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保元之亂在哪一年 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保元之亂在哪一年 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保元之亂(ほうげんのらん)是平安時代末期由於皇位繼承問題和攝關家內訌,於保元元年(1156年)7月在平安京爆發的政變。

後白河天皇和崇德上皇相互爭鬥,最終崇德上皇戰敗,武家勢力亦由此介入日本政治角逐,爲隨後的武家政權建立延續奠定了基礎。

 主要經過

首先,這一時期的皇位繼承出現了問題。永治元年(1141年)12月7日,鳥羽法皇逼迫藤原璋子(待賢門院)之子崇德天皇退位,讓位與藤原得子(美福門院)之子體仁親王(後來的近衛天皇)。體仁論輩分應爲“皇太子”,然而讓位的詔書中卻爲“皇太弟”。按規矩,天皇的弟弟即位,退位後的上皇無法開設院政,這就使得崇德上皇倍感不滿。

保元之亂在哪一年 保元之亂平治之亂

次年,待賢門院因詛咒美福門院的嫌疑被迫出家,崇德院的外戚閒院流德大寺家的勢力消退。另一方面,閒院流三條家、中御門流、村上源氏的公卿逐漸倒向藤原得子及其堂兄弟、被稱爲鳥羽法皇第一寵臣的藤原家成,政界由此分爲待賢門院派和美福門院派。

久壽二年(1155年)7月23日,近衛天皇駕崩。朝廷召開會議討論繼位的人選,參加會議的公卿有久我雅定(源雅定)、三條公教等人,均與美福門院淵源頗深。衆人合力決定由美福門院的另一個養子守仁親王,即崇德院四弟雅仁親王之子繼位。但由於守仁親王年幼,無法越過還在世的父親雅仁親王繼統;而且如果守仁立即登基,在其成年之前一旦發生鳥羽法皇駕崩的情況,作爲上皇的崇德院便有可能成爲實權的掌控者。爲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便決定先由守仁親王的生父雅仁親王登上皇位,是爲後白河天皇。

新體制成立後,後白河天皇與藤原忻子、守仁與姝子內親王的聯姻相繼舉行。忻子出身於待賢門院及賴長夫人的孃家德大寺家;姝子內親王是美福門院的女兒,同時也是統子內親王(待賢門院之女、後白河天皇同母姐)的養女。這被認爲是修復待賢門院派和美福門院派之間的裂痕、同時瓦解支持崇德和賴長勢力的行動。

另一方面,是攝關家的內訌。攝關家曾在白河院政下遭受冷遇。鳥羽院政開始後,藤原忠實之女泰子(高陽院)成爲鳥羽上皇的妃子,攝關家便恢復了元氣。作爲關白的藤原忠通因爲尚未生有繼承人,於是遵父親藤原忠實之命迎異母弟賴長爲養子。但是康治二年(1143年)藤原基實出生後,忠通希望將攝關的地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忠通由此與父親忠實、弟弟賴長髮生對立。後來,因爲宮中攝關家各女子冊立后妃的衝突,忠實、賴長與忠通的對立已經進入無法修復的階段。

1156年5月,鳥羽法皇病倒,7月2日,駕崩,此時事態急轉直下。“上皇左府同心發軍,欲奉傾國家”的流言在京都散佈開來。後白河天皇派手下親信開始突襲崇德一派的家產及軍兵集結。藤原忠實與賴長被逼上梁山。

7月9日深夜,崇德上皇與少數親信逃出鳥羽田中殿,進入統子內親王位於洛東白河的御所。“上下成奇、親疏不知”,此行十分祕密,崇德上皇隨即期待爭取北面武家中有最大兵力的平清盛和其他貴族階層的支持。被打上謀反人烙印的賴長爲了得到舉兵的正當性,決心擁戴崇德。

崇德上皇沒有等來平清盛的支持。7月11日凌晨,清盛率領的三百多騎佔領二條大路,義朝率領的二百多騎佔領大炊御門大路,義康率領的一百多騎沿着近衛大路向東行進,在寅時(凌晨4點左右)),與崇德上皇一派的戰鬥打響。後白河天皇與神鏡劍璽一起移駕高鬆殿旁的東三條殿,源賴盛率數百兵力把守。

根據《保元物語》,崇德上皇一方擁有擅長弓箭的源爲朝,其在弓箭上的武藝,後來被負傷的大庭景義稱讚爲“吾朝無雙之弓矢之達者也”。平清盛軍中的將領藤原忠直、山田是行因此犧牲,義朝軍也因死傷超過五十人,被迫撤退。又據《保元物語》,白河北殿門前也發生了激烈爭鬥,根據推測,應該是隔着鴨川的拉鋸戰。

天皇看到戰事久攻不下,隨後投入賴政,重成,信兼作爲援軍。源義朝獻出一計,火攻藤原家成官邸,藉助風勢,大火延伸到白河北殿,崇德上皇一方軍隊被徹底擊敗,上皇和藤原賴長逃竄後不知所蹤。得知藤原賴長敗北的藤原忠通從宇治逃亡到奈良。

隨後上皇率領手下武士俱投降。23日,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贊岐。這是繼藤原仲麻呂之亂中淳仁天皇的淡路配流後,時隔400年再次發生天皇或上皇的配流事件。此後崇德再也沒能踏上京城的土地,於8年後的長寬二年(1164年)逝世。

 歷史影響

保元之亂是古代國家內部矛盾與腐朽事實的總爆發,顯示了舊體制的瓦解變爲不折不扣的事實,同時也展示了參與動亂的武家的勢力之優越性。當時的人們說,保元之亂後成了武家的天下,今天的歷史學家肯定了這一點,即保元之亂後開始了武家時代和中世。但這並不是說,武家政治已經成熟到在保元之亂後能取代公家政治;而公家政治的傳統勢力,仍然存在,而且還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