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怪象:魏晉南北朝民間爲什麼流行一夫多妻

歷史怪象:魏晉南北朝民間爲什麼流行一夫多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后”爲皇帝嫡妻,是皇帝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皇后名稱首創於秦始皇,而真正形成制度並不斷完善則是在西漢時期。如《漢書·外戚傳》雲:“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后制度基本繼承漢代,但也具有一些新的時代特點。譬如多立皇后與不立皇后。

 一、多立皇后

魏晉南北朝皇后制度的一個突出變化是多立皇后。此事始見於東吳末帝孫皓時期。據《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孫皓好色,初立皇后滕氏,後爲滿足淫慾,並削弱滕氏尊位,便開始多立皇后--“皓內諸寵姬,佩皇后印璽者多矣。”

孫皓多立皇后的原因主要是不願受到中國傳統嫡妻制度的約束。根據“禮無二嫡”(《晉書·禮志中》)的規定,所謂“一室之中,豈容二妻”(《禮記·郊特牲》),即使貴爲天子,可以妻妾成羣,但其嫡妻亦即皇后(先秦時期稱王后)卻僅有一人。她們被視爲天下之母,並掌管後宮。如《後漢書·皇后紀·序》雲:“《周禮》王者立後,……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這對於沉湎酒色的孫皓無疑是一個很大制約。所以要想爲所欲爲,作爲歷史上的一個昏君,孫皓便開始從制度上打破這一制約,以至“後宮千數,而採擇無已”(《三國志·吳書·妃嬪傳》注引《江表傳》)。而多立皇后則只是其中一個特別突出的事例。

孫皓多立皇后還有着裁抑外戚的意圖。滕氏爲五官中郎將滕牧之女,天興元年(264年)十月甫立爲皇后,滕牧便以後父被封爲“高密侯,拜衛將軍,錄尚書事”(《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及至多立皇后,藤後失寵,尊位自然降低,而滕牧也被剝奪了執政權力,最後竟被放逐蒼梧。

歷史怪象:魏晉南北朝民間爲什麼流行一夫多妻

此外,孫皓之所以多立皇后,也多半借鑑了歷史上的一些先例。在儒學經典中便明文記載着舜娶帝堯二女的事例,所謂“釐將二女於嬀汭,嬪於虞”(《尚書·堯典》。事實也是如此。史載北周宣帝宇文贇同時冊立四後,便據此下詔說:“帝降二女,後德所以儷君;天列四星,妃象於焉垂耀。朕取法上玄,稽諸令典,爰命四後,內正六宮,庶弘贊柔德,廣修粢盛。比殊禮雖降,稱謂曷宜,其因天之象,增錫嘉名。”見《周書·皇后傳》)。而更直接的淵源,則可能是東漢末年以來民間所出現的一夫二妻現象。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注引《獻帝傳》記載,建安初年,秦宜祿“爲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前妻杜氏留下邳”,便娶有二妻,無嫡庶之分。又《晉書·禮志中》記載:“鄭子羣娶陳司空從妹,後隔呂布之亂,不復相知存亡,更娶鄉里蔡氏女,徐州平定,陳氏得還,遂二妃並存。”《三國志·吳書·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記載:徐平“兩婦歸宗,敬奉情過乎厚”。

