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胡亂華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曹魏篡漢沒多久,很快,司馬氏又篡了魏。對於司馬氏來說,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他們想改變士族門閥控制朝政的問題。曹家能篡漢,司馬家能篡魏,那其他士族門閥,同樣可以如法炮製篡晉。

怎麼防止這一天的到來呢,司馬家的應對方法,就是復古走分封制,把國家權力掌握在自己一家人的手裏,不相信外人。更荒唐的是,他們爲了防止皇家血統流入其他家族,進而導致因爲分封皇族,讓權力旁落其他豪族之中,司馬家選擇近親結婚繁衍後代。

晉朝復古實行分封制的後果,則是災難一般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讓帝國的精銳毀於一旦,導致胡人趁虛而入,最終造成了更慘烈的五胡亂華。在八王之亂之前,夷狄根本不足爲懼。三國曹魏時期,隨便一個地方豪強武裝,都可以擊敗胡人軍隊。(比如三國中實力一般的公孫瓚,就讓胡人聞風喪膽。)但是八王之亂之後,華夏對夷狄,開始從攻,轉向了守。晉朝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司馬家可以說是華夏千古罪人,全是一羣弱智當皇帝。

八王之亂令西晉元氣大傷,在此期間,北方的胡族開始蠢蠢欲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支是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政權。

劉淵所在的部落漢朝時已經歸順中原朝廷,他們自稱是漢朝皇帝的外孫,因此冒名姓劉。

公元304年,劉淵自立爲漢王,史稱後漢政權,起兵叛晉。後漢軍隊於公元309年兩次進攻洛陽,成爲西晉朝廷的巨大威脅。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東海王司馬越生前,曾與後漢軍隊多次交手,意圖解除其對西晉統治的威脅,但未能成功就去世了。

公元311年,司馬越死後不到半年,劉淵之子劉聰派兵攻下洛陽,俘獲了晉懷帝。後漢軍隊佔領洛陽後,大肆燒殺搶掠,太子、宗室、大量官員百姓死於這場動亂。由於這些事件大部分發生在晉懷帝永嘉年間,所以史稱永嘉之亂。

公元313年,劉聰毒死晉懷帝,西晉遺老官員扶植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登基,史稱晉愍帝,他也是西晉的最後一位皇帝。公元316年,後漢軍隊攻陷長安,西晉徹底滅亡,北方地區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匈奴人劉淵和劉聰父子執掌的後漢政權直接葬送了西晉王朝,開啓了五胡亂華的歷史,國家再度由統一走向分裂。

主導者之一劉聰在攻下長安後不久就去世,他手下的大將紛紛自立爲王,爭奪地盤,其它野心勃勃的部族也陸續建立政權,冒出了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國家。

其中勢力較強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支胡人政權,以及前趙、後趙、前燕、前秦等十六個政權,所以這一時期被統稱爲五胡十六國時期。

這段時間,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百姓被野蠻奴役和殘殺,民生經濟大受破壞。

期間北方曾出現過短暫的統一局面,氐族出身的前秦皇帝苻堅東征西討,將華北收於囊中。但苻堅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大敗而歸,被反叛的部將殺死,北方又重回動亂,直到後來北魏時才歸於統一。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第2張

五胡亂華的禍首當屬匈奴人劉淵。但劉淵之所以能侵擾中原,是八王之亂給了他機會

早在八王之亂期間,成都王司馬穎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邀請劉淵帶領匈奴兵協助打仗,並封劉淵爲北單于,也就是北方匈奴的首領。

在征戰期間,劉淵認識到中原兵力空虛,司馬氏家族骨肉相殘,正是趁虛而入的好機會,於是自立爲王,起兵反叛。

劉淵建立的匈奴政權借中原內亂之機興風作浪,甚至攻打西晉國都洛陽,而西晉的國力被八王之亂大大削弱,整個國家終於斷送在匈奴人手裏。

從這段歷史來看,骨肉相殘,必然導致王朝滅亡,古今中外都沒有能夠逃過這個規律的。

東晉的建立:權力被門閥士族把持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直接導致北方民衆大量死於饑荒和戰亂。爲了避亂,大批士紳百姓渡過長江,從中原遷徙至南方。據史料記載,南下的人數多達百萬,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南遷的高潮,史稱“衣冠南渡”。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第3張

西晉滅亡後,公元317年,鎮守南方的琅琊王司馬睿被擁立爲帝,繼承了晉的國號,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司馬睿成爲東晉的第一個皇帝——晉元帝。

東晉的統治自建立伊始,就根基不穩。這是因爲司馬睿能稱帝有賴於幾大門閥士族的支持,特別是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兄弟。

司馬睿上臺後,軍政大權依然掌握在王氏手中,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從晉元帝時期開始,東晉就形成了門閥政治的獨特格局,即幾大士族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甚至只是士族手中的政治工具。

這導致有野心的權臣很容易架空皇帝,甚至起兵反叛。

東晉初期,就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和蘇駿之亂,這兩位手握兵權的重臣因不滿皇帝削弱自己的權力,帶領手下人馬謀反,兩次攻破都城建康,朝廷付出了很大代價才平息叛亂。

王敦和蘇峻之亂後,朝政大權又落入大將桓溫手中。桓溫自負才能過人,漸漸起了不臣之心,爲了給自己攫取更多政治資本,他決定率軍進行北伐,收復北方喪失的國土。

桓溫共進行了三次北伐,前兩次,桓溫的大軍連戰連捷,收復了北方大部分土地,甚至佔領了西晉的首都洛陽,希望政府和世家大族都可以遷回洛陽。

但是此時,世家大族都已經在江南建立了莊園,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他們害怕回到洛陽之後,桓溫會再次利用手中的軍權挾持他們,因此紛紛拒絕。

