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勾踐是哪個朝代的人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是哪個朝代的人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勾踐(本名姒鳩淺,別名菼執,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夏禹的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促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遷都琅琊,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因其“臥薪嚐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爲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人物生平

  初嘗敗績

  勾踐即位後稱王,吳王闔閭乘機攻越。越國派犯了死罪的人排成三列走到吳軍陣前,高聲呼喊後拔劍集體自殺,越軍趁吳國軍隊觀看的時候猛攻,於槜李大敗吳軍,闔閭被射傷了指頭,不久後因傷重而死。闔閭臨終遺囑其子夫差:“必毋亡越!”夫差即位爲吳王之後,勵精圖治準備攻越報仇。句踐不聽范蠡勸阻,倉促下搶先出兵攻吳,在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大敗。吳軍佔領越都會暨,將句踐圍困在會稽山。范蠡建議句踐用卑辭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句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句踐採納了這一建議,一面準備死戰,一面派文種向吳王求和,用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並獻上美女西施。夫差在伯嚭勸說下與越國議和,率軍回國。句踐向越國臣民下詔罪己,然後去吳國給夫差作奴僕,親嘗糞便,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獲釋放回越國。

  臥薪嚐膽

  勾踐回國後發誓復仇滅吳,臥薪嚐膽 ,休養生息,重用范蠡、文種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史記·貨殖列傳》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又說:“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一年,越國向吳國進貢蒸熟的種子,使第二年吳國大飢,削弱了吳國的國力。

  滅吳國及稱霸

  前482年,句踐趁夫差北上黃池爭霸,趁虛而入,攻入吳都姑蘇,殺吳太子。夫差返國後被迫向句踐求和。不久,句踐再次攻吳。句踐二十四年(前473年),越軍圍困吳都三年後終於破城。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句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 。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爲霸主。

勾踐是哪個朝代的人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越王勾踐:春秋最後的霸主

  軼事典故

  成語

  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wò xīn cháng dǎn),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原意指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後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勾踐是哪個朝代的人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第2張

  越王勾踐與臥薪嚐膽

  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tù sǐ gǒu pēng),出 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原意指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鳥盡弓藏

  鳥盡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原意指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shí nián shēng jù shí nián jiào xùn),出自《左傳·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爲沼乎!”,指軍民同心同德,積聚力量,發憤圖強,以洗刷恥辱。

  

  簞醪勞師

  春秋時,秦穆公伐晉過雍州,來到河邊,準備勞師,卻只存酒一盅,於是投酒於河與將士共飲。真所謂“一瓶之醪傾而三軍之衆悅”,輕易便收買了軍心,鼓舞了士氣。

  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所敗。懷着強烈的報仇復國慾望,勾踐在越國採取了一系列治國安民強兵的措施。酒,在勾踐自勵圖強,雪恥復國過程中發揮了奇特的作用。春秋時期,酒爲上層貴族所專用,君王是牧養子民的,爲了表示關心子民,常常賜酒於民,以酒對子民進行感情投資。戰爭使越國人口銳減,爲了報仇雪恥,《呂氏春秋·越語》中有勾踐用酒獎勵生育的記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孩,兩壺酒,二豕”(生男孩者獎兩壺酒和一隻狗;生女孩的則獎兩壺酒和一頭小豬。)待到十年之後,兵強馬壯,藏糧千倉,便興師伐吳。

  師行之日,百姓紛紛來到紹興城南,進獻美酒犒勞三軍。但酒不夠分配,勾踐效法秦穆公投酒河中,與軍民迎流而飲,於是士氣百倍,一舉滅吳。勾踐投酒的那條河,就是紹興城南的“投醪河”又稱“勞師澤”。

  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前一句講得是項羽,項羽破釜沉舟,最終以少勝多,大敗秦軍,成了上將軍。後一句講的是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報了會稽之恥。

  句踐姓氏相關

  有關句踐的姓氏是什麼,有多種說法:

