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吳蜀兩國都有着自己的發展戰略,那麼誰的戰略更高明?

吳蜀兩國都有着自己的發展戰略,那麼誰的戰略更高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周瑜魯肅,都爲自己陣營提出了發展戰略,誰的戰略更高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的吳蜀兩國,都有着自己的發展戰略。蜀漢的戰略是諸葛亮制訂的《隆中對》,而東吳的戰略則有周瑜的“天下二分計”和魯肅的《榻上問策》。這些戰略都在各自的勢力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麼在這些戰略中,誰的戰略更高明呢?

一、諸葛亮、周瑜、魯肅各自的戰略。

諸葛亮的《隆中對》早就家喻戶曉。在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爲他獻上了《隆中對》的戰略。這個戰略的核心是北抗曹操,東和孫權,逐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先跨有荊益,然後進行戰略休整,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一旦時機成熟後,劉備的軍隊兵分兩路進行北伐。一路由一員上將率領自荊州出發,攻打宛洛一帶。另一路由劉備親自指揮,出兵秦川。在這兩路軍隊的夾擊下,就能夠消滅曹魏政權,實現劉備匡扶漢室,重建漢室江山的理想。

周瑜的“天下二分計”中並沒有劉備集團的位置。在周瑜的戰略中,東吳的主要對手就是曹操。周瑜主張看曹操的行動來決定自己的戰略,如果曹操要對東吳發動軍事行動,就旗幟鮮明地和他對抗,直至獲得最後的勝利。這個戰略在周瑜活着的時候,一直是東吳的指導性戰略。

而魯肅的《榻上問策》則是他和孫權剛剛見面之後,在一次飲宴中的交談。在這次交談中,魯肅闡明瞭自己的觀點,爲孫權謀劃了自己的發展戰略。魯肅先是分析天下的形勢,認爲曹操不可能很快除掉,漢室也不可能復興。因此他建議孫權先攻打荊州,佔領全部長江防線,然後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

吳蜀兩國都有着自己的發展戰略,那麼誰的戰略更高明?

二、三個戰略在現實中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爲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後,對劉備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劉備在曹操南下,劉琮投降後,遭受了長阪坡的慘敗。即便如此,劉備依然沒有放棄《隆中對》的戰略。他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軍,並奪取了荊州的江南四郡,以此發展自己的實力。

在此後,劉備又向孫權借來了南郡。以此爲跳板,劉備又進軍益州,奪取了益州。在此後,劉備在漢中之戰打敗曹操,佔領漢中,實現了他跨有荊益的戰略計劃。但是在劉備轉入戰略休整的時候,關羽在荊州發動了襄樊之戰。在這一戰中,關羽雖然在初期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但是由於遭到孫權的偷襲,關羽被東吳擒殺,荊州丟失。至此,《隆中對》的戰略遭到了破產。

東吳的兩個戰略,則是以軍事統帥的不同有着改變的。在前期周瑜擔任東吳統帥的時候,是按照他的“天下二分”的戰略行事的。在曹操威逼孫權送兒子做人質的時候,明確表明自己的反對意見,不惜和曹操兵戎相見。

在赤壁之戰前,在以張昭爲首的大批人員要求迎降曹操的時候,周瑜再次挺身而出,反對投降曹操。他主動請纓,要求只要五萬人馬就保證破曹。在孫權給了他三萬人馬後,周瑜就義無反顧地走上前線,用火攻擊敗了曹操。

至於說劉備的勢力,周瑜根本就沒有放在眼中。他對劉備勢力的態度就是分化瓦解,吞併爲己用。在赤壁之戰中,他對劉備的態度讓劉備羞愧不已。在劉備前往東吳的時候,周瑜向孫權寫信,建議扣押劉備,自己則趁機吞併劉備的部下。多年後劉備得知周瑜的這個建議,依然感到後怕。

在各個勢力陷入僵局的時候,周瑜向孫權建議奪取益州和漢中。他建議自己和奮威將軍孫瑜一起攻打益州和漢中,然後留下孫瑜守蜀,結好馬超,自己回荊州攻打襄陽。雖然這個計劃遭到劉備的極力反對,周瑜照樣出兵益州。只是因爲周瑜在進軍的途中病逝,才使得這次行動中止。

魯肅的《榻上問策》提出來很早,可是實行的很晚。直到周瑜去世後,這個戰略還沒能實行。這是因爲魯肅提出這個戰略時,還沒有劉備勢力這個因素在內。在周瑜去世後,劉備佔據荊州,成爲了實施這個戰略的最大阻礙。

魯肅本人是聯盟派的主要代表,他以維護孫劉聯盟爲己任,極力穩固聯盟,集中兩者的力量共同對抗曹操。在他的斡旋下,孫權還將南郡借給了劉備。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孫權的實力逐漸增長,對實現《榻上問策》戰略有了堅定的信心。

吳蜀兩國都有着自己的發展戰略,那麼誰的戰略更高明? 第2張

爲了實現《榻上問策》,孫權開始與劉備產生了隔閡。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就向劉備索要荊州,在遭到拒絕後,不惜與劉備兵戎相見,發生了湘水之爭。在魯肅去世後,孫權和接替魯肅的呂蒙一拍即合,決定武力奪回荊州。

