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沙丘之謀中,趙高爲什麼能成功?

沙丘之謀中,趙高爲什麼能成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在沙丘宮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此次事件被稱之爲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蒙氏祖上是齊國人。蒙恬、蒙毅的祖父蒙驁,由齊國到秦國,走客卿入仕,沙場建功的路子,秦昭王伐齊,莊襄王攻韓、擊趙、伐魏,蒙驁皆是主將。秦王嬴政即位後,蒙驁以四朝宿將老臣的威望,繼續活躍在秦軍東進攻伐魏韓的戰場上,最終死於秦王政七年,受到朝堂上下的一致敬仰。

蒙恬、蒙毅的父親蒙武,繼承了家族的光輝,在秦王政時代,先助李信伐楚,後隨王翦擊殺楚王熊啓、楚軍大將項燕,平定楚國,戰功赫赫。

作爲功臣名族的第三代,蒙恬、蒙毅兄弟很早就受到了秦王政的賞識重用。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特別任命蒙恬爲王賁副手,伐齊建功。滅齊之後,蒙恬被正式任命爲內史,出任大秦都城咸陽的軍政長官,蒙氏兄弟由此崛起。

鼎盛時期,兄弟二人,武略文韜,大秦朝堂上幾乎無人能與其爭鋒。

哥哥蒙恬於秦始皇三十二年,統帥三十萬秦軍攻擊匈奴,奪取河套,設置九原郡,築長城,修直道(從九原郡直達都城咸陽的秦時高速公路),實乃大秦北部邊防的軍事統帥。

弟弟蒙毅精通秦法,幹練有能,深得始皇帝賞識信任,一直在始皇帝身邊協理政務,位至上卿。史書記載,始皇帝出行,蒙毅常常同車驂乘;始皇帝入宮,蒙毅每每在御前聽事,其受到的寵信,李斯、趙高亦不能比。

按說蒙恬擁有大秦兵權,蒙毅不離始皇帝左右,扶蘇有這樣一對政治盟友,始皇帝突然駕崩,胡亥、趙高、李斯、欲行弒殺奪權之事,應該很難得逞纔對,何以到了最後竟讓奸佞小人翻了盤?

這等悲劇的發生,不是因爲扶蘇、蒙恬、蒙毅兄弟之間離心離德,犯了什麼大錯,恰恰是因爲他們三人,要麼太正直,要麼太忠烈,外加那一份陰錯陽差太致命。

趙高主導的沙丘陰謀,之所以能夠實施開來,有一個歷史細節不容忽視,對趙高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對扶蘇、蒙氏兄弟而言,這卻是巨大的災難。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遊天下的始皇帝抵達平原津時,突然染病。卜卦的結果說是北方有山鬼作祟,於是始皇帝緊急派遣身邊的心腹重臣蒙毅前往代縣一帶,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災祛病。

然而,蒙毅受命去代縣不久,秦始皇的車駕渡過黃河抵達沙丘平臺時,始皇帝陡然間就不行了,然後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賜公子扶蘇璽書”,令其“與喪會咸陽而葬”。

試想一下,如果蒙毅此時未去代縣,始皇帝的這份遺照必定要先經蒙毅之手,那麼趙高、李斯、胡亥絕沒有機會,也沒有膽量去銷燬遺照原本,僞造令扶蘇、蒙恬自殺的新遺詔。

遺憾的是,歷史偏偏就在這個時候開了一個助紂爲虐的玩笑,這個玩笑不光讓趙高的陰謀得以實施開來,更爲要命的是扶蘇、蒙恬因此對僞遺詔產生了誤判,在他們看來,蒙毅就在始皇帝身邊,此詔若有假,定然發不出,即便發出,蒙毅一定也會設法告知。

沙丘之謀中,趙高爲什麼能成功?

扶蘇是個剛直孝子,當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達上郡,宣讀了始皇帝的詔書後,扶蘇接旨受命,當即悲痛落淚,進入內舍就要自殺。

蒙恬因爲多年統兵在外,又知曉魏國公信陵君竊符救趙之類的前車之鑑,他不像扶蘇那樣單純,一味相信,但想到弟弟蒙毅就在始皇帝身邊,他也只能表現出疑惑,而不是強烈的質疑。

正因爲如此,蒙恬勸阻扶蘇的話,顯得不那麼強而有力。

蒙恬對扶蘇說,陛下在外巡遊,沒有冊立太子,派遣臣下統領三十萬大軍鎮守邊疆,委任公子爲監軍,這些都是關係到天下安危、國本穩定的重大決定。眼下有使者攜書前來,要公子和在下馬上自殺,何以知曉是真是假?希望公子上書請求複覈,複覈無誤後再遵旨自殺,也爲時不晚。

蒙恬與扶蘇多年相處融洽,關係非同尋常,對於扶蘇的性情,蒙恬想必是很瞭解的,但他勸阻扶蘇的話,卻因爲弟弟的存在而不敢提出強而有力的質疑,只能勉強地要求複覈真僞。蒙恬的話,潛意識是傾向僞詔爲真的,因而他的勸阻非但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將扶蘇激得更加剛直。

