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屯田制?魏蜀吳三國爲什麼都要屯田

什麼是屯田制?魏蜀吳三國爲什麼都要屯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什麼是屯田制?魏蜀吳三國爲什麼都要屯田

屯田是讓士兵耕種田地,說白了就是軍隊從事農業生產。當然,屯田包括像招募士兵一樣招募百姓種地,但在三國時期,這種屯田和軍隊直接屯田性質差不多,因爲這既需要按軍隊的方式進行管理,又需要有軍隊對這些人進行保護。三國時期的魏蜀吳,雖然形式不同,制度設計也不盡一致,但三個國家卻都有屯田。三國是個爭戰時期,幾乎年年都在打仗,戰事頻仍的時候,軍隊幾乎連個休整的時間都沒有,爲什麼他們還要拿出士兵來搞屯田呢?

先看看三國屯田情況

最早實行屯田的是曹操,時間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這件事不僅在《武帝紀》當中有記載,有一個做得好的典農官還爲此而封侯,後來在魏文帝時期還被追加諡號,可謂是把他當作大功臣來對待。這個人叫任峻。魏國的屯田發端於一個叫做棗祗的人,他早期的職務是東阿縣令,後來任職羽林監,是他最早在潁川設立了屯田機構。曹操看到了這件事情潛在的巨大作用,就任命任峻做了典農中郎將,由他招募百姓到許昌郊外屯田,當年就收穫了百餘萬斛糧谷。有了這個示範,曹操下令在各郡縣和各諸侯國都設置田官,數年內就達到了糧倉充盈。正因爲如此,《任峻傳》說“曹魏軍旅和國庫的富饒”,是“從棗祗這兒開始,到任峻那兒最終形成”。曹操因爲任峻功高,封他爲都亭侯,還升爲長水校尉這樣的榮譽高官。任峻死於建安九年,同一時期能被封爲都亭侯的,除了諸夏侯曹,只有二荀賈詡這些人。

東吳的屯田沒有魏國這般規模,大概也沒有魏國這種制度化程度,但他們只是沒有國家級別的“軍墾農場”而已,其屯田的範圍同樣遍佈轄區。陸遜二十一歲時任海昌屯田校尉,也就是說,東吳最遲在公元202年就有了屯田。呂蒙進攻皖縣有功,孫權除了任命他爲廬江太守,還獎勵給他尋陽屯田的六百人。這些都說明,東吳是存在着屯田制,可能在郡縣範圍內還比較普遍。

蜀漢國的屯田也是散見於各種記載當中。建興十二年(公元234),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和司馬懿對陣,駐紮在武功的五丈原。“諸葛亮時常憂慮糧草接濟不及,使自己的意願難以實現,因此分兵開展屯田,作爲長期駐紮的打算。”還有就是姜維的“避禍沓中”。姜維上奏後主想殺黃皓,劉禪不同意,姜維只好駐兵在外,要求“在沓中種麥子,以避免在京城內被迫害”。這種事情雖然是姜維避禍的藉口,但說明蜀漢國有這種政策制度,否則,提出這種要求不但不會“避禍”,反而還會成爲他人攻擊的靶子。

那麼,三國時期爲什麼各國都要實行屯田呢?這是與戰亂造成的糧食極度匱乏和區域內有大量的閒置土地有關。

什麼是屯田制?魏蜀吳三國爲什麼都要屯田 第2張

根據《魏書》的記載,自遭受荒亂,糧食就一直缺乏。等到各地起兵,都不能做一個常年的打算,沒有吃的了,就四處搶掠,吃飽了,就把剩餘的丟棄,這種在流離中瓦解,沒有敵人進攻就破散的隊伍不可勝數。像袁紹在河北,軍人要採摘樹上的桑椹吃,袁術在江淮地區,軍人要取食水中的河蚌充飢。至於普通百姓,更是發生人吃人現象,最終造成了統治區域內一片蕭條。實際上,這種情況在戰爭中表現的也非常充分。呂布奪取了曹操的兗州,曹操回兵想要奪回,兩家已經是你死我活的陣勢,不可能有妥協的餘地,但就是因爲都沒有了糧食,雙方只好罷戰。官渡之戰,袁紹失敗,曹操並沒有緊跟着追擊進入河北,實際上也是糧食難以爲繼。諸葛亮的北伐,幾次都是因爲糧食供應而不得不放棄。正是因爲這種狀況,曹操纔會認爲:安定國家的方法,在於兵強糧足,秦國以優先發展農業兼併天下,漢武帝以屯田安定西域,這是先代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於是下令實行屯田,在各州郡設置屯田的官員。實行屯田的效果是明顯的,魏國在實行屯田的當年,只是在許縣就收穫了糧食百萬斛。說曹操後來能夠消滅羣雄,掃平天下,都是因爲實行屯田制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得來,這話雖然有點兒太滿,但在征伐中不需要長距離運糧,軍隊不用擔心糧食問題從而穩定軍心,卻是奪取勝利的基本保證。屯田帶來的好處,無疑是曹操的優勢之一。

