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趙國遷移過幾次都城?分別是在何時

戰國時期趙國遷移過幾次都城?分別是在何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戰國時期除了齊國,其他六國基本上都有遷移都城的情況。比如魏國在戰國初期定都安邑,也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一帶,到了戰國中期,魏國遷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再比如韓國,三家分晉後,韓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至於三晉之中的趙國,同樣多次遷移都城。

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初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後遷都中牟邑(今河南省鶴壁市一帶),又遷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一帶),趙成侯時期又立邢爲信都(今河北省邢臺市一帶)。對於趙國來說,在戰國的大部分時期,都是以邯鄲作爲都城的。在此基礎上,趙國在和戰國七雄其他諸侯國的較量中,都城邯鄲遭到了三次包圍。在這三次圍攻之中,趙國只守住了一次。換而言之,趙國都城邯鄲曾被兩次攻克。

第一次邯鄲之戰

第一次邯鄲之戰,實際上是桂陵之戰的一部分。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國大軍圍攻趙國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爲魏以精銳攻邯鄲,國內空虛,於是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卻在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伏襲,打敗魏軍,並生擒龐涓。由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桂陵之戰中,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爲古代戰爭歷史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桂陵之戰中,雖然孫臏成功擊敗了魏國大軍,但是,魏國大軍因爲兵分兩路,所以另外一支兵馬還是成功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

戰國時期趙國遷移過幾次都城?分別是在何時

《資治通鑑·卷二》中記載:魏惠王伐趙,圍邯鄲。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中記載: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趙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率軍攻打趙國,包圍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一年後,趙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攻佔邯鄲,趙成侯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與孫臏率軍援救邯鄲,齊軍在桂陵打敗魏軍。到了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將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

第二次邯鄲之戰

對於第二次邯鄲之戰,可謂戰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邯鄲之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在第二次邯鄲之戰前,秦國和趙國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擊敗了趙括,並坑殺了趙國40多萬士卒。因此,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發起了邯鄲之戰,想要一舉消滅已經元氣大傷的趙國。可是,讓秦昭襄王想不到的是,在邯鄲之戰中,趙國上下團結一致,衆志成城,打退了秦國大軍的多次進攻。

在趙國不斷消耗秦軍的背景下,魏國和楚國各自派出大軍支援趙國,從而在第二次邯鄲之戰中重創了秦國。面對魏國、趙國、楚國三國大軍的夾擊,秦軍損失慘重,不僅丟失了大片攻佔的土地,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換而言之,如果秦國可以在第二次邯鄲之戰中取得勝利,那麼秦昭襄王生前就有望實現一統六國的目標,至少有可能消滅趙國這一強敵。

第三次邯鄲之戰

戰國時期趙國遷移過幾次都城?分別是在何時 第2張

最後,就第三次邯鄲之戰,發生在秦滅六國時期。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在第三次邯鄲之戰中,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爲將。也即因爲李牧這位名將被冤殺,導致趙國失去了繼續抵抗秦軍的實力。在此之前,因爲李牧這位戰國四大名將的存在,秦國遲遲無法消滅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中的趙國。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在此基礎上,秦軍南下攻克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都城邯鄲的失守,意味着趙國走向了滅亡。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山東六國基本上都被平定的背景下,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總的來說,在趙國曆史上,都城邯鄲曾被三次圍攻,結果趙國只守住了一次,也即另外兩次的邯鄲之戰中,都以邯鄲被攻克而告終。至於攻克趙國都城邯鄲的諸侯國,分別是魏國和秦國。其中,就戰國初期的魏國來說,雖然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但是,爲了聯合三晉力量來對付齊國、秦國、楚國等大國,所以還是選擇從邯鄲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