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百科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在戰勝後對瓜分世界的計劃,三個主要國家分別是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1945年,軸心國被徹底擊敗。

簡介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戰爭聯盟,以德國、日本、意大利3個國家爲中心。英法的綏靖政策爲軸心國的成立鋪平道路,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更以東歐版圖尤其是出賣捷克爲誘餌,慫恿德國進攻蘇聯。蘇聯則於1939年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應對,以瓜分波蘭緩和蘇德關係。1940年7月希特勒發出“第16號元首指令”準備執行登陸英國的“海獅行動計劃”(後並未實施),8月不列顛空戰展開,9月軸心國成立。11月蘇聯希望藉與軸心國加入意願,而避免東歐和西亞的戰事,但德國早有“新秩序”計劃即後來的“軸心國世界瓜分協商”前身,將猶太人和斯拉夫人視爲低等種族應對其財物與國土予以掠奪,並透過快速擴張的戰爭來實現新世界秩序,尤其是希特勒認爲英國受猶太人掌控,蘇聯則斯拉夫民族衆多,軸心國對兩者必然發動進攻,與蘇聯當時的理念有諸多衝突,所以希特勒後來對蘇聯談判中所提出的要求不予回覆,談判最終因爲德國入侵蘇聯而破局。軸心國間的聯盟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後正式瓦解。

背景

隨着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日本在戰爭中不斷推進,軸心國成員皆認爲要就戰後勢力分佈問題展開談判。而瓜分世界的計劃主要分爲德國和日本瓜分亞洲、德國和意大利瓜分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瓜分非洲以及德國和日本瓜分北美洲。

亞洲

在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和日本於1941年12月11日全部向美國宣戰後,德國和日本開了一個祕密會議。大島浩代表日本向歐洲兩個主要的軸心國提出了在亞洲的領土要求。於12月15日日本向德國提交了一份瓜分亞洲的草擬軍事協定,協定建議德日把亞洲劃分爲兩個區域,分別由德國及日本統治,並且以東經70度線作兩國的國界。這條邊界延伸自鄂畢河的北極河口,一直南下霍斯特附近,並且在拉傑果德附近的印度洋作終點。

德國最初不喜歡這個建議,這是因爲德國認爲這樣會侷限了自己的發展,另外日本曾多次違背德國的意願,其中包括日本拒絕在德國入侵蘇聯之時配合德國在遠東入侵蘇聯,另外日本也沒有截斷美國經海路到蘇聯的補給線。

在亞洲的領土劃分後來由德意志國防軍軍事經濟辦公室進一步修改。軍事經濟辦公室對邊界的修改全因東經70度線會將一些經濟上互相依賴的地區分開。因此軍事經濟辦公室將這些區域合併,並修改了部分邊界。後來軍事經濟辦公室決定依現有的國界劃分領土,因此德國和日本計劃的邊界將會變成由伊朗東部邊界、阿富汗北部邊界、中國西部邊界以及葉尼塞河組成。德國這樣劃分邊界其目的是爲了在日本進攻德國時能夠以易守難攻的西伯利亞來阻止日本的攻擊,以及將庫茲涅茨克劃入境內,來提供大量的鐵。

雖然德國最終接納了此方案,但是希特勒認爲德軍要跨過烏拉爾山來攻擊蘇聯的亞洲部分是相當困難的。

中東和東亞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百科

  哈吉·阿明·侯賽尼和希特勒(攝於1941年12月)

在軸心國預計蘇聯將會戰敗後,希特勒便開始計劃擴大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的範圍。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決定行動的第一步就是由土耳其進攻蘇伊士運河,以及由高加索地區進軍至巴格達和巴士拉。德國亦計劃利用中東獨立情緒來協助其計劃推行。德國的最終目標就是佔領阿富汗和伊朗後,進攻印度。

在軸心國瓜分中東的計劃中,德國將會把累範特的統治權轉交意大利,而剩餘的地區則建立一些傀儡政權另外居住於中東的猶太人均會被轉移至集中營,並最終遭殺害。

在土耳其方面因位於一個樞紐地帶,因此希特勒希望得到土耳其的支持,另外土耳其在歷史上一直都與俄羅斯敵對,因此德國希望利用這一點來與土耳其結盟,並獲得其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好處。爲了讓土耳其願意和德國合作,德國指出土耳其在未來能擁有與德國內等的地位,並且能獲得高加索地區和中東的一些領土。

歐洲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百科 第2張

  計劃的大德意志帝國領土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 軸心國瓜分世界的計劃歷史百科 第3張

