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日本對徵韓論的主要觀點分別是什麼樣的 相關的發展及影響如何

日本對徵韓論的主要觀點分別是什麼樣的 相關的發展及影響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要觀點

吉田松陰

早在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吉田松陰就主張以講“信義”的名義屈從歐美,同時侵略朝鮮半島和中國。1855年與美俄簽訂友好條約後,他說:“我與美、俄的媾和既成定局,不可由我方斷然背約,以失信與夷狄。必須嚴定章程敦厚信義,在此期間蓄養國力,割據易取的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土地作爲補償。”

木戶孝允

明治政府最早提出“徵韓論”的是木戶孝允。1868年12月,他向輔相巖倉具視提出侵略朝鮮半島的建議,把朝鮮看作“保全皇國的基礎,將來侵略進攻之基本”,而“往朝鮮派遣使節,問彼之無禮。彼若不服時,宣佈罪狀,攻擊其國土”,並和軍務官副知事大村益次郎等研究了具體的行動計劃。次年,明治政府遣使攜帶國書往朝鮮,被以國書“不合體例”爲由拒絕。這次出使,名義上要與朝鮮打開國交,實際是爲侵略朝鮮半島製造藉口。木戶、巖倉等人到1871年出國訪問爲止,一直在討論和擬定侵略朝鮮半島的計劃。

日本企圖侵略朝鮮半島,是爲了轉移國內人民的不滿情緒,更是爲與列強爭奪東亞、進一步侵略中國製造跳板。

宗義達

1868年4月,對馬藩主宗義達向政府建議:朝鮮正與外國滋生糾紛,日本切不可失“先發制人”之良機,如能確立“思威並行之規模,統御之術得其法”,則朝鮮“數歲之後將如日本外府”。至於日朝交涉時,如朝鮮仍然“抱守向來偏固之風習及鄙陋之舊規”,辜負“皇國厚愛眷顧之厚意”,甚至“萬一有非禮倨傲之惰況”發生,政府當可斷然採取“赫然膺懲”的行動,以免危及“將來之功業”。

木戶孝允

與此同時,日本總裁局顧問木戶孝允也致函副總裁三條實美及巖倉具視,其中寫道:“使朝鮮再納入皇國版圖,建立從前日本政府之地位。”

發展

1869年12月4日,日本政府採納木戶孝允建議,派遣“徵韓”派佐田白茅等三人到朝鮮,並下達了調查任務,如,朝鮮與清廷關係、內政是否紊亂、有無適宜軍港、軍備情況,其軍事意圖昭然若揭。1870年佐田白茅等三人向政府報告朝鮮情況。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採納了,外務省綜合三使者報告,向其提出的方案,派外務大丞柳原前光、少丞花房義質出使中國談判建交與通商事宜,另派外務少丞吉田弘毅等三人赴朝刺探國情,並再次遞交遭拒之國書。然對朝外交難有明顯進展。因此,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決定改弦更張,於1872年8月把駐朝鮮釜山的草樑倭館轉歸外務省直接管理。到了1873年,圍繞者立刻發動徵韓還是等待時機這一問題,政府內部分爲兩派:一派是巖倉具視、大久保禮通、木戶孝允,另一派是西鄉隆盛、板垣退助、副島種臣。兩派的爭執以一場大政變(西南政變)的發生,西鄉隆盛等徵韓派退出政府而告終。

“徵韓論”之爭, 並不能歸結徵韓派與反徵韓派之爭。恰恰相反, 雙方所爭的不是徵韓與不徵韓的大原則問題, 而是對徵韓的時機把握的策略問題。所以, 所謂“徵韓論”之爭, 只不過是“徵韓論”者內部的急徵派與緩徵派之爭而已。事實上,“徵韓論”之爭雖然暫時告一段落, 但明治政府對外侵略擴張的既定方針並未改變。

日本對徵韓論的主要觀點分別是什麼樣的 相關的發展及影響如何

影響

明治維新後興起的“徵韓論”無疑對日本的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維新元勳西鄉隆盛因此造反,釀成西南之亂。伊藤博文被刺殺,都與此有關。

韓國這時又處於風雨飄搖的時候了,又迎來日本,大院君與兒媳閔妃間矛盾激化,1882年,大院君將閔妃黨羽逮捕,日本軍隊做亂,幸好時任大清國駐韓交涉通商大臣的袁世凱手中有兵權,將日本軍殺退,救出了大院君。到了明治43年,韓國終於被日本吞滅,改爲朝鮮,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歷史相關

白村江海戰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朝鮮半島的新羅日益強大,唐新聯軍滅百濟,日本中大兄皇子剛剛平定國內蘇我氏的叛亂,就難免驕傲自大起來,於是以支援百濟爲由,發動侵略朝鮮半島的戰爭,對抗唐新聯軍。663年,中日關係史上第一次戰爭——白村江海戰爆發,日本大敗虧輸,中大兄皇子也威望受損,此後的1000多年中,日本沒有再對朝鮮半島用兵。

白村江海戰後,日本方面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加緊了向唐朝的學習,中日關係非但沒有惡化,反而日益親密,可見日本真的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

萬曆朝鮮戰爭

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功業可謂達到了頂點,興起了吞併朝鮮的念頭。1592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年),明朝政局動盪,豐臣秀吉召集了15萬大軍入侵朝鮮,戰爭歷時7年,起初進展順利,連下漢城,平壤,開城三大都城。豐臣秀吉甚至揚言要遷都北京,由日本天皇統治中國。然而,作爲宗主國的明朝應朝鮮國王的請求也投入戰爭,豐臣秀吉被迫和談。但不久和談就破滅了,戰爭繼續,名將李成樑之子李如鬆假和談爲名,小西行長大敗,在碧蹄館遭遇日本小早川,發生慘戰(戰果中日史料有重大差別),戰爭打來打去互有勝負,到了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八月,豐臣秀吉去世,留下一子秀賴和其母澱君。遺命召回在韓日軍,石田三成傳了他的遺命,戰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