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是如何統治安南地區的?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是如何統治安南地區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探索秦漢之際中央王朝在安南地區的統治,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南地區與我國中原地區的聯繫緣起極早。自黃帝至三帝時期,我國已經對嶺南的交趾百越之地進行界定劃分,《尚書大傳》卷1《虞傳》曾記載“堯南撫交趾”,雖不具旁證參考,因此有後世附會之嫌,但也可證實該地與中原的聯繫往來極早。“越南”意即百越之南,越南地區文獻著史即始於此。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是如何統治安南地區的?

《尚書大傳》卷3《大誥傳》又有記載:“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成王,以歸周公。”

居於交趾之南的越裳國,在周公攝政時期對中原王朝行朝貢之禮,以示來附之情,但在先秦以前,百越以南的地區在地緣上偏遠人稀,交通不便,在客觀條件上不足以支持政治統治的傳遞,周公概之爲“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饗其質;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在其使臣請求之下,纔將越裳“薦於宗廟”,在禮儀上形成了中原——越裳一地的具體聯繫。

一、 秦漢的開拓

1.秦朝的征伐

我國於秦代起對安南地區實施法理上的直接統治。時逢秦滅六國,以郡縣尉令爲準繩確立對疆域的劃分與統領,在始皇三十三年命任囂爲南海尉,尉佗爲龍川令,正式在五嶺以南地區開拓疆域實行治理,此時中央政府基本確立對安南地區(今我國廣西、越南等地)在行政上的統治地位。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是如何統治安南地區的? 第2張

胡亥二年,南越王尉佗擁兵自立,攜嶺南一帶廣袤的地區爲依託背離中央管束,最終令中央在邊防問題上不得不面對“故中國雖平,猶有四夷之患,且無寧歲。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動而被其害也”的情況,邊陲問題不再是作爲單一的武功之績被納入考量範疇,而是在中央政策中形成各方權衡制約的被動局面。五嶺以南地形險阻頗多,武夷山脈、南嶺等主要山脈呈東西走向,形成天然區隔。

尉佗憑南海郡所處之地“負山險,阻南海”,地域橫亙數千裏,又有南遷漢人作爲治理依仗的整體優勢,以及秦末複雜的局面,在南海一帶形成長期的獨立態勢,並向南出擊吞併了桂林、象郡。

2.西漢一統

漢朝初期,中央政權結束數年戰亂統一中原後,考慮到國力尚虛的情況,在嶺南一帶持無爲休憩的行政策略,繼續承認並保留了尉佗對南越地區的統治地位,於高帝九年遣陸賈出使南越並賜印綬。呂后主政期間,尉佗因漢與南越間的貿易禁令興兵,在平叛過程中,漢軍由於不適應當地溼熱的氣候與疫病問題而退兵,最終令尉佗在嶺南地區的統治範圍進一步擴大,形成“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的龐大態勢,無論是地理上還是軍事上,在實質上與漢構成隱隱對立的局面。文帝一朝爲消弭由此帶來的隱患,再遣陸賈遊說和談,趙佗“謹奉詔爲藩王,長供職貢”,重新確立與中原的蕃屬關係。

這一局面最終爲中央政權的興盛所打破。西漢元鼎五年、六年,再度出兵平定南越趙哀王時呂嘉反叛後,漢廷重新劃分九郡進行管轄,越史稱“屬西漢紀”,自此開始近千年的中央政權對當地的區劃管轄。其後嶺南地區多次出現行政區劃上的變動,首先出現的重大變化是象郡的分野。

在平定越地後,中央對原本的象郡屬地進行了分割,在行政上打破南越轄地以往在橫貫東西同時的,佔據水陸交通要害之處,以致於形成較強割據傾向的行政基礎。根據《漢書》卷6《武帝紀》所記,武帝元封年間平定南越和西南夷,分別劃分爲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以及武都、牂柯、越嶲、沈黎、文山五郡,而卷7《昭帝記》記爲“五年,秋,罷象郡,分屬鬱林、牂柯”,象郡實爲越地和西南夷的並稱。

二、民族的融合

經由尉佗的經略,南越一帶雖然在秦漢交界之際遠離中原的直接統治,實際上亦形成了南遷漢人與當地部族間的融合,尉佗自認中原故吏,南越趙氏此後仍與漢人通婚,並倚據兵力、婚配等,實現對西南諸散佈部族的控制。罷置象郡實則將更邊緣的蠻夷地區與舊置越地進行分割,以避免再次出現南越統領掀起離叛,即可動搖西南大片屬地統治根基的情況。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是如何統治安南地區的? 第3張

此時交趾爲南越地區的一郡,“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經過南越趙氏統治時期的長期較爲穩定的經營,依託嶺南優厚的氣候條件,以及部分人口南遷後漢越諸族的交流發展,規模較大,人口較爲稠密,下轄羸齧、安定、苟齦、麊泠、曲昜、北帶、稽徐、西於、龍編、朱覯十縣。

1.確立邊界

東漢時,九真嶺嶠一帶部族反叛,馬援在領兵對當地平定的同時,以銅柱爲標誌,確立交趾成爲漢朝的地緣邊界。交州的概念在原交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歷經東漢一朝,交趾牧的轄地最終囊括嶺南七郡,分別爲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不再爲南越轄下的一郡,而是成爲南越地區新的行政設置。

