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南蠻軍隊爲什麼不來救援?

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南蠻軍隊爲什麼不來救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收服南中,深得南中民心,爲何蜀漢滅亡時,不見南中來救援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的歷史上,諸葛亮平定南中,收服孟獲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但是,在蜀漢滅亡的時候,劉禪面對鄧艾的魏軍,卻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那麼,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諸葛亮收服的南中的蠻族軍隊,爲什麼不來救援呢?

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南蠻軍隊爲什麼不來救援?

一、諸葛亮收服孟獲與善後措施。

在夷陵之戰後,由於戰役的失敗,蜀軍主力損失慘重。這樣,劉備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隨之減弱,各種叛亂也隨之而來。這中間也有東吳的推波助瀾,他們給那些叛亂頭目封官晉爵,許諾種種好處。因此,劉備只得親自鎮守永安,而李嚴和諸葛亮則四處撲滅叛亂,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

在這些叛亂中,屬南中的叛亂最爲嚴重。諸葛亮對此也十分重視,他爲了保證平叛的成功,專門訓練新軍,做了一年的準備。在出發的時候,他的手下馬謖向他建議,要採取攻心戰術,心戰爲上,兵戰爲下。諸葛亮十分欣賞馬謖的建議,欣然採納了它。

諸葛亮在平叛的過程中,尤其重視收服當地蠻族的首領孟獲。這是因爲孟獲這個人很有才能,也深得當地百姓的信任。如果收服了孟獲,就能夠保證當地的平安。於是諸葛亮與孟獲交手,將他七擒七縱,徹底讓孟獲心服口服。孟獲親口對諸葛亮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至此,諸葛亮對南中的平叛行動才宣告大功告成。

在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他針對當地的具體情況,採取了“即其渠帥而用之”的方式。並不派外人來統治當地,這樣就收取了當地的民心。不過,這種方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當地百姓攝於諸葛亮的威德,是不會造反的。有弊的一面則是蜀漢政權對當地的控制力較差,容易出現意外情況。

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南蠻軍隊爲什麼不來救援? 第2張

不管怎麼說,在諸葛亮的時代,南中還是對蜀漢政權十分效忠的。史書說,南中地區向蜀漢輸送了大批戰略物資,使得蜀漢“國以富饒”。同時,南中招募的健壯青年組成了著名的“無當飛軍”,在北伐戰爭中由著名戰將王平統帥,屢建奇功。

二、孟獲爲何不救劉禪。

那麼,當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打敗諸葛瞻率領的蜀軍中央直屬軍隊後,爲什麼沒有看到孟獲前來增援呢?這是因爲,此時的蜀漢,已經與諸葛亮時期的蜀漢完全不同了。

首先是孟獲在當時早就見不到史書記載了。在當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三十年了,孟獲就算還活在世上,也是一個年邁的老人了。他想要率領軍隊來救援劉禪,也會力不從心。而且,我們也沒有看到史書上記載,有劉禪和孟獲之間的來往。孟獲心服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禪。劉禪對孟獲沒有什麼恩德,孟獲爲什麼要來救援他呢?

其次,南中也無力來救援劉禪。我們看三國的歷史,就會發現,吳蜀兩國對少數民族的方針。由於戰爭的消耗,以及佔據區域的狹小,經濟的落後,吳蜀在實力上遠不如魏國。尤其是在人口方面,由於曹魏對昔日佔領區採取人口遷移政策,使得吳蜀兩國佔領的都是一片無人區域。爲了解決人口問題,兩國都把目光投向了少數民族區域。

吳國採取的方式是武力征服,抓捕少數民族人口。在《三國志諸葛恪傳》中,就描寫了這種情況。而蜀國採取的方式則要溫和一些,那就是招募少數民族人員。在組成“無當飛軍”的時候,諸葛亮就將軍隊和他們的眷屬一萬多戶遷移到了蜀中。這樣一來,既補充了人口,又減少了南中叛亂的隱患,一舉兩得。

可是,這同時也削弱了蜀中的實力。在劉禪直轄的中央軍隊被諸葛瞻帶到綿竹,遭到鄧艾毀滅性打擊的時候,南中原本就虛弱的軍隊,根本就指望不上。與其指望南中的增援,還不如等姜維的蜀軍主力支援更靠譜一些。

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南蠻軍隊爲什麼不來救援? 第3張

第三個原因就是南中也並不是蜀漢的一片淨土。我們看《三國志》中的記載,南中並不是大家認爲的,在諸葛亮平叛後就安定下來了。在《李恢傳》中,就記載了在諸葛亮回師後,南中復叛的情況。是在李恢的討伐下,纔再次平定了南中。

而在《張嶷傳》中寫的更是露骨。在諸葛亮平叛回師後,南中的太守都被重新反叛的夷人殺了兩個。是張嶷擔任太守後,才平定了當地的叛亂。後來張嶷致力於當地的建設,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張嶷在跟隨姜維北伐時戰死,南中的百姓聽說後十分悲痛。

我們從這些歷史的記載,就能夠感受到南中並非是一片淨土。一個對蜀漢沒有多強的向心力的地區,怎麼可能會出現自願支援劉禪的軍隊呢?

三、劉禪的選擇。

我們從劉禪的選擇,也能夠印證上面的分析。當時劉禪和臣子進行商議的時候,大家一共提出了幾個方案,一是投奔東吳,一是逃往南中,一是投降。而堅持投降觀點的譙周,對奔吳和逃亡南中都進行了批駁,最終說服了劉禪,勸他投降了。

其實劉禪本意並不想投降,他到最後一刻還是想逃亡南中。他認爲南中險阻,還可以將蜀漢政權苟延殘喘下去。而譙周說的不能逃亡南中的理由,則針對了劉禪想法的要害。譙周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說服劉禪的。

一是人心已變,現在逃亡南中,恐怕到半路上就會人員逃散。劉禪根本就到不了南中,反而還會遭遇不測。二是蜀漢對南中地區的控制力差,平時不要求他們貢獻,南中還出現反叛現象。現在勢窮力竭去南中,南中肯定會反叛。三是即便是南中接納了劉禪,劉禪在南中住下,要求當地對自己供奉,當地負擔不起,還是要反叛。四是劉禪可以去南中,而魏軍也會去南中,在魏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劉禪在南中是難以生存的。

在譙周的勸說下,劉禪最終放棄逃亡南中的方案,向魏軍投降。而在譙周的這些勸說劉禪的理由中,最打動劉禪心靈的,就是南中必然會造反這一條了。由此可見,南中在蜀漢政權中的真實情況,想要那裏派兵救援劉禪是根本不可能的。

結語:

在鄧艾偷渡陰平,打到成都城下時,劉禪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地步。當時南中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前來救援劉禪,倒是劉禪考慮如何去投奔南中。但是,在譙周的勸說下,劉禪放棄了這個想法,向鄧艾投降了。

這是因爲,當年在諸葛亮南征時投降的孟獲,這是即便沒死,也是一個垂暮之年的老人了。他是根本不可能率領軍隊來援的。而且南中的青壯年,在諸葛亮時代就已經基本被遷移一空,組成了蜀軍的主力軍隊。剩下的部落,還經常發生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南中既沒有領頭人,也沒有軍隊可以來救援劉禪。連劉禪到達南中,也難以保證劉禪的安全。這也是劉禪最終投降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