由於皇后事關國家制度,孫皓多立皇后對後世曾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僅就民間而言,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出現了史不絕書的一夫二妻現象,甚至被有些學者稱之爲“一枝二鳥”(參見薛瑞澤《嬗變中的婚姻--魏晉南北朝婚姻形態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208頁)。如西晉“安豐太守程諒先已有妻,後又娶,遂立二嫡”;東晉南平陳詵先娶李氏,爲賊所掠,遂更娶嚴氏,後李氏得還,“詵籍注領二妻”(以上皆見《晉書·禮志中》);北魏大臣陸麗娶“二妻,長曰杜氏,次張氏”,其子定國亦娶二妻,“嫡妾不分”(《魏書·陸俟傳》)。至於多立皇后,儘管在東晉、南朝並沒有任何事例,但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卻比較多見。如匈奴漢昭武帝劉聰在皇后劉娥病故後先冊立皇后靳月光,不久便“以其皇后靳氏爲上皇后,立貴妃劉氏爲左皇后,右貴嬪靳氏爲右皇后”,後以靳氏淫亂,改立樊氏爲上皇后,“又立其中常侍宣懷養女爲中皇后”,乃至其“四後之外,佩皇后璽綬者七人”(《晉書·劉聰載記》)。北齊後主高緯廢黜皇后斛律氏後,亦先立皇后胡氏,後又“拜弘德夫人穆氏爲左皇后”(《北齊書·後主紀》)。北周宣帝宇文贇先立皇后楊麗華,“號爲天元皇后”,後因猜忌其父楊堅,“又立天皇后及左右皇后,與後爲四皇后焉”,再加上稍後增設的“天中大皇后”,最後竟然“五皇后”(《周書·皇后傳》)並存。這些都與孫皓的多立皇后有着直接的淵源關係。故陳壽批評孫皓“嫡庶不分,閨庭錯亂,遺笑古今,殃流後嗣”(《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評》)。

 二、不立皇后

漢制,除皇帝早夭或在位時間太短外,皇帝均須冊立皇后。如昭帝劉弗陵,年僅十一歲,便冊立皇后上官氏。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卻有一些皇帝不立皇后。這是魏晉南北朝皇后制度的又一個突出變化。這一變化最早創始於東晉元帝司馬睿。司馬睿嫡妻爲虞孟母。虞氏以貌美得寵,永嘉六年(312年)病故。司馬睿稱帝后,爲表示對她的尊寵,追諡“敬皇后”(《晉書·后妃傳下》),此後便沒有再立皇后。

自司馬睿創設先例後,至南朝時期,不立皇后的現象不斷出現。如宋武帝劉裕嫡妻臧愛親,義熙四年(408年)病故,劉裕稱帝后,追諡“敬皇后”(《宋書·武帝紀下》),不再冊立皇后。又齊武帝蕭道成嫡妻劉智容,泰豫元年(472年)病故,蕭道成稱帝后,追諡“昭皇后”(《南齊書·皇后傳》),梁武帝蕭衍嫡妻郗徽,永元元年(499年)病故,蕭衍稱帝后,追諡“德皇后”,梁簡文帝蕭綱嫡妻王靈賓,太清三年(549年)三月病故,蕭綱即位後,追諡“簡皇后”(以上皆見《梁書·皇后傳》),均沒有再立皇后。梁元帝蕭繹亦不立皇后。

當然,不立皇后並不意味着取消皇后,而是要把皇后名號空置,不讓任何一位嬪妃生前成爲皇后。這種做法不僅符合禮制,而且比多立皇后也更爲有效。

表面上看,東晉、南朝皇帝不立皇后的原因多爲尊崇原配。史載蕭衍不立皇后,更認爲其夫人郗徽性妒,死後亦作祟逼迫武帝--“後酷妒忌,及終,化爲龍入於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涌。於露井上爲殿,衣服委積,常置銀鹿盧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後。”(《南史·后妃傳下》)其實不然。儘管考慮到東晉、南朝不立皇后者多爲開國皇帝,其原配夫人與他們也確曾相濡以沫,並或多或少做出過貢獻--如臧愛親,史載劉裕執掌東晉朝政時她極力配合,“器服麤素,不爲親屬請謁”(《宋書·后妃傳》);劉智容與蕭道成結婚後,史載亦“嚴正有禮法,家庭肅然”(《南齊書·皇后傳》)--我們基本可以認同他們都不忘結髮之情,但這卻顯然不是主要原因。別的不說,僅從這些皇帝的性生活來看,不立皇后便非但沒有妨礙他們廣納嬪妃,反而使之擺脫了皇后的限制,更加自由地發泄性慾。這一點,我們只要翻翻有關東晉、南朝的史書也就可以明白。以東晉、劉宋嬪妃制度爲例,《宋書·后妃傳》便明確記載:“晉武帝採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爲三夫人,位視三公。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是爲九嬪,位視九卿。其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餘仍用晉制。”再如南齊,《南齊書·皇后傳》雲:“六宮位號,漢魏以來因襲增置,世不同矣。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爲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爲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爲散職。”甚至就在梁武帝不立皇后並標榜“務先節儉”之時,史書亦記載其“長秋曠位,嬪嬙之數無所改作”(《梁書·皇后傳》)。可見不立皇后實際對他們的淫慾了無影響,所謂尊崇原配多半是一個藉口而已。

