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夷陵之戰勝利之後,東吳爲什麼沒有能力吞併蜀國?

在夷陵之戰勝利之後,東吳爲什麼沒有能力吞併蜀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夷陵之戰勝利後,東吳爲何沒有趁勢滅蜀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的蜀軍先勝後敗,將多年積攢的軍事實力付之一炬。當時東吳挾大勝之威,對劉備進行了窮追猛打。但是,最終東吳也沒能滅亡蜀漢,止步於白帝城下。那麼,在夷陵之戰後,東吳有沒有能力吞併蜀國呢?其實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沒有。這主要是由於以下三大原因造成的。

在夷陵之戰勝利之後,東吳爲什麼沒有能力吞併蜀國?

一、東吳沒有同時應對蜀魏的能力。

其實,東吳不能吞併蜀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實力不足。三國時期,除了曹魏一家獨大,蜀漢和東吳都沒有獨自抵抗其他兩國的實力。蜀漢之所以遭到多次慘敗,主要是因爲他要獨自面對曹魏和東吳的聯盟。本身實力不足的蜀漢,再遭到兩國的夾攻,自然抵擋不住。

在夷陵之戰後,東吳也遭遇了蜀漢的狀況。它雖然打敗了蜀軍,也有趁勢滅亡蜀漢的形勢,卻因爲實力不足無法利用。這是因爲隨着夷陵之戰的勝利,東吳與曹魏的關係急劇惡化。曹丕要求東吳徹底臣服於自己,不再給孫權推脫的機會

孫權向曹丕稱臣,只是爲了給自己抵抗劉備創造機會,他當然不會答應曹丕的要求。這樣,如果魏吳的外交關係破裂,雙方會很快進入戰爭狀態。以東吳的實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擋住曹魏與蜀漢的夾擊。在這種情況下,東吳連自保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滅亡蜀漢了。

在夷陵之戰後,劉備敗退到白帝城。他把此地改名爲永安,親自駐守了下來。劉備在永安整頓兵馬,重新組織了一支軍隊。孫權聽說此事,感到十分害怕,趕快派使者去向劉備請和。劉備由於兵力損失太大,再加上國內局勢不穩,自身有病,這才答應了孫權的求和。

我們可以從這段歷史看到,孫權對於陷入曹魏與蜀漢的夾擊是何等的懼怕。如果孫權能夠擁有足夠的實力,一方面抵擋住曹丕的進攻,一方面滅亡蜀漢,孫權肯定會這樣做的。但是由於東吳實力不足,它只能先求自保,放棄了滅亡蜀漢的機會了。

二、曹丕沒有給東吳吞併蜀漢的機會。

在夷陵之戰中,決定雙方戰役勝負的關鍵因素,不僅僅是劉備和陸遜的角逐,還有曹丕的態度。蜀漢和東吳勢均力敵,作戰很可能會進入曠日持久的相持狀態。位於兩者側背的曹魏君主,曹丕的態度就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如果曹魏幫助蜀漢攻打東吳,東吳必然滅亡。如果曹魏偏向東吳,則蜀漢會腹背受敵。因此,在戰前劉備和東吳都對曹丕發起了外交攻勢。在曹操去世的時候,劉備就派使者前往弔唁,想要拉近雙方的關係。但是他遇到了曹丕這個睚眥必報的君主。曹丕厭惡劉備的所作所爲,下令如果劉備使者入境,立刻就地斬殺,斷絕了劉備的外交之路。

而孫權則利用曹丕好大喜功的性格,投其所好的對其大肆吹捧,並且主動稱臣。這讓曹丕感到十分有面子,能夠壓服手下對自己的非議。所以曹丕對孫權大肆封賞,雙方的感情迅速升溫。這一切,都爲孫權抵抗劉備的進攻奠定了基礎。

在夷陵之戰爆發後,劉曄曾經建議曹丕攻打孫權。他說曹魏攻打孫權就會滅亡東吳,那麼劉備佔領東吳的邊境地區,曹魏佔領東吳的腹心地區,曹魏佔有絕對的優勢。下一步曹魏再滅亡蜀漢,天下就會統一了。

這也是孫權最害怕見到的狀況,但是曹丕卻以孫權主動投降,攻打他有負信義爲由拒絕了劉曄的建議。除此之外,曹丕還有坐山觀虎鬥,等到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再下手坐收漁翁之利的心理。

但是,事實證明曹丕的這個決定是錯誤的。因爲從戰場形勢來看,劉備與曹魏之間有東吳阻隔,無論夷陵之戰誰勝誰負,曹丕唯一可以攻擊的只有東吳。如果等雙方分出勝負,曹魏要面對戰勝者的鋒芒,這對曹魏不利。對曹丕而言,最好的選擇還是劉曄的建議,而曹丕的抉擇也給了東吳喘息之機。

可以說,東吳和劉備長達半年的對峙時間,是曹丕給的。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東吳君臣度日如年,備受煎熬。孫權爲了討好曹丕,無所不有其極。即便是這樣,曹丕還是要求他送兒子當人質。東吳的將領也忍受不住這種壓力,多次向陸遜要求出戰,都被陸遜壓了下去。如果不是劉備在排兵佈陣上的錯誤,戰爭的勝負也未可知。

