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國都城先後遷都了六次 秦國爲何要變遷

秦國都城先後遷都了六次 秦國爲何要變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秦六遷都城的原因和影響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秦人在西周早期因參與三監之亂被流放到今隴右地區,直至非子邑秦纔開始成爲一支獨立的政治實體,襄公立國後開始向東擴張,都城也從隴右地區遷徙至關中西部。

戰國時期又進一步遷徙至關中中部,秦都城的變遷不僅是秦國發展和擴張的直接反映,也是自然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秦在關中西部的都城

1、德公遷雍

沂渭之會、平陽、雍城三者相距很近,而且研渭之會和平陽爲都時間都很短暫,衆多學者將汗渭之會和平陽視爲臨時性都城,我們可以看到,秦人主觀上是想將沂渭之會和平陽建設成爲正式的都城。

但沂渭之會和平陽的微觀環境不足以進行大規模的都城建設,故秦人放棄了位於河谷地區的汾渭之會和平陽,遷往位於原上的雍城。

秦都城在沂渭之會、平陽和雍城的變遷,不可視爲一般意義上的遷都,而應該視爲秦都城在關中西部地區優化選址的過程,德公、宣公、成公共在位14年,秦國對戎族的戰爭並未取得什麼進展。

秦國都城先後遷都了六次 秦國爲何要變遷

直到秦穆公時期取得了重要勝利,稱霸西戎,就連周天子也派人以金鼓相賀,從此秦人徹底佔據了關中地區,與此同時秦人對雍城進行大規模的營建,經過200年從南向北的不斷擴建,雍城成爲一座規模宏偉、精心規劃、功能齊全的都城。

其結構嚴謹成熟,分爲宮殿區、居住區、作坊區、城防區等,宮殿區爲中心,層次分明,三峙原的離宮別館、祭祀設施和苑囿基本都集中在千河與渭河交匯處東岸不遠處。

這裏不僅曾是周人重要的勢力範圍,還曾是秦先祖非子養馬之地,後雖遷都棟陽和咸陽,這裏仍然是秦人心目中的聖地,過去學者多將三峙原的離宮別館、祭祀設施和苑囿作爲雍城郊區建置加以考證,以突出雍城的“聖都”地位。

這樣既降低了三畸原的重要性,也忽略了三疇原的獨立性,三峙原本身就是一個早在文公遷都沂渭之會時開始營建,經過上百年數位秦國國君建設而形成的獨立的政治、祭祀中心,它的重要性在一定意義上超過了雍城本身,在雍城失去都城身份後,三疇原依然作爲政治、祭祀中心,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

2、遷都咸陽

從交通位置而言,棟陽處在通往東方的大道上,但隨着魏國東遷大梁,河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秦國的首要目標是向東發展爭奪中原地區,而咸陽處在函谷關和武宮兩大道的交叉口上,又可經渭河潛運,爲關中的交通樞紐。

從軍事形勝而言,棟陽地處平原,無險可守,而咸陽山環水繞,臺原和河流構成一道道天然的軍事防線,如溺上、新豐、戲亭、細柳都可作屯兵禦敵重要場所,論其防衛地形條件,整個關中內部無出其右者。

同時遷都棟陽也是爲了擺脫守舊勢力的阻撓,進一步推行變法,咸陽城的規劃與建設也顯示出商鞍變法的思想,咸陽的發展可以分爲戰國時期和秦朝時期兩個時期。

戰國時期咸陽基本侷限在渭北地區,到秦惠文王修建了大量離宮,開始向渭南擴展,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對咸陽進行大規模地改造和擴建,咸陽的範圍更是擴張到整個關中平原,經歷了從諸侯國都到天下帝都的變化。

秦國都城先後遷都了六次 秦國爲何要變遷 第2張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開始對咸陽進行全面的改造,範圍和規模空前擴大,咸陽從諸侯國都轉變爲天下帝都,秦始皇對咸陽的建設是有整體規劃的,從而避免了之前隨意興建宮殿的現象,使咸陽成爲適合秦帝國的帝都。

二、秦都城的數目及遷徙路線

1、秦都城的數目

秦人在一些都城不僅有一座城址,西就有犬丘城(今西山城址)和西新邑(今趙坪遺址)兩座城址,雍城也有從瓦窯頭一帶到馬家莊一帶轉移的過程,咸陽也有從渭北向渭南轉移的趨勢,這體現了秦都城的變遷不僅在宏觀區域有着不斷優化的過程,而且在微觀地貌同樣有着不斷優化的過程。