更重要的是,不立皇后還使得這些皇帝擺脫了嬪妃爭立的煩擾,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外戚專權的局面。由於他們都基本上是把皇后名號追諡給已故夫人,且繼承曹魏制度,追贈其父兄(弟)的官爵僅具有象徵意義,如虞孟母,父親早卒,其弟虞胤僅任爲散騎常侍(參見《晉書·外戚傳》),而臧愛親、劉智容和郗徽,其父均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參見《南史·后妃傳》),這與兩漢皇后大多“定策幃帟,委事父兄”(《後漢書·皇后紀上·序》)形成了鮮明對比,因而也就從源頭上限制了外戚勢力的膨脹,儘管這對他們的嬪妃多少有些不公和殘酷。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睿、劉裕等人之所以不立皇后,除了尊崇原配並博得不忘舊情的美名外,這恐怕就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誠然,晉元帝不立皇后,以及梁簡文帝不立皇后,還可能與他們的特殊處境有關。衆所周知,司馬睿雖然號稱“中興”,但他能夠建立東晉王朝,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南渡士族尤其琅邪王氏的支持。所以元帝在位期間,對王導、王敦兄弟曾特別倚重,以至於朝政大多爲王氏執掌。如《晉書·王敦傳》記載:“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翼,以隆中興。時人爲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故這種情況下,像元帝不立皇后便可能是有着外在的壓力,抑或還有難言的苦衷。但即便如此,避免外戚分權也應該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只不過元帝無可奈何而已。再就簡文帝來說,他的處境更糟。在位期間,受制於叛將侯景,實際上就是一個傀儡。誠如史家所言:“太宗(簡文帝)幼年聰睿,……及養德東朝,聲被夷夏,洎乎繼統,實有人君之懿矣。方符文、景,運鍾《屯》、《剝》,受制賊臣,弗展所蘊,終罹懷、愍之酷,哀哉!”(《梁書·簡文帝紀·史臣曰》)而不立皇后,顯然也對侯景的擅權有利。

至於梁元帝蕭繹,之所以不立皇后,則主要是對原配夫人不滿。如《南史·后妃傳下》記載:“元帝徐妃諱昭佩,……以天監十六年十二月拜湘東王妃,生世子方等、益昌公主含貞。妃無容質,不見禮,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爲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也可能是忙於戰亂,姑且視爲特例。

歷史怪象:魏晉南北朝民間爲什麼流行一夫多妻 第2張

三、幾點結論

總結魏晉南北朝的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可以得出如下幾點認識:

首先,多立皇后,或不立皇后,其主要原因都在於排除外戚勢力。如前所述,儘管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還有比較複雜的緣由,但二者卻都有裁抑外戚的明顯意圖,這就充分說明壓制外戚纔是其中主要目的。而所以要壓制外戚,則顯然是吸取了兩漢外戚專權的歷史教訓。兩漢時期,外戚專權連綿不斷,不僅統治黑暗,甚至導致王朝傾覆,釀成了極其慘痛的悲劇。以東漢爲例,史書便總結說:“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終於陵夷大運,淪亡神寶。”(《後漢書·皇后紀上·序》)這對於繼起的三國曾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所以魏文帝纔會斷言“婦人與政,亂之本也”,並嚴厲規定:“自今以後,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而東吳皇后潘氏,僅以孫權病危詢問呂后臨朝之事,便被警覺的近臣或嬪妃勒死--“權不豫,夫人使問中書令孫弘呂后專制故事。侍疾疲勞,因以羸疾,諸宮人伺其昬臥,共縊殺之,託言中惡。”(《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及至西晉,由於惠帝昏愚,賈皇后又專斷擅權,終於引發八王之亂,這就更使統治者認識到外戚專權的危害和惡果,也促使他們採取各種措施來排除外戚勢力。多立皇后,或不立皇后,實際就是這些措施的兩個突出事例。