他們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方空虛的機會,出兵襲取了荊州,實現了《榻上問對》的“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計劃。不過這樣的行動,使得蜀吳陷入戰爭,雙方打得兩敗俱傷。兩者與坐山觀虎鬥的曹魏,實力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孫權最後雖然建號帝王,可是北向以圖天下的理想再也無法實現了。

三、三個戰略的高下之分。

我們看三個戰略的實行,會發現戰略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的只是戰略是否與實際相符合,實施是否有效果。從這個方面來看,按照實施的難度來說,《隆中對》最難,《榻上問策》次之,“天下二分”之計最爲簡便易行。

周瑜的“天下二分”戰略是憑藉自己的軍事能力和東吳的實力實行的。周瑜的軍事能力很強,他率領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後,曹操對此評價說“孤不羞走”,認爲周瑜的軍事能力確有過人之處,自己的失敗沒有什麼難爲情的。

而周瑜奪取赤壁之戰的基礎是孫權交給他的三萬精兵,按照周瑜的計算,東吳至少可以出動五萬精兵。這些精兵是東吳多年積攢的實力,他們來自當時最出名的精兵之所揚州。正是有了這些精兵,才讓周瑜有了爭奪天下的底氣。

周瑜在世的時候,由於他的軍事能力和精銳部下,使得他的心中根本沒有三分天下的概念。他對於劉備勢力根本不屑一顧,出兵益州的時候根本不理會劉備的反對。如果周瑜不是在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按照他的戰略計劃奪取益州、漢中,從荊州向襄陽發動北伐,整個三國形勢將會是另一個模樣了。

魯肅的《榻上問策》比周瑜複雜一些,如果按照步驟來看,這個戰略分成兩步。它的第一個步驟先要奪取長江上游的荊州,建立以長江爲依託的防線,第二個步驟則是建立自己的政權,向北爭奪天下。我們看這個戰略的實施,實際上只實現了第一個步驟,並沒有實現第二個步驟。

這是因爲魯肅在提出這個戰略時,也沒有考慮劉備集團的因素。而魯肅與周瑜不同,他並沒有周瑜那樣的軍事能力。因此,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孫權和劉備長期懸而未決。最終,孫權武力奪取了荊州,但是這也使得孫劉聯盟破裂,雙方兵戎相見。兩者自相殘殺的結果,使得雙方都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吳蜀兩國都有着自己的發展戰略,那麼誰的戰略更高明? 第3張

在三個戰略中實行最難的就是《隆中對》了。這個戰略方案竟然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跨有荊益,第二個步驟是戰略休整,等待時機,第三個步驟是兩路北伐。這三個步驟環環相扣,如果當中有一個步驟發生差錯,整個戰略方案就難以實現。

結果,這個方案在即便實現第一個步驟後,就發生了差錯。劉備的蜀中主力轉入休整的時候,荊州的關羽卻發動了襄樊之戰。由於整個北伐的時機並沒有完全成熟,關羽的軍隊孤軍奮戰,最終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失敗被殺,丟失了荊州。這樣的失敗,一下子就使得《隆中對》遭到了破產。

這三個戰略實施的難易程度,主要是和東吳和劉備集團的實力有關。東吳在實現這些戰略的時候,有着優秀的軍事統帥,精銳的軍隊和穩固的根據地,自然採取比較直截了當的方式,來實施自己的戰略。

而劉備集團在實行《隆中對》的時候,面臨的卻是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的窘況。這自然使得諸葛亮在制訂戰略方案時,不得不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其實,戰略的第一步跨有荊益,只不過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而已。而這個步驟,東吳實施它的戰略方案時,早就已經解決了。

這就增加了《隆中對》的實施難度。不過我們從實際情況來看,《隆中對》的實施還是比較成功的。如果不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擅自發動襄樊之戰,破壞了整個戰略步驟的話,等到第二年曹操一死,整個天下的形勢將會發生急劇的改變。這個時候再發動北伐,劉備集團就很可能統一天下。從這個情況來看,《隆中對》的戰略在三個戰略中,應該是最有前瞻性,也是最爲高明的。

結語:

周瑜、魯肅和諸葛亮三人的戰略方案各有千秋,但是最高明、最有前瞻性的方案當屬《隆中對》。這是因爲在這些方案實行的時候,劉備集團的實力最弱,處境最爲窘迫。正是在《隆中對》的指引下,劉備的勢力才得以迅速發展。如果不是關羽擅自發動襄樊之戰,破壞了《隆中對》的步驟,劉備集團是有機會奪取天下的。

周瑜和魯肅的戰略方案,實際上沒有考慮到劉備集團的因素。周瑜是因爲擁有卓越的軍事能力,不把劉備集團放在眼裏。而魯肅的戰略則是從自身出發,先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再建號帝王,發動北伐。這個戰略和《隆中對》發生了衝突,埋下了雙方火拼的隱患。

最終,隨着魯肅的去世,他的進取戰略變成了孫權、呂蒙的保守戰略。在東吳以武力奪取荊州後,東吳和蜀漢又在夷陵之戰中兩敗俱傷,最終雙雙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這一切,都是孫權機械的執行魯肅的《榻上問策》造成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