  羋姓說

  據三國時代孫吳的學者韋昭的《國語》注:“句踐,祝融之後、允常之子,羋姓也。《鄭語》曰:‘羋姓夔越。’《世本》亦云:‘越,羋姓也。’” 另外,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裏引《世本》說:“越,羋姓也,與楚同祖。” 而《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熊渠)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孫詒讓《墨子間詁》提出句踐之越國或爲越章王之後裔,而童書業對此有詳細考證 。以上說明句踐可能與楚國是同宗共祖,因而與楚國王室一樣是羋姓。

  姒姓說

  據《史記·越世家》:“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吳越春秋》也認爲“至少康,恐禹跡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也就是說,句踐是夏禹的後代,而夏禹的姓氏是姒,所以句踐可能是姒姓。

  彭姓諸稽氏說

  曹錦炎從三個角度考證越王的先祖是祝融八姓之一,屬於彭姓諸稽氏 。

  一:《宣和博古圖》著錄有一件越王鍾,越王名“者旨於睗”,傳世的同人所作青銅器還有一支矛,三把劍。1959年安徽淮南市發掘的戰國墓中也出土了帶有“越王者旨於睗”銘文的戈,者旨於睗即諸稽於睗,被學術界公認爲句踐之子鼫與。曹錦炎指出“諸稽”爲氏,“於睗”爲名,《越絕書》作“與夷”爲“於睗”的同音通假字,《吳越春秋》作“興夷”的“興”則是“與”的訛字,諸稽於睗正符合我國古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習慣。其次,越國有諸稽氏,《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爲質於吳”,《國語·吳語》則作:“乃命諸稽郢成於吳”就是證據。

  句踐後裔記載

  句踐身後的越國諸王

  關於句踐去世後,其王位的歷代繼承者,中國古代史書的說法各異,有的是同人異名,有的是世系前後不同。現列之於下:

  司馬遷《史記》:“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末代)。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紀年》:“於粵子句踐卒,是菼執。次鹿郢立,六年卒”(《史記》原文“子王鼫與立”注);“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爲盲姑,次朱句立”(《史記》原文“王不壽卒”注);“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三十五年滅郯,三十七年朱句卒”(《史記》原文“王翁卒”注);“翳三十三年遷於吳,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子錯枝爲君。明年,大夫寺區定粵亂,立無餘之。十二年,寺區弟忠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無顓八年薨,是爲菼蠋卯”(《史記》原文“子王之侯立”注)。司馬貞還說:“蓋無顓後乃次無彊也,則王之侯即無餘之也。”

  《越絕書》:“句踐子與夷,時霸。與夷子子翁,時霸。子翁子不揚,時霸。不揚子無疆,時霸,伐楚,威王滅無疆。無疆子之侯,竊自立爲君長。之侯子尊,時君長。尊子親,失衆,楚伐之,走南山。親以上至句踐,凡八君,都琅琊二百二十四歲。無疆以上,霸,稱王。之侯以下微弱,稱君長。

  越國亡後的遺族事蹟

  司馬遷《史記》的說法:《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越王被楚國所滅後,“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爲王,或爲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復以搖爲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另外,在《史記‧東越列傳》裏又說到:“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裴駰“集解”引徐廣說騶,一作“駱”)司馬遷把戰國時代及秦漢時代中國東南沿海及東越部族的君長,視爲句踐的後代。

  對《史記》說法的存疑:有學者對於《史記》說法亦有所保留。如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引樑玉繩的說法:“其實句踐非禹苗裔,而甌閩非句踐種族,《通志‧氏族略》引顧氏譜雲句踐七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亦不足信,葢越是羋姓,見《國語》。閩,東越蛇種,見《索隱》引《說文》,不得強合爲一,而高祖所封之海陽矦搖、無餘,同名二王,又不可曉。”

  根據《姓氏考略》所記載,越王句踐之裔、無疆之次子蹄,封於烏程(今浙江湖州南二十里)歐餘山(今升山)之陽,後代便以地名爲氏,後有歐姓、歐陽姓、歐侯姓。

  歷史評價

  墨子:“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范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司馬遷:①“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②“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彊。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勾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

  王朗:“勾踐欲廣其御兒之疆,馘夫差於姑蘇,故亦約其身以及家,儉其家以施國,用能囊括五湖,席捲三江,取威中國,定霸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