當然,屯田的基本條件是要有大片的閒置土地。爲什麼天下會有那麼多土地閒置呢?這就是戰亂造成的嚴重後果。

屯田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糧食養兵,但是這個好處別人也不會看不到,到時候諸侯們紛紛效仿,那麼只會造成戰役的規模加大,戰爭死亡的人數更多。這也是趙揚最擔心的。

戰爭中,糧食,是征戰的物質基礎。要保證糧草供應,發展農業生產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同時,在中國古代,一些戰爭,往往持續時間很長,甚至能夠陸陸續續的達到幾十年。爲了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能夠得到長期而穩定的糧食生產供應,更有必要建立一定形式的糧食生產基地。而這種糧食生產基地,最好建在距離交戰區域不遠的地方,這樣才能夠保證因爲僱傭民夫搬運糧食而導致損耗在路上的糧食減少。而這種方法,就是屯田。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爲主。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後 ,在國土西陲進行大規模屯田,以給養邊防軍,這就是邊防屯田。

屯田有時又被稱爲營田,原意是屯田以兵,營田以民。實際上,歷代不少營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也多采用軍事編制,所生產的糧食主要也是供軍需。屯田是強制人們耕種官地。曹魏、元、明的屯田兵有特殊的軍籍,世襲服役,地位比較卑下;漢、唐、宋的屯田兵只是編入軍隊的民戶,身份與屯民及普通百姓無何差異 。剝削形式大體有3種:①勞役地租。多是屯官給工具、種子,集體勞作,收穫除供屯戶食用外,全部交官。唐、宋屯田多屬此類。明、清的漕運屯田,也是一種勞役地租。②分成制實物地租。曹魏屯田,用官牛的,其收穫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對半分。西晉初年和前燕的屯田,用官牛的,官八私二;用私牛的,官七私三。③定額實物租。西漢在西北的屯墾,每畝租4鬥。屯田的成績與歷代屯田的政策密切相關。大致說來,凡是設置屯田的朝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績比較顯著,隨着封建統治者日趨腐朽,剝削日益加重,屯田勞動者大批死亡或逃散,倖存者怠工,屯田也就逐漸變質瓦解。

什麼是屯田制?魏蜀吳三國爲什麼都要屯田 第3張

漢朝末年的黃巾起義,遭到了朝廷的強力鎮壓,由此帶來的也是對起義者的大規模殺戮,相應的,也就是起義軍人數多的地區人口急劇減少。董卓獨攬大權後,有步驟地開展了篡漢行動,他的軍隊,在京城周圍對百姓肆意屠殺。這也引起了關東諸侯的強烈反對,於是起兵共同討伐,董卓爲了避其鋒芒,遂將皇帝和都城遷往長安。在遷移過程中,董卓將洛陽城一把火燒盡,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幾乎成爲一片廢墟。董卓死後,他的部將李傕等人攻進長安,因爲爭權又互相攻擊。他們互相殺伐一連進行了幾個月,長安及其周邊的三輔地區也幾乎成爲一片白地。這種亂兵屠殺百姓的事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諸侯間的征伐,導致百姓遭殃使人口銳減的事例同樣不勝枚舉,像長期圍城造成城內大半人餓死,引水灌城,破城後再屠城等,都有造成一地荒無人煙的狀況。就當時全國的情況來說,情況是非常嚴重的。漢獻帝回到洛陽,連飯都吃不上,曹操爲此將其遷往許昌,而這個新都竟然也需要屯田。另外就是諸葛亮,打仗的時候竟然還會有地方屯田,可見全國已經嚴重到什麼程度!

有了安國強軍的需求,有了大片閒置土地這個基本條件,屯田這種最有效的生產方式也就勢在必行了。

這種屯田制帶來的好處是十分明顯的,用曹操的話說就是:“因此大田,豐足軍用”。又因爲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所以他纔會“摧滅羣逆,克定天下”。曹操這話絕對不是信口說說的,最早興起魏國屯田的棗祗,因爲死得早,沒有得到封爵,曹操不但給他的兒子追加封爵,還檢討說給他的封號實在是太晚了。到了三國鼎立時期,屯田這種制度建立的好處更加明顯,戰爭雖然還在繼續,但基本上沒有因爲糧食問題而逼迫戰爭的停息。這就是魏國皇帝曹丕要給任峻追加諡號的原因所在吧。有人可能要說,蜀國的諸葛亮不是因爲糧食問題而兩次北伐撤兵嗎?但諸葛亮的北伐糧食問題,更大的原因在於運輸。當然了,吳蜀兩國,戰爭的密度、強度都要比魏國差一些,因此他們的屯田的規模和制度建設也要差一些,這也是需求決定了屯田的組織形式。

屯田制在三國時期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爲什麼在平常時期很少採用呢?這就是戰時和平時的區別吧。在戰時,這種組織形式容易形成集中統一的優勢,容易應對戰時的複雜形勢。而在平時,這種形式又不便於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形成因人而異的不同結果。由此看出,一項制度的建立,必須要符合客觀形勢的需求,不可能始終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