三國魏晉時期,交趾及周邊諸郡成爲魏(晉)、蜀、吳三方角力的衝要之處,這主要由地理位置所決定。其一,該地區遠離中原,地理上又依山川產生分割,環境較爲獨立,士夑等倚據天然的地理屏障,在中原戰亂紛起、羣雄逐鹿之時,在交趾大肆招攬士人進一步加強對當地的統治,部分士人藉此機會南逃至此以躲避當時的諸多戰禍,“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

其二,當地佔據着溝通中原及南海的地理位置,與蜀地相連接,水路經前朝開發及長期發展,已成爲溝通中原、蜀地及的西南要道,蜀道險要通行困難,交趾作爲其南方交通關鍵,具備獨特的據守優勢,並一度爲蜀漢所轄。章武二年,李恢即“爲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此時蜀漢即轄領益州南部及其以南的勢力範圍。北方士人大量涌入,以及當地溝通嶺南及蜀中的地理位置,此後也成爲交趾地區獨特的意義所在。

2.三國時期的易主

其後,隨着三國勢力的更迭交鋒,交趾歸屬幾經更易,於建安七年,由蜀漢歸於孫吳,最終又爲西晉所轄。在孫吳治下時,直接受到晉吳交趾之亂的影響,嶺南分置交、廣兩州,成爲這一地區區劃的一大重要變化,嶺南地區自此分爲兩大部分。經兩晉統治,及至南朝,交趾所轄範圍變爲“領郡八,縣五十三,戶一萬四百五十三”,較西漢交趾郡而言,此時交趾一地在交通要隘、軍事拱衛上的重要性更爲提升,管轄範圍進一步擴大,領縣數大幅增加,但人口戶數歷經多年的動盪戰亂則極大減少。

在將越地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區劃的同時,當地士人自先秦以來偏安一隅的獨立性一直未能得到徹底改變。依託土人及南遷士族的勢力,交趾地區屢屢出現獨立反叛的狀況,又因三國時期各政權的軍事拉鋸,導致統治者對交趾更多采用委派要員,同時倚仗當地士人的方式進行平叛及開化施政,而當地官吏亦時有離叛。而當地的士族也依託獨立環境,企圖獲得更大的勢力範疇。

秦漢之際,中央王朝是如何統治安南地區的? 第4張

3. 士夑一族的影響力

士夑兄弟祖輩遷至交趾已久,在東漢豪族並起的背景下,士氏已成爲交趾地區一大望族,對交趾地區的管理造成了直接影響,其勢力在漢末的動盪時局中達到了頂峯,士夑一族鼎盛之時,士夑出任交趾太守,其弟士壹任合浦太守,次弟士任九真太守,三弟士武任南海太守,其所部橫跨交、廣地區,甚至形成因所處偏遠,得以居於一州“威尊無上”的地位,“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的情狀,在出入儀仗等問題上,規模甚至較南越王尉佗更甚。

士燮一族不僅統領原從屬於中央政府所轄的嶺南諸州郡,其勢力範圍輻射至周邊諸蠻夷部族中,成爲尉佗之後又一規模極爲強盛的嶺南勢力。他們在嶺南地區的長期統治,也最終催使孫吳政權推動嶺南地區建置的第二次重大變化,即交、廣分治。黃武五年,孫吳推行分治舉措,遭到士夑之子士徽的反抗,呂岱藉機處置士徽及其兄弟,直接削去士氏對嶺南的統治根基。

交趾的不安定成爲東吳開發時的一大心腹之患,甚至搖動其在嶺南的統治根基,同時,孫吳將領的反叛舉動,令其平定南方蠻夷諸部時反而產生更大的動盪。孫權赤烏二年,蔣祕率兵南討的過程中,麾下都督廖式自臨賀郡伺機興兵,其兵勢衝擊了蒼梧、交趾、鬱林等地。多次反覆的離叛狀況,導致孫吳嘗試通過軍事行動強化對交趾地區的控制能力宣告失敗,不得不繼續依託籠絡當地士人和部族的方式間接實現對地方的溝通與管轄。

結語

景帝永安六年五月,交趾郡吏呂興殺太守興兵叛亂,主要因太守孫諝殘暴而起。同一時期適逢曹魏徵討蜀漢的末期,因此呂興聯合交趾、九真、日南等對孫吳興兵叛亂的同時,亦向曹魏上表示好,以獲取有力支持,言稱“興創造事業,大小承命。郡有山寇,入連諸郡,懼其計異,各有揣二……乞賜褒獎,以慰邊荒”,而曹魏也授予其“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南中大將軍,封安定縣侯”的地位,最終因呂興被部下所殺而終止。

交趾的離叛問題,最終演變爲蜀漢覆滅後曹魏(晉)與孫吳間衝突的縮影,併成爲動搖孫吳內部政策的原因之一,“吳人以蜀初亡,交趾攜叛,國內恐懼,欲得長君”,統治根基多遭質疑,而曹魏方面則派遣霍弋馳援呂興等部,最終取得交址、日南、九真三郡。後在孫皓寶鼎三年孫吳重新取回三郡,交趾被分置爲新昌郡,交、廣在行政上分別治理的傳統於三國時期正式確定下來。