其次,就效果而言,多立皇后對於壓抑外戚的作用明顯不如不立皇后。因爲多立皇后實際是以增加外戚的方式來削弱原來的外戚,這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外戚專權問題,而且還往往造成更大的朝廷內亂。更何況,即使原來被立爲皇后的外戚受到某些削弱,他們的勢力也大多沒有消除,一旦時機成熟,就會東山再起。楊堅就是一例。他在宣帝宇文贇死後,便利用外戚身份迅速掌權,並最終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加之多立皇后與禮制嚴重衝突,除了昏君和暴君,絕大多數皇帝都不可能採用這種做法。其作用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而不立皇后,則是通過減少外戚來防止外戚專權。它在具體操作中還嚴格限制外戚的官爵,禁止外戚輔政,不僅從根本上避免外戚專權,同時也有效降低了外戚的權力、地位和名望。再加上其他相關措施,這就極大地排除了外戚勢力。從東晉、南朝來看,除了東晉褚太后和陳朝柳太后(柳太后,名敬言,宣帝皇后,後主即位,尊爲皇太后。據《陳書·皇后傳》記載,由於“後主病瘡,不能聽政,其誅叔陵、供大行喪事、邊境防守及百司衆務,雖假以後主之命,實皆決之於後。後主瘡愈,乃歸政焉”。)曾臨朝聽政外,在這一時期也確實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而且即便是太后臨朝,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專權。以“聰明有器識”的褚太后爲例,她在哀帝、廢帝和孝武帝年幼時稱制,曾重用名臣謝安,委政權臣桓溫,並善於平衡朝中各派,且諸帝成年後便立即歸政(參見《晉書·后妃傳下》)。這與北魏馮太后和胡太后的專權顯然是大相徑庭。

再次,多立皇后或不立皇后也體現了不同的統治方式和文化特點。從多立皇后看,除了始作俑者的孫皓,其餘均爲十六國和北朝的皇帝。他們都是漢化的少數民族,而且不是暴君就是昏君。故儘管他們在多立皇后時曾引經據典,但實際上卻根本不把中華傳統禮儀放在眼裏。以宇文贇爲例,武帝宇文邕在位晚年便特別詔減後宮,認爲“劉、曹已降,等列彌繁,……本由嗜慾之情,非關風化之義。朕運當澆季,思復古始,無容廣集子女,屯聚宮掖。弘贊後庭,事從約簡。可置妃二人,世婦三人,御妻三人,自茲以外,悉宜減省”(《周書·武帝紀下》)。根據“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宇文贇至少也應該有所收斂。但他繼位後卻仍然多立皇后,廣納嬪妃,沒有絲毫顧忌。可見他們完全是爲所欲爲,根本不受傳統禮儀的約束,更不考慮後果。這就充分暴露出他們迷信武力、忽視統治方法和文化建設的缺陷。反之,從不立皇后看,則均爲東晉、南朝皇帝,甚至大多是開國皇帝。他們雖然也有專制、殘暴和荒淫的一面,但在如何設置皇后上卻始終堅持中華傳統禮儀,既注重形式,也考慮效果,體現了統治經驗的總結、豐富和發展,並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漢族文化的先進。

最後,從歷史影響來看,多立皇后的現象後世基本消失。除了民間在某些特殊地區仍有多妻的孑遺(參見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真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5頁),目前所能看到的便只有元順帝冊立高麗人奇氏爲“第二皇后”(《元史·后妃傳一》)的記載。這說明,經過歷史的檢驗,多立皇后的做法已經被統治者拋棄。而不立皇后的事例則在後世反覆出現。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唐以後,除了肅宗張皇后在生前曾被冊封爲後,從代宗一直到昭宗,其間所有皇后實際均爲死後追贈(參見《舊唐書·后妃傳下》、《新唐書·后妃傳下》。其中德宗王皇后,冊封當日即死)。這種事例的大量出現,顯然也是吸取了唐朝前期武則天和韋氏、楊氏等外戚專權的教訓,從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唐朝後期何以沒有外戚專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