西周早期,秦人因參與三監之亂被流放到隴右,身份如同奴隸。西周中期,因與犬戎的聯姻關係入駐犬丘城,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邑,西周末年,周戎關係破裂,通過秦仲、莊公兩代人的奴隸,秦人重奪犬丘城,並將都城遷至於此。

究其原因,除了犬丘城本是秦人故地之外,優越的自然條件也是一大原因,犬丘城所在的西漢水流域氣候條件優越,水土資源豐富,主要有河牀、一級階地黃土斜坡組成,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附近還有大量的山地草原,適宜畜牧。

隨着秦國一統步伐的加快,從王國向帝國的轉變,渭北狹小的地帶也不足以都城的建設,開始向渭南轉移,秦始皇在位時更是達到高潮,雖然隨着秦國的滅亡,南移的步伐一度中斷,但西漢長安城正是繼承了這一思想而進行營建的。

2、秦都城的性質

秦都城的變遷則有所不同,秦都城的變遷預示着秦國重心的轉移,秦國從隴右地區發展到關中西部時,就將都城遷至於此,以便於立足此地,從關中西部發展到關中中部時,就將都城再次遷徙,帶有明顯

的進取性和主動性,都城遷徙上具有較強的順承關係,與夏商的主輔都制強調的並存關係並不一致;在張光直“聖都”制度的影響下,潘明娟認爲西垂爲聖都,在此之後的濟、沂渭之會和平陽皆爲俗都,雍城爲聖都,在此之後的徑陽、棟陽和咸陽皆爲俗都,聖都主要發揮着宗教祭祀職能,俗都爲軍事性都城。

從秦都城的性質上說,大致可以分爲“都”與“邑”兩種類型,此前學者將都城作爲單一對象去考察其性質,忽略了其本身性質的轉化過程。

秦國都城先後遷都了六次 秦國爲何要變遷 第3張

西、雍城和咸陽的確在秦都城變遷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們的地位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從“邑”升格爲“都”的,平陽和棟陽雖然爲都時間較短,但在都城建置上

可以稱之爲較爲完備的“都”,秦邑、汗渭之會都城建置不完備,只能稱之爲“邑”,但在秦發展史上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秦都城

1、秦都城的特點

秦大多都城都建有高大的城牆,從而形成了以城牆爲主體,高臺建築爲支點,配套設施齊全的環形防禦體系,在戰爭十分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修築城牆是很普遍的現象。

而秦國從最初建國到一統六國,一直伴隨着戰爭,軍事防禦職能在秦都城的建設中體現的十分明顯。秦公陵區基本都建於城外,且集中在一地,這與其他諸侯國將陵墓建於城內不同。

另外也能看出從“集中公墓”到“獨立陵園”的制度鉅變,並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礎。

2、秦都城變遷的特點

秦最初偏安於西垂一隅,最初爲收復故地犬丘而與犬丘頻發戰爭,立國之後爲獲得岐以西之地,開始不斷東進,都城也隨之東遷,遷都沂渭之會、平陽,定都雍城,標誌着秦人徹底佔有關中西部之地,定都咸陽又顯示出秦人對關東地區領土擴張的願望。

每一次的遷都伴隨着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和擴張,每一次的遷都也是爲了更好地東進和擴張,可以說,秦的發展史就是秦的遷都史,同時又是秦的軍事征伐和擴張史。

秦都城的變遷是區位不斷優化的過程。秦國之所以是春秋戰國時期都城變遷是最爲頻繁,主要是因爲西遷都雍再遷都咸陽,都經過了幾次短暫的遷都之後才完成的。

秦國都城先後遷都了六次 秦國爲何要變遷 第4張

從西到雍,其間經歷了濟渭之會、平陽兩次短暫的遷都,從雍到咸陽,期間經歷了棟陽一次短暫的遷都,這三次短暫的遷都不能視爲一般意義上的遷都,應視爲秦都城在關中西部地區和關中中部地區優化選址的過程。

結語:

秦都城有七都六遷的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和政治經濟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爲了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條件,不斷東遷,從隴右地區遷到關中西部,進而遷到關中中部。

另一方面是因爲都城發展對微觀環境的要求,迫使秦都城在選址上頻繁變動,遷都沂渭之會、平陽和棟陽可視爲秦都城在關中西部和中部區位優化的過程,定都雍城和咸陽則是秦都城在關中西部和中部區位優化後綜合考量的結果。

參考文獻:《史記》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