  巴巴羅薩行動的進攻計劃

德國欲在歐洲推行一個名叫“新秩序”的政策。德國在早很已開始策劃“新秩序”,但到了1941年,希特勒才公開宣佈“新秩序”的計劃。

“新秩序”旨在於歐洲建立一個泛日耳曼主義的國家,並籍佔領東歐大片領土來提供足夠“生存空間”予日耳曼人居住。另外,猶太人及斯拉夫人均被視爲低賤的種族,並將會遭殺害及奴役。

波蘭和西歐

德國對佔領波蘭和西歐的計劃主要分爲三步。第一步,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確保蘇聯不會在德國實施佔領波蘭和西歐的計劃期間攻擊德國。其次,進軍西歐和北歐諸國。而第三步則是佔領英國。起初,德國有意說服英國保持中立,但丘吉爾拒絕了。因此,德國決定入侵英國。最終,英國戰勝。因此,德國失敗統一波蘭和西歐。

在德國佔領波蘭和西歐的計劃中,德國並沒有意願將西歐全部國家納入德國的領土中。相反,德國有意建立一些傀儡政權。而在德國的統治下,所有組織將會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由政府監管的組織。

在法國方面,希特勒決定將法國北部大片領土納入德國領土中,籍以邊緣化法國,並維持德國的優越性。另一方面,拉丁歐洲諸國將會被統一,並形成一個完全由德國統治的傀儡政權。而英國則得到一些較好的待遇。雖然英國要成爲一個傀儡政權,但英國仍能保持其國土完整,且部分殖民地名義上仍處於英國的統治之下。

 德國

在德國的計劃中,其中一項就是建立一個面積龐大的“大德意志帝國”。希特勒有這麼一個計劃,全因其相信德國人需要更多生存空間所致。這個大德意志帝國包括現今的德國、低地國、中歐、大部分東歐和大部分北歐地域。

 東南歐

在東南歐,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均爲德國的衛星國家。而黑山和阿爾巴尼亞則爲意大利的衛星國家。另一方面,希臘正處於德意共管的狀態。主要來說,巴爾幹半島的內陸領土均爲德國的勢力範圍,而沿海地區則爲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東歐

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正式入侵蘇聯。其計劃的目的是爲了徹底摧毀大敵蘇聯。另一方面,希特勒亦認爲斯拉夫人是低劣人種,故欲奪取蘇聯領土供“高等”的德國人居住。另外,蘇聯豐富的天然資源亦是德國進攻蘇聯的原因之一。在德國佔領東歐後,東歐將會被納入大德意志帝國,直接爲德國統治。受德國統治的斯拉夫人將受到不平等的對待。

 北歐

在北歐,主要的軸心國爲德國和芬蘭。在瓜分北歐方面,挪威早已被德國佔領,而瑞典亦在德國吞併的計劃之中。因此,作爲德國衛星國的芬蘭只能獲分配在芬蘭東面的俄羅斯領土。

北美洲

在德國方面,希特勒希望美國能在德國完成統一歐洲前保持中立。於1941年春,希特勒指出要德國入侵西半球就如同要入侵月球般,只會在夢想中出現。

德國認爲美國如新德國之友等的親納粹運動在德國入侵北美洲計劃中並沒有起任何作用,因此在1935年已停止對這些組織的援助。但是,美國土著則爲軸心國所重視。軸心國希望能夠利用美國土著,通過宣傳來打擊羅斯福政府。而作爲回報,德國也答應將所有原本屬於美國土著的土地歸還給他們。

在瓜分北美洲的計劃中,東部加拿大和東部美國均會爲德國所統治,而阿拉斯加、西部美國和西部加拿大則會爲日本所統治。在美國本土上,德國和日本的領土可能會以洛磯山脈一帶作緩衝區。

非洲

非洲在歐洲軸心國眼中的地位不大。希特勒亦曾說過:“要在統一歐洲後,殖民政策才能順利推行”。因此,非洲的戰爭一直以來都只集中在接近歐洲的北非。而在瓜分非洲的政策中,德國除了有意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殖民地外,還有意統一整個非洲。

在軸心國瓜分非洲的計劃中,佔非洲面積1/3的北非將會歸意大利統治,而中非則會變成德國的殖民地。另外,南非部分則會變成一個名爲阿非利堪國的傀儡政權。於1940年初,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宣稱德國將會收復所有失去了的殖民地。

大洋洲

在大洋洲方面,雖然德國曾在戰前擁有一些島嶼,但這些島嶼均在德國戰敗後被轉至日本手中。因此,德國在大洋洲的影響力很低。相反,日本當時已擴張至印尼,非常接近大洋洲,並且擁有不少太平洋島嶼。再者,大洋洲位於德日在亞洲的邊界以東,即應歸於日本。因此,德國決定將大洋洲劃入日本的未來領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