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叻幣價值 叻幣怎麼讀

叻幣價值 叻幣怎麼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叻嶼呷國庫銀票,俗稱叻幣(英語:Straits Dollar),是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文萊在英殖民地時期,由英殖民政府所發行的貨幣。發行單位是叻嶼呷政府(即海峽殖民地),使用年限爲1826至1939年。1939年,英殖民政府發行新貨幣馬來亞元來取代叻幣,但華民間有時仍然沿用“叻幣”來指稱當地的貨幣。

海峽殖民地貨幣

按照1845年的海峽殖民地發行的第一硬幣是銅的1/4,1/2和1分面值。他們被東印度公司發行,並沒有承擔他們在那裏使用的跡象。同樣面額的第二個問題是由英屬印度政府在1862年生產的。這些的題詞:“印度 - 海峽”。

叻幣價值 叻幣怎麼讀

1871年,銀幣在海峽殖民地的5,10和20分的名義發出,其次是銅的1/4,1/2和1分,而白銀50分1886年銀元,首次鑄造在1903年。

在新加坡出版1904年8月24日海峽殖民地政府憲報有3頁專刊,由當時的總督約翰·安德森爵士包含以下公告: 從1904年8月31日,英國,墨西哥和中國香港的銀元將不再是法定貨幣,並會被新引進的海峽殖民地銀元所取代。

這一行動的目的是爲與在該地區流傳着其他銀元,特別是英國的貿易美元相比創造新叻幣單獨的交換價值。當時的想法是,當交換價值已較其他銀元顯著分歧,那麼當局將其釘住英鎊在該值,因此,把海峽殖民地直到金匯兌本位制。當叻幣達成了兩項先令四便士(2S 4D)兌英鎊的價值不相上下。

幾年之內,銀價迅速上升,如使叻幣的銀價值比黃金交換價值更高。爲了防止這些銀元被融化,新的更小的銀元在1907年發出了降低銀含量。相同的故事在菲律賓的同時發生。最後1/4分硬幣於1916年發行的銀元在1926年上次流通,與50分,生產於1921年結束,其餘的硬幣生產一直持續到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