2700餘人,舉凡廣西老兵、宗親朋友都得以封王。《李秀成自述》稱“不問何人,有人保者俱準”。

一般論者言及天國後期王爵氾濫,多從天國末期政治腐敗,戰事多失利,天王任用私人等等立論,也有稱天王欲以封王來激勵頻頻苦戰而難獲決定性勝利的將士,還有稱天王要平衡各方的利益關係。這些討論大都有其事實依據,是天國後期王爵氾濫的原因之一,但是若從天國高層政治的模式來看,天國一開始確立就埋下了政治隱患,後期的王爵氾濫是天王對挽救天國政治失望的一種表現。

太平天國後期王侯爵位氾濫,封王竟然封了2700多人 第2張

“天京事變”主要人物關係簡圖

要具體談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先簡單說一下天國初立的模式,即“雙主制”。天國初立時,即確立了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雙主制。雖然天王擁有最高權威,但楊秀清依靠天父附體,取得了特殊的地位,“諸王俱受東王節制”,東王得稱“九千歲”都是這一體制的表現。這種體制在天國初期對於政權的穩定有着很大的意義,天王一方面需要藉助楊秀清的權威,使得自己一整套“降神”的世界觀及其儀式完整而令人信服,另一方面東王任事也使得洪秀全有精力去完成宗教寫作,以建構天朝的觀念上層建築。

太平天國後期王侯爵位氾濫,封王竟然封了2700多人 第3張

清軍曾國荃部圍攻天京

但是不幸的是,東王最後走到了天王的對立面。“逼稱萬歲”使得洪下決心除掉東王,但是天京事變之後造成的高層政治真空需要有人填補,同時也需要給被統治者階層一個解釋,以使得他們繼續對天朝信仰保持信心。顯然雙主制需要重新建構,但是翼王石達開明顯不是天王滿意的人選,迫於壓力讓石入天京主政僅僅兩月,就任用胞兄將其排擠走便是一證。之後洪希望從宗親中尋找一個得以替代楊位置的人,他找到了族親洪仁玕,將其提拔到超過石達開的地位,作爲聯繫天王和諸將的紐帶。但遺憾的是洪仁玕並沒有成功的實現天王的願望,外面諸將領不服,朝內則安、福諸宗親王掣肘,最後幹王則因對安慶陷落負責而被貶。天王的一系列努力落空,從而進入到一個消極的時期,濫封王爵明顯不是長久之計,而天京陷落時洪秀全的一些言行,也是一種陷入自我世界的表現,所以說,天朝後期的洪秀全可能因對政治失望而濫封王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