在第三次北伐時,桓溫的軍隊由於軍糧耗盡,不得不退回江南,北伐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第4張

在此期間,桓溫的聲望權勢一度達到頂峯,令東晉皇帝和很多世家大族大爲忌憚。

北伐失敗之後,桓溫爲了挽救自身的威望,震懾權貴,廢除了對他不滿的皇帝司馬奕,擁立會稽王司馬昱爲新帝。同時,他還啓用了一個深爲賞識的年輕人——謝安。

謝安出身名門,既有政治才能,又爲人機變靈活,和飛揚跋扈的桓溫保持着良好的關係。桓溫本以爲,謝安可以幫助自己繼續把持東晉朝政,排除異己。

但是,謝安外圓內方,用了很多迂迴的手法側面牽制桓溫的專權圖謀,比如桓溫逼迫皇帝賜他無比尊貴的九錫之禮,謝安就代表朝廷一直拖延,直到桓溫病死。

桓溫死後,謝安被任命爲尚書僕射,執掌朝政。不久後,東晉王朝迎來了一次巨大的危機。由氐族人苻堅創立的前秦政權已經統一了華北地區,他們決定向東晉發兵,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政權。

淝水之戰:東晉少有的一次全勝

公元382年,已經統一華北的前秦皇帝苻堅召集文武大臣,提出自己的主張,想要親率大軍,一舉消滅東晉,讓羣臣加以討論。很多大臣都反對苻堅出兵,他們認爲東晉雖然內部鬥爭嚴重,但是前秦軍隊勞師遠征,東晉又佔據了長江之險,因此,獲勝的機率非常低。

可是苻堅一意孤行,開始從平民之中徵兵,每十個人中就要有一個出來當兵。

公元383年7月,苻堅任命自己的弟弟苻融爲前鋒都督,自己親率徵集的八十餘萬大軍攻打東晉。 不過,在這八十餘萬大軍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漢族老百姓,他們的祖先也都是西晉王朝的子民,他們本來就不願意作戰,因此,根本沒有旺盛的戰鬥意志。

反觀東晉王朝,當他們面對八十萬來勢洶洶的敵軍,這一次,東晉王朝內部的世家大族,倒表示出了前所未有一致抗敵的決心。這些世家大族有自己的利益考慮:如果前秦軍隊消滅了東晉王朝,那麼,他們在江南的莊園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因此,紛紛支持東晉軍隊進行迎戰。

謝安訓練了一支精銳的“北府兵”,派自己的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等人帶領八萬軍隊禦敵,最終與前秦軍隊在位於安徽省壽縣附近的淝水展開決戰。

苻堅勞師遠征,害怕打拉鋸戰,需要速戰速決。前秦軍隊率先在淝水的西岸佈陣,隨後,東晉軍隊也在淝水東岸擺開了陣勢。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第5張

謝玄派人前去對苻融說,你們孤軍深入,沒有太多的糧草可以支撐,不如我們速戰速決,你們軍隊暫且後退,讓我們晉朝的大軍渡河到淝水西岸,我們一決雌雄。

苻融同意了這一建議,於是命令軍隊向後退卻,可誰曾想,前秦的軍隊都是臨時徵調的士兵,本來就無心打仗。一聽說向後退軍,霎時間軍隊大亂。

這一下正中了謝玄和謝石等人的計策,謝石立即命令東晉大軍渡河,並放箭射殺前秦士兵。

這時,有人大喊一聲:“秦兵敗了”。前秦士兵更加害怕,紛紛逃跑。東晉軍隊立即上前剿殺,就連苻融也被砍成了肉泥。東晉最終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前秦,鞏固了東晉政權。

這一戰就如同三國時的赤壁之戰,值得後世銘記。

但是,一場勝利並不能挽救東晉王朝的命運。淝水之戰後,謝安、謝玄相繼去世,世家大族結黨營私,在江南地區兼併土地,爭奪資源,朝政日益腐敗。

公元399年,朝廷強徵基層士族名下的佃戶服兵役,引發民變,最終發展成孫恩、盧循領頭的大型農民起義。

在農民起義的潮流下,東晉走向滅亡。

公元399年,代表基層地主和農民利益的孫恩等人帶領一百多民衆起兵,很快就發展到數十萬人,佔據了江東八郡,許多東晉地方官員和世家大族子弟被殺,朝野震盪。

孫恩起義軍聲勢浩大,一度打到建康城下。

公元402年,朝廷派北府兵將領劉裕出兵鎮壓,擊敗孫恩,孫恩最後投海而死。但這場起義卻沒有結束,孫恩餘衆推選其妹夫盧循爲新首領,轉戰南方,佔領了廣州作爲根據地。

公元410年,盧循趁劉裕率兵北伐,後方空虛之機,再度進攻建康。朝廷只好再次召回劉裕和其對陣。最終,盧循兵敗潰逃,起義被鎮壓。但這場起義歷時超過十年之久,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受到波及,門閥士族遭受沉痛打擊,加速了東晉的滅亡。

五胡亂華時期,東晉爲什麼會被劉裕篡位取代? 第6張

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劉裕表現突出,再加上他北伐有功,陸續收復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從胡人手中奪回長安、洛陽,掃清了西蜀等割據勢力,劉裕的威望越來越高。

公元418年,劉裕被封爲當朝相國,次年又被加封宋王爵位,站在了東晉的權力巔峯,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

公元420年,劉裕逼晉恭帝禪位,自己稱帝,改國號爲宋,史稱劉宋政權。東晉從此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東晉之所以最後被劉裕篡位取代,實在是兩晉時期爭權奪利、篡權的事情發生得太多了,司馬家族造下的罪孽,最後落到了子孫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