在夷陵之戰勝利之後,東吳爲什麼沒有能力吞併蜀國? 第2張

曹丕雖然好大喜功,在戰略抉擇上發生了錯誤,但他並不是一個笨伯。他的作戰計劃早已確定下來,那就是一旦夷陵之戰分出勝負,曹魏的軍事行動馬上開始。在南方,曹丕派出了三路大軍,企圖趁火打劫,進攻江南。

在夷陵之戰後,孫權向曹丕報告獲勝的消息,並且還想繼續矇騙曹丕,爲自己下一步攻打蜀漢做準備。而曹丕也下詔勸勉孫權繼續攻打蜀漢,讓他“吾全獨克”。當時東吳的將領徐盛、潘璋、宋謙等人也競相上表,要繼續進軍滅亡蜀漢。

但是陸遜和孫權經過計議,認爲曹丕的這個舉動是包藏禍心的。一旦東吳軍隊深入蜀地,就會被牽制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而曹丕的三路大軍已經磨刀霍霍,等待時機進軍江南。如果發生曹魏伐吳情況,東吳的滅亡指日可待。因此,東吳放棄了滅亡蜀漢的企圖,將軍隊撤回。果然,不久魏吳關係破裂,雙方進入了戰爭狀態。由於東吳預有準備,擊退了曹魏的進攻。

因此,不是東吳沒有滅亡蜀漢的能力和機會,而是曹丕沒有給他實施軍事行動的時間。曹丕給了東吳與劉備相持的時候,給了他打敗劉備的機會,但是並沒有給東吳趁機擴張戰果,滅亡蜀漢的時間,東吳只能望洋興嘆了。

三、東吳沒能抓住吞併蜀漢的唯一機會。

當時爲了抵抗劉備,除了後方留下必要的兵力,東吳已經將大部分的精銳部隊派上了前線。東吳雖然在戰役中打敗了蜀軍,自身也蒙受了過萬人的損失。這樣,夷陵之戰勝利後,東吳可以尾隨蜀軍入川的軍隊就剩下了不足四萬人。

當年劉備奪取益州,用五萬人馬打了整整一年才成功。這還是面對闇弱的劉璋,同時接受劉璋的邀請先入駐蜀漢腹地,沒有進行攻城奪隘的戰鬥。如果東吳要依靠這區區三萬多人奪取益州,雖然有成功的可能,也必將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

在夷陵之戰勝利之後,東吳爲什麼沒有能力吞併蜀國? 第3張

而這三萬多人又是東吳軍隊的主力,他們的身上牽繫着東吳的生死存亡。尤其是曹魏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這些精銳必須要投入到抵禦曹魏的戰場上去。那麼,東吳要奪取蜀漢,卻無法派出絕對優勢的軍隊。要派出相對規模小的軍隊獲得滅亡蜀漢的戰果,就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在戰場上擒獲劉備。

因爲蜀漢的建立,實際上是依靠劉備的武力建立的。在整個蜀漢政權中,派別林立,互不相讓。在劉備的統帥下,整個蜀漢政權尚能正常運轉。如果劉備在戰役中突然發生意外,整個蜀漢將陷入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東吳就有可能用少量的軍隊,利用蜀漢的混亂形勢來實現吞併蜀漢的目標。

爲了這個目標,吳軍在戰場上可謂拼足了老命。在整個戰役的反攻階段,東吳都將目標死死盯在了劉備的身上。他們圍攻馬鞍山擊潰蜀軍主力後,就一路追殺劉備,沒有時刻的放鬆。其中孫桓更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抄小道趕在劉備的前面,挖斷隘路,攔截劉備,劉備只得繞路爬山才得以逃脫。

不過吳軍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也沒能抓獲劉備。劉備想方設法逃回了白帝城,趙雲也率領援軍趕到。吳軍見已經無法完成任務,再加上江南方向上軍情緊急,就主動撤退了。如果東吳能夠抓獲劉備,整個戰爭形勢將會一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東吳只能徒呼奈何了。

結語:

東吳在夷陵之戰後,有吞併蜀漢的實力和機會,但是卻無法實施它的軍事行動,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擁有同時應對曹魏和蜀漢的實力。東吳在夷陵之戰中的一切行動,都要看曹魏的臉色行事。正是因爲曹丕抉擇的戰略失誤,纔給了東吳戰勝劉備的機會。

但是在夷陵之戰後,曹丕不可能給東吳以擴張戰果,吞併蜀漢的機會。他早早準備了三路大軍,準備尋找機會入侵東吳。東吳看出了這一點,纔將軍隊主力撤回,放過了蜀漢。不過,東吳還有唯一的機會,那就是在戰場上擒獲劉備,利用蜀漢羣龍無首混亂之機,用較少的兵力吞併蜀漢。可惜東吳未能抓住機會,讓劉備逃走了。至此,東吳再也沒有了吞併蜀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