扶蘇對蒙恬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

說完,扶蘇當即自殺。

這一幕當是千古之恨。如果扶蘇不自殺,無論是再請複覈,還是抗命拖延,只要等到蒙毅迴歸,拆穿趙高、李斯、胡亥刻意隱瞞始皇帝死訊,大秦的命運將完全改寫。

千百年來,對於扶蘇自殺,世人多表示困惑,表示遺憾,也曾深入查找隱藏在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原因,例如扶蘇身後代表的是楚系勢力,始皇帝始終忌憚,令其自殺並非空穴來風,扶蘇不敢不信,不敢不從等等。

但對於蒙氏兄弟在扶蘇自殺前後的表現,歷代史家卻是毫無爭議的。

蒙氏兄弟沒能阻止扶蘇自殺,以及蒙氏兄弟隨後被誅,皆是因爲他們太忠烈,任何有悖於忠臣準則的事,他們一件也不敢做。

扶蘇執意要自殺時,如果蒙恬稍有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霸氣,不用說抗旨拖延,只要先將扶蘇強力控制住,待甄別遺詔真僞後再做打算,蒙恬就可超越蒙氏祖父兩代,成就挽救大秦的千古奇功。

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千鈞一髮之際,蒙恬萌生過此種念頭嗎?

即便有,也只能是一閃而過,因爲如此行事突破了蒙氏世代要做忠臣良將的底線。

忠良之身憾不逢時,註定難爲豪傑,終成羔羊。

扶蘇自殺後,蒙恬尚有一步險棋可走,那就是堅稱扶蘇是冤死,朝中有奸人矯詔,亂命不可奉,蒙氏要起兵清君側。雖說大秦兵制,璽、符、節三位一體,纔可發兵,蒙恬起兵有一定難度,但蒙恬若強力而爲,憑蒙氏三代在軍中的威望,這事是能幹成的。

要是蒙恬這麼幹了,大秦的歷史走向同樣要被改寫。然而,蒙恬明知此舉可爲,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不是他沒有膽量,而是蒙氏三代忠烈的道德牌坊,不允許他這麼做。

這個念頭一旦熄滅,燃不起,對蒙氏兄弟而言,即便他們抗爭,能做的也只剩下蒼白無力的申辯。

歷史的事實正是這樣演進的。

胡亥即位,在趙高、李斯的蠱惑下,決意要殺蒙氏兄弟時,狼狽爲奸的君臣三人一方面有些心虛,另一方面又對蒙氏兄弟拿捏的很死。

他們沒有強力要求蒙恬遵從僞遺詔,立刻自殺,而是先羅列罪名,要蒙毅自殺。

胡亥要蒙毅自殺的理由是什麼呢?

先主始皇帝欲立胡亥爲太子,蒙毅曾有阻難之舉,此爲不忠,罪當誅滅宗族。現網開一面,準蒙毅自己決斷。

可憐那蒙毅,面對這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依舊是忠臣赤子的模樣,對前來宣詔的御史,他講了一大段肺腑之言,大意是他從未有過不忠之舉,隨意誅殺忠良,此乃失政亡國的徵兆。

在蒙毅看來,秦二世聽到他這一番肺腑良言,也許能清醒過來。

殊不知,趙高、李斯根本不會給他辯解的機會。待他講完,宣詔御史一句你已沒有辯解的資格,蒙毅便慘死在了昏君惡臣的屠刀之下。

先誅殺弟弟蒙毅,照一般的陰謀邏輯,其實有逼反蒙恬的風險,但趙高、李斯基於對蒙恬的瞭解,根本不懼,在他們看來,扶蘇先死,蒙毅再死,這是捆住蒙恬的雙重鎖鏈,簡而言之,講朝堂的忠臣邏輯,扶蘇死了,蒙恬只能受死;講家門的忠烈傳統,蒙毅伏誅,蒙恬必須受死。

然而即便如此,趙高、李斯在誅殺蒙恬一節上,還是露出了馬腳,他們做賊心虛,沒有強調寫在僞遺詔上的蒙恬罪名,而是玩弄誅心伎倆,強調說,你的弟弟蒙毅有罪已經誅殺,你也有罪,應該伏法。

細細品來,奸人欺辱忠烈之臣,真是到了無以加復的程度。

蒙恬臨死之時,先表了忠臣之心,然後說了一句自我安慰的聽天由命之語,悲愴得很。

蒙恬說,即便眼下被囚禁,我若想反,足以舉兵生亂。之所以自知必死而信守大義,皆是因爲不敢辱沒父祖之遺教,不敢忘懷先帝之恩遇。蒙氏宗族,世代忠貞而無貳心,竟然招致如此結果,定然是出於奸臣逆亂,讒佞傾軋。

說完,蒙恬喟然長嘆,上天明鑑,我有何罪,爲何無過而死?也許是我築萬里長城,截斷了地脈,斷絕了生命之根。這大概就是我的罪過吧。

之後吐毒藥而死。

大秦這一段歷史,可謂是將忠與孝演繹的萬世沉重,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