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韓國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是爲了什麼?

韓國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是爲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爲何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爲七雄所滅。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因爲種種原因,幾乎都有遷都的情況。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國,曾經定都安邑,後來遷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再比如趙國這一諸侯國,在定都邯鄲之前,先後在晉陽(今太原)、中牟(今鶴壁)定都。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韓國,和魏國、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所以並稱了三晉。

首先,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爲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和魏國、趙國一樣,韓國君主的先祖,曾是晉國的卿大夫。在周朝時期,卿大夫擁有自己的封地。對於韓氏來說,被晉國分封到韓原(今陝西韓城),這可以視爲韓國的第一個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已經沒有實權了,類似於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劉協,只能說是一個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礎上,韓氏需要和魏氏、趙氏等卿大夫爭奪晉國的城池。對於韓原這一都城來說,在地理位置上偏向於秦國,也即不在晉國的核心區域。

韓國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是爲了什麼?

衆所周知,晉國的核心區域,在今山西省一帶,山西省的簡稱也是“晉”。因此,韓氏選擇將都城從韓原遷往平陽。在春秋戰國時期,平陽這一城池,主要位於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平陽依山傍水,又靠近晉國的核心區域,十分有利於跟趙氏、魏氏搶奪資源。在春秋末期,晉國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韓氏、趙氏這三家,所以,韓氏的這一遷都,不僅能夠爭搶資源,也有助於提升自己在晉國內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下出局。

二、從平陽遷往宜陽

公元前424年前後,也即三家分晉的過程中,韓國將都城從平陽前往宜陽,宜陽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相對於平陽,宜陽地處中原的核心區域。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是因爲晉陽之戰後,伴隨着智氏的滅亡,晉國內部已經形成了魏趙韓三足鼎立的格局。換而言之,晉國被徹底瓜分,已經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韓國的當務之急,已經不是爭奪晉國的城池,而是儘快逐鹿中原,在中原的核心區域,也即今河南省一帶站穩腳跟。衆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今河南省一帶地勢平坦,人口稠密,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西周滅亡後,周平王就東遷洛邑,也即遷都到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所以,韓國也選擇遷都到這一區域,有助於獲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韓國後來不在宜陽定都了,不過,宜陽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秦國和韓國就爆發了宜陽之戰。宜陽之戰中,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作戰,最終攻佔中原重鎮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三、從宜陽遷往陽翟

韓國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是爲了什麼? 第2張

到了公元前408年前後,韓國再一次遷都,這一次是將都城從宜陽遷往了陽翟(今河南禹州)。對於陽翟這座城池來說,地處伏牛山脈和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貫穿其中,這無疑是適合定都的地方。在古代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選擇定都在靠近河流的地方,這不僅是爲了獲得水源,也是河流附近的農業條件比較好。在戰國時期,韓國之所以遷都陽翟,原因主要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因爲早在夏朝時期,陽翟就曾是都城,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對於其他城池,陽翟是比較繁華的。

另一方面,或許是更爲重要的原因,因爲陽翟靠近鄭國,在戰國初期,韓國的重要目標就是吞併旁邊的鄭國。韓滅鄭之戰是戰國時期一次重大的兼併戰爭,韓國通過多次進攻消滅了具有悠久歷史的鄭國,國力迅速上升,成爲戰國七雄之一。當時韓國地處黃河中游地區,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發展空間極其有限。對此,韓國只要消滅鄭國,擴大自己的疆域,這樣才能奠定自己戰國七雄之一的地位。反之,如果韓國無法吞併鄭國,也很難繼續和秦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等大國相抗衡。

四、從陽翟遷往新鄭

韓國在近200年內,先後四次遷都,是爲了什麼? 第3張

最後,根據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韓滅鄭之戰最終以鄭國滅亡爲結果結束。對於韓國來說,在消滅鄭國之後,將都城從陽翟遷往新鄭,也即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帶。按照介紹,新鄭市地處秦嶺緯向構造東端,處於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有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地貌。山地和丘陵集中分佈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脈的東部邊緣,主要由陘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組成。

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於陽翟,新鄭作爲都城,具有易守難攻的優勢。況且,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長期定都在新鄭一帶,這讓新鄭這座城池的人口比較密集,農業、手工業也比較發達。從這一角度來看,新鄭作爲都城的條件更加優越,所以韓國最終選擇定都新鄭。總的來說,在200年左右的時間內,韓國先後四次遷都,從而和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秦國、